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缘起▪P14

  ..续本文上一页还没长大到结婚的程度,就可能有这种情形了。所以,当婴儿一懂得五欲的情境时,缘起就开始发生。

  

  我们对于缘起,曾经有很错误和混乱的理解,现在知道佛陀有这样清楚的说明。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孩子也有有和生,能认知的小孩也有新的有和新的生,并不是指母亲诞生的有和生。能认知的小孩可能在每次接触五欲时,有很多的有和生,每天、每月、每年都可能发生,数不清有多少的有和生,而不必等到死后入棺才有新的有和生。这就是在刚生下来不久而能认知的孩子身上,出现的缘起的流转。

  

  简单地说,缘起的产生是因为没有正念而生起好恶之心,因为不知道如何建立正念,也不知道灭苦的「心解脱」。心中必须有这种因素,缘起才会产生,而其作用就发生在此生、此地、此刻,相续到死时,不知道有几次、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的缘起。因此,将缘起解释为贯通三世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译注七】请参阅《汉译南传大藏经》第9册,358–359页及《佛教大藏经》第85册,549页。

  

  【译注八】请参阅《汉译南传大藏经》第9册,359页。依《佛教大藏经》:「彼以眼见色,乐着所好色,憎恶非所好色。身念不坚,住恶劣心,彼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第85册,549页)。

  

  

  

  缘起像闪电般生灭

  

  现在进入更为重要的部分。每次缘起的产生,迅速到我们无法察觉,可称之为闪电。闪电极为快速,一瞬间就消失了,就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相续的十一种状况或十二支便顺序地发生了,快到我们无法察觉。例如我们一旦生气,就产生苦,只是一剎那间,我们已经在怒火中受苦,如此一次的缘起已经完成了。我们不知道在这一剎那间所有的十一种状况全部依序生灭,从无明开始,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直到生,在一剎那间已具足了十一种状况。如我们的眼睛接触到外境的一剎那间,就立刻发生了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或瞋,这过程快如闪电,但是这一瞬间,可分析为十一种状况,这才是缘起。

  

  如前所说,佛陀曾宣说过的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及到达世间灭尽的道路,在《相应部》因缘篇家主品第四世间【译注九】里,佛陀如是依缘起宣说世间、世间的生起、世间的灭尽和灭尽的方法:

  

  比丘们!世间如何产生?依a眼睛和事物相接产生眼识,三者的结合即是触,因为触为缘,才有受;因为受为缘,才有爱;因为爱为缘,才有取;因为取为缘,才有有;因为有为缘,才有生;因为生为缘,才有老病死,纯大苦聚集。比丘们!这就是世间的产生。

  

  一般所谓缘起的发生,就是佛陀所说的「世间的产生」。苦的产生就是世间的产生,这一切唯有在六入(根)及外境(尘)相接及识的产生时才发生。

  

  困难在于如何从无明造作行、识、名色及六入中,区分出已有二、三、四种状况相续发生,因为它们的流转比闪电更加迅速,我们最先察觉的是受──苦受、乐受、心情愉快或郁闷。至于世间的灭尽也一样,即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等,这是苦的灭尽,世间的产生和世间的灭尽,佛陀是这样解释的。但由于世间的产生和灭尽比闪电更为迅速,如果没有特别详细地注意,将无法理解缘起快如闪电,并具足十一种状况。

  

  【译注九】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世间之集者,何耶?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第14册,87-88页)。亦可参阅该经《相应部》六处篇,安稳者品,第四世间》(第16册,116页)。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在此要更详细地澄清有和生。有和生不是说死亡、入棺这件事,而是指在一天中就已经出现了好多次的有和生。

  

  甚至说只是在口中咀嚼食物,在还没有吞下的短暂时间内,可能就有好几次的有和生。假设在吞下食物之前,需要二分钟或甚至一分钟的咀嚼,在这六十秒中,你们的念头可能已经随着好吃、难吃而反反复覆地打妄想,或随着美味而沈迷于幻想中,只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直到吞下食物吃另一口之前,就可能生起「我」、「我所有」了,在吃完饭之前,就可能产生了数不尽的有和生。如果你是个很会想、很能感受或外缘太杂的人,那么在一餐还没吃饱之前,就可能生起很多的有和生了。

  

  关于这点,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第六树品中这样说:「比丘们!如果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此特定的识,并且在发展增长中。那里有识的安住和增长,那里就一定有名色的投入。」能正T理解这意思吗?它可能深奥到让人无法正确理解。所以,请容我再重复一次:「比丘们!如果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特定的识,并且在增长中。」【译注十】

  

  当我们口中咀嚼食物时,如果由于贪、喜而觉得好吃,当下识便已形成且在增长中。这就是说,它微细到在咬碎和吞下之间,就有好多个过程可以产生识,而且又是很多种识:「哦!这个好吃,我要多吃一点,嗯……嗯……好吃!」每一次感觉可口就会产生新的识,每一次都建立起新的名色。

  

  感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断地在心中产生,都是识的力量在驱使,名色也因此而改变,并产生作用,在这之前名色是没有作用的,现在它正随着识而产生作用。识生起很多次,就有那么多次名色的生和灭,而这都发生在咀嚼一口饭的时间内。因此佛陀说识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名色就投入了,这个例子是指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特定的识就已形成并增长了,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正在咀嚼食物时,由无明、行、识的造作,就产生种种的名色,因为每一次的咀嚼都不相同,对它的感受也一直在改变。因此,在把一口食物吞进去前,就产生种种名色了。

  

  接着在巴利经文中,还有更错综复杂的事:「那里有名色的投入(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那里就有行的增长。」它使行的造作力一次又一次地产生,越来越强烈,愈来愈多,直到形成了强烈的意业。

  

  接着:「那里有行的增长,相续地那里就有新的有将产生。」正当坐着吃饭时,那里有行的造作,那里就相续生起新的有。在起身前,那里就生起特定的、新的有了。「那里有新的有产生,相续地那里就有生、老、病、死。」

  

  这点如果以日常用语来解释,一定会形成来世或未来世。但巴利经文中,佛陀并不是这样说,经文说口中咀嚼食物的当下,若贪、喜和爱生起,就有新的有,而没有说到其他任何事。

  

  以上所说的即是段食的部分。

  

  此外,还有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种,它们也在同样的原则下运作。这使我们更加清楚,色法(纯粹食物)的作用就已经是如此迅速了,更何况由内心造作出「名」的粮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就更加迅速地建立起新的有和生,这是在读经文时,必须要明白的事实。

  

  我们在此讨论的原则是,只有在品尝食物产生贪和喜时,也就是对美味感到满足和兴奋时才能生起,一旦没有任何咀嚼,它就不会生起。因此,这一切只有在咀嚼食物,舌头感到味美时,才能生起。贪和喜也只存在于咀嚼食物时,舌头所感受的美味中,舌识依舌根和味道而安住。然后继续增长下去,愈是咀嚼,就有更多识继续发生、增长。

  

  这是缘起意义中的识。所谓行引生的识,不是结生识,然而由于那些只知道日常用语,并认为有个自我、主体在三世中轮回的人,把识窜改为结生识。我必须再次重复地说,无论任何识,若在缘起中引生取、有、生的作用,一定会照前面所说的方式作用,若从它连接相续不断引生「我」的角度而言,勉强可称它为结生识。

  

  希望各位能明白,这种从咀嚼食物而生起贪和喜,并能增长的识是平常的识,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结生识。这些缘起而平常的识,会随着缘起造作出有和生,此时此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有和生了。所使用的「名色的投入」这名词,意思是当口中咀嚼食物而感到好吃时,名色就投入了,并在那时完整地运行它的作用,绝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名色,要死后入棺,才有新的名色去投生。

  

  所谓「行的增长」,意思是缘起中的行,它引发身、口、意的作用,使它更加强烈且范围更广。巴利语所谓「行的增长」,是指在咀嚼美食时,行会迅速增长,并引起新的有和生──「我」、「我」、「我」、……持续大量地发生,这就是「行的增长」。

  

  如此一来,「我」的问题很多,不论是生、老、病、死或其他种种等就很多,并且很苦。所以,佛陀在最后继续这样宣说:「比丘们!那里有生、老、病、死;那里就有忧心、烦恼的问题。」关于生、老、病、死等问题之所以困扰人心,是因为人执着于「我」,也就是认为生、老、病、死为「我所有」。

  

  生、老、病、死等的问题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发生,佛陀说在那里就充满愁、悲、苦、忧、恼等苦。这意思是说新的「我」的状态,充满着愁、悲、苦、忧、恼。在咀嚼美食还来不及把它吞下去的短暂时间里,就有数不清的有和生,在那里同时存着贪和喜,然后引发行,而成就一次缘起的流转。

  

  【译注十】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若于抟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的社会主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