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沒長大到結婚的程度,就可能有這種情形了。所以,當嬰兒一懂得五欲的情境時,緣起就開始發生。
我們對于緣起,曾經有很錯誤和混亂的理解,現在知道佛陀有這樣清楚的說明。正如我上面所說的,孩子也有有和生,能認知的小孩也有新的有和新的生,並不是指母親誕生的有和生。能認知的小孩可能在每次接觸五欲時,有很多的有和生,每天、每月、每年都可能發生,數不清有多少的有和生,而不必等到死後入棺才有新的有和生。這就是在剛生下來不久而能認知的孩子身上,出現的緣起的流轉。
簡單地說,緣起的産生是因爲沒有正念而生起好惡之心,因爲不知道如何建立正念,也不知道滅苦的「心解脫」。心中必須有這種因素,緣起才會産生,而其作用就發生在此生、此地、此刻,相續到死時,不知道有幾次、幾十次、幾百次、幾千次的緣起。因此,將緣起解釋爲貫通叁世的說法,絕對是錯誤的。
【譯注七】請參閱《漢譯南傳大藏經》第9冊,358–359頁及《佛教大藏經》第85冊,549頁。
【譯注八】請參閱《漢譯南傳大藏經》第9冊,359頁。依《佛教大藏經》:「彼以眼見色,樂著所好色,憎惡非所好色。身念不堅,住惡劣心,彼不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第85冊,549頁)。
緣起像閃電般生滅
現在進入更爲重要的部分。每次緣起的産生,迅速到我們無法察覺,可稱之爲閃電。閃電極爲快速,一瞬間就消失了,就在那麼短的時間裏,相續的十一種狀況或十二支便順序地發生了,快到我們無法察覺。例如我們一旦生氣,就産生苦,只是一剎那間,我們已經在怒火中受苦,如此一次的緣起已經完成了。我們不知道在這一剎那間所有的十一種狀況全部依序生滅,從無明開始,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直到生,在一剎那間已具足了十一種狀況。如我們的眼睛接觸到外境的一剎那間,就立刻發生了一次完完整整的愛或瞋,這過程快如閃電,但是這一瞬間,可分析爲十一種狀況,這才是緣起。
如前所說,佛陀曾宣說過的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及到達世間滅盡的道路,在《相應部》因緣篇家主品第四世間【譯注九】裏,佛陀如是依緣起宣說世間、世間的生起、世間的滅盡和滅盡的方法:
比丘們!世間如何産生?依a眼睛和事物相接産生眼識,叁者的結合即是觸,因爲觸爲緣,才有受;因爲受爲緣,才有愛;因爲愛爲緣,才有取;因爲取爲緣,才有有;因爲有爲緣,才有生;因爲生爲緣,才有老病死,純大苦聚集。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産生。
一般所謂緣起的發生,就是佛陀所說的「世間的産生」。苦的産生就是世間的産生,這一切唯有在六入(根)及外境(塵)相接及識的産生時才發生。
困難在于如何從無明造作行、識、名色及六入中,區分出已有二、叁、四種狀況相續發生,因爲它們的流轉比閃電更加迅速,我們最先察覺的是受──苦受、樂受、心情愉快或郁悶。至于世間的滅盡也一樣,即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等,這是苦的滅盡,世間的産生和世間的滅盡,佛陀是這樣解釋的。但由于世間的産生和滅盡比閃電更爲迅速,如果沒有特別詳細地注意,將無法理解緣起快如閃電,並具足十一種狀況。
【譯注九】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世間之集者,何耶?依于眼與色生眼識,叁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此乃世間之集。」(第14冊,87-88頁)。亦可參閱該經《相應部》六處篇,安穩者品,第四世間》(第16冊,116頁)。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在此要更詳細地澄清有和生。有和生不是說死亡、入棺這件事,而是指在一天中就已經出現了好多次的有和生。
甚至說只是在口中咀嚼食物,在還沒有吞下的短暫時間內,可能就有好幾次的有和生。假設在吞下食物之前,需要二分鍾或甚至一分鍾的咀嚼,在這六十秒中,你們的念頭可能已經隨著好吃、難吃而反反複覆地打妄想,或隨著美味而沈迷于幻想中,只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直到吞下食物吃另一口之前,就可能生起「我」、「我所有」了,在吃完飯之前,就可能産生了數不盡的有和生。如果你是個很會想、很能感受或外緣太雜的人,那麼在一餐還沒吃飽之前,就可能生起很多的有和生了。
關于這點,佛陀在《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第六樹品中這樣說:「比丘們!如果在享用段食時,有了貪、喜、愛,就産生了此特定的識,並且在發展增長中。那裏有識的安住和增長,那裏就一定有名色的投入。」能正T理解這意思嗎?它可能深奧到讓人無法正確理解。所以,請容我再重複一次:「比丘們!如果在享用段食時,有了貪、喜、愛,就産生了特定的識,並且在增長中。」【譯注十】
當我們口中咀嚼食物時,如果由于貪、喜而覺得好吃,當下識便已形成且在增長中。這就是說,它微細到在咬碎和吞下之間,就有好多個過程可以産生識,而且又是很多種識:「哦!這個好吃,我要多吃一點,嗯……嗯……好吃!」每一次感覺可口就會産生新的識,每一次都建立起新的名色。
感覺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不斷地在心中産生,都是識的力量在驅使,名色也因此而改變,並産生作用,在這之前名色是沒有作用的,現在它正隨著識而産生作用。識生起很多次,就有那麼多次名色的生和滅,而這都發生在咀嚼一口飯的時間內。因此佛陀說識在那裏生起,在那裏名色就投入了,這個例子是指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間,特定的識就已形成並增長了,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間」!正在咀嚼食物時,由無明、行、識的造作,就産生種種的名色,因爲每一次的咀嚼都不相同,對它的感受也一直在改變。因此,在把一口食物吞進去前,就産生種種名色了。
接著在巴利經文中,還有更錯綜複雜的事:「那裏有名色的投入(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間)那裏就有行的增長。」它使行的造作力一次又一次地産生,越來越強烈,愈來愈多,直到形成了強烈的意業。
接著:「那裏有行的增長,相續地那裏就有新的有將産生。」正當坐著吃飯時,那裏有行的造作,那裏就相續生起新的有。在起身前,那裏就生起特定的、新的有了。「那裏有新的有産生,相續地那裏就有生、老、病、死。」
這點如果以日常用語來解釋,一定會形成來世或未來世。但巴利經文中,佛陀並不是這樣說,經文說口中咀嚼食物的當下,若貪、喜和愛生起,就有新的有,而沒有說到其他任何事。
以上所說的即是段食的部分。
此外,還有觸食、意思食及識食叁種,它們也在同樣的原則下運作。這使我們更加清楚,色法(純粹食物)的作用就已經是如此迅速了,更何況由內心造作出「名」的糧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就更加迅速地建立起新的有和生,這是在讀經文時,必須要明白的事實。
我們在此討論的原則是,只有在品嘗食物産生貪和喜時,也就是對美味感到滿足和興奮時才能生起,一旦沒有任何咀嚼,它就不會生起。因此,這一切只有在咀嚼食物,舌頭感到味美時,才能生起。貪和喜也只存在于咀嚼食物時,舌頭所感受的美味中,舌識依舌根和味道而安住。然後繼續增長下去,愈是咀嚼,就有更多識繼續發生、增長。
這是緣起意義中的識。所謂行引生的識,不是結生識,然而由于那些只知道日常用語,並認爲有個自我、主體在叁世中輪回的人,把識竄改爲結生識。我必須再次重複地說,無論任何識,若在緣起中引生取、有、生的作用,一定會照前面所說的方式作用,若從它連接相續不斷引生「我」的角度而言,勉強可稱它爲結生識。
希望各位能明白,這種從咀嚼食物而生起貪和喜,並能增長的識是平常的識,而不是一般人所說的結生識。這些緣起而平常的識,會隨著緣起造作出有和生,此時此地就有許許多多的有和生了。所使用的「名色的投入」這名詞,意思是當口中咀嚼食物而感到好吃時,名色就投入了,並在那時完整地運行它的作用,絕非如一般人所說的名色,要死後入棺,才有新的名色去投生。
所謂「行的增長」,意思是緣起中的行,它引發身、口、意的作用,使它更加強烈且範圍更廣。巴利語所謂「行的增長」,是指在咀嚼美食時,行會迅速增長,並引起新的有和生──「我」、「我」、「我」、……持續大量地發生,這就是「行的增長」。
如此一來,「我」的問題很多,不論是生、老、病、死或其他種種等就很多,並且很苦。所以,佛陀在最後繼續這樣宣說:「比丘們!那裏有生、老、病、死;那裏就有憂心、煩惱的問題。」關于生、老、病、死等問題之所以困擾人心,是因爲人執著于「我」,也就是認爲生、老、病、死爲「我所有」。
生、老、病、死等的問題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發生,佛陀說在那裏就充滿愁、悲、苦、憂、惱等苦。這意思是說新的「我」的狀態,充滿著愁、悲、苦、憂、惱。在咀嚼美食還來不及把它吞下去的短暫時間裏,就有數不清的有和生,在那裏同時存著貪和喜,然後引發行,而成就一次緣起的流轉。
【譯注十】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若于抟食,有貪、有喜、有愛,則對其有識之住、有增長。由識之住及增長,而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而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而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後有之再生,而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由…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