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法与缘起无关,因为无法让我们受用,不仅看不到,也无法理解,而只能听信别人。尤其严重的是,这种「求生」还是属于常见。
我这种打破传统的思想可以在原始巴利经文找到印证,即是在《相应部》因缘篇食品第一所记载的四食:段食(kabalinkarahara)、触食(phassahara)、思食(mano-sancetanahara)、识食(vinnanahara)。佛陀说四食让投生了的「已生」生存下去,也滋养「求生」。【译注四】
佛陀在解释四食时,也以比喻说明四食是每个活生生的人每天发生的事,任何一天,我们都是「已生」和「求生」的众生。四食的功能在于维持滋养「求生」,但其特别的作用即是在维持支助「已生」(已经出生的众生)。
引用这个例子为的是使大家明白:甚至所谓的「已生」和「求生」,依日常用语和法的语言也存有二种意义。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各位认识,那一种意义对我们修习佛法有直接的助益,且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下,只有以法的语言来解释才可以达到以上的功能。看来叫人惊奇的是,每个人在平常没有烦恼时便是「求生」,当有烦恼而产生爱、取就转变成「已生」,所以还没有究竟了脱生死的人,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会儿是「求生」,一会儿是「已生」;一会儿又是「求生」,一会儿又是「已生」。
我们要止息所有的「已生」和「求生」。这就得依缘起正确地修行,不要有自我,别让自我具体地生起,也别让那正在等待着投生的「求生」生起,不要成为「求生」或「已生」,就得完全止息四食。别让四食具有意义及造作的功能,懂得这种缘起才能受用。以上就是以日常用语及法的语言解释「求生」和「已生」。
[法的语言中所谓的「苦」]
我将要再多举一个有关法的语言的例子──苦。
苦的意义有好几个层次,无上的法的语言即是指缘起中的苦,在巴利语中的缘起有所谓的苦、苦的起因、苦的灭尽,以及到达苦尽的道路,这就是缘起的流转和缘起的还灭。在这种情形下,苦的定义不同于他处,它有特别的意义,只用在缘起中。苦的生起过程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直到苦的产生,这就是缘起流转中所说的苦的生起。
有关缘起被定义为邪道的部分,请去看《相应部》佛陀品第三道迹【译注五】。邪道是什么?邪道就是缘起的流转,一产生了就会苦。正道是什么?正道即缘起的还灭,逐渐止息,直到苦完全灭尽,正道是正确的方向,邪道是错误的方向。
所谓的「苦」,在流转的方向是指苦的产生;在还灭的方向是指苦的止息。这里「苦」的定义不同于他处,因为专指有了取后的苦。因此福业是苦,非福业是苦,不动业也是苦,但要分清楚福行、非福行及不动行。
在缘起中所谓的行纯然是苦的所依,因为行是到达苦的助缘。福行也会导致苦,但凡夫不知道这点,他们认为福行就必定是乐。事实上,造作福行会产生福业,造作非福行会产生非福业,造作不动行则会产生不动业。这三种行还是有苦,因为行是取的所依,由于取而执着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因此,缘起中所谓的「苦」,有它特殊的意义。
非福业是错误的、苦的,较容易理解,然而福业与不动业仍旧是苦,仍是在错误之中,因为它们也是取的所依。有关不动业,其实它偏向福业,但我们不称为福业,而称为「不动性」,不随着福业、非福业而动摇,但还存着自我。
大家都喜欢把这类「不动」的人称为大梵天(Brahman)【译注六】,他们不染着于福业或非福业,但是还存有自我,虽然心在禅定中而不动摇,依然是取的所依,因为有个自我执着不动行是属于「我」的,这就是苦。因此请认清:所谓的福业或苦已完全互相掺杂而不可分了。
一般人一说到善就认定是好事或乐事,但从缘起的语言来看,这全都是苦:福业是苦,美好是苦,幸福也是苦,只要仍由造作产生的,而且会相续地造作下去,只要仍在缘生法中就必定是苦。如果我们了解日常用语和法的语言完全相反,并能选择法的语言来理解,就能更轻易地理解缘起。
【译注一】依部派佛教的说法,有情众生的轮回转生,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求生」即是中有,又译作中阴,指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的识身,是由意所成的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缘所成。因它常希求、寻察次世当生之处,所以名为「求生」。自古以来,人认为中有期间最多七七日(四十九日),于是产生四十九日诵经祈福的习俗。即于人死后,每一个七日必诵经追荐,直至第七个七日即四十九日满中阴为止。世俗以为该期间正是亡魂懵懂茫然的时候,所以在那时为他们祈求冥福。「已生」即是本有,指出生后由少至老,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过程。
【译注二】「有分」即未接触对象前,毫无知觉思惟之心。
【译注三】「转向」是根境相接时,有分心为了要见外境,而引起内在的觉用,近于警心令起的作意。
【译注四】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第14册,13页)。依《大正藏》:「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杂阿含经第371–378经第15卷,101–103页)。
【译注五】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所谓邪道迹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斯是全苦蕴之集。诸比丘!以此谓邪道迹。诸比丘!所谓正道迹者何耶?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斯是全苦蕴之灭。诸比丘!以此谓正道迹。」(第14册,5–6页)。
【译注六】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至奥义书时代,大梵天具有实有、知、妙乐等三种性质,而为唯一常住独存之绝对原理,此一绝对原理与个人结合,产生「梵我一如」之说。
缘起无法在婴儿的身心中成立
现在谈到稍微难以理解的事,缘起有它特定的意义,即缘起只存在取中,并不指有思想、感觉就全是缘起。因此,缘起法则不适用于子宫中的胎儿。
为便于记忆,让我这么说好了!缘起法则无法适用于子宫中的胎儿,因为在子宫中的胎儿还没有发展到像无明、爱、取这种明显的感觉。在巴利经文《中部》双大品爱尽大经【译注七】记载从婴儿的诞生一直到缘起的发生,在经中佛陀很清楚地说明,人类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佛陀说父母结合,母亲要在排卵期,然后精子与卵子结合,众生才会出生。如果父母不结合,它就没有机会出生了;父母结合,但是母亲不在排卵期,它也无法出生;或父母结合,但父亲的精子无法使卵子受精,也一样不能出生。子宫中的胎儿必须具足三种条件──父母结合、母亲在排卵期及父亲的精子要进入卵子,才有众生出生。
胎儿在九到十个月之后就出生了,然后逐渐地长大,H着自己的天性,会玩玩具、泥沙、泥土等,这依然在静默之中(指没有贪爱或执取任何东西)。直到稍微长大一点,从眼、耳、鼻、舌、身、意获得乐趣,然后生起喜欢或讨厌,这时缘起才开始发生。
缘起不可能在子宫中的胎儿或太小的婴儿内发生,必须要等到婴儿懂得去执取,缘起才开始发生。正如巴利经文中,佛陀清楚地说明:「当孩子的眼识看到形色,就会对于所喜爱的产生贪爱,对所不喜爱的产生讨厌,他没有安住在正念中,就是没有智慧。充满着习性,他不明了如实的『心解脱』和『慧解脱』。」当知道了这种智慧,就可以彻底止息一切善恶。【译注八】
请注意听着,我要再说一次,子宫中的胎儿,时间一到就会诞生下来,但那时他还很小,随着天性去玩泥沙、泥土,直到接触五欲──色、声、香、味、触,当看到可爱的事物就贪爱或染着,当看到不可爱的事物就讨厌或憎恶。他们的生活没有正念,也就是没有智慧,不知如何建立起正念,只存有无明,心就轻易地随着所接触的外境而浮动。
最奇怪的是,孩子不知道这一种如实的「心解脱」、「慧解脱」──能止息一切善恶,这点很有趣,但事实的确如此,即孩子不曾知道「心解脱」和「慧解脱」──让心空掉,放下一切烦恼和情境的方法,孩子完全不懂解脱之道且没有正念。
这时孩子充满了喜欢、讨厌,追求着受,就这样反反复覆地生活着,有时苦,有时乐,有时不苦不乐。孩子欢喜并陶醉在这样的感受中,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一定会「喜」,对一切受都有「喜」,这就是执取,因为有了取才有有,有有才有生,有生才有老死。
子宫中的胎儿和刚生下来的婴儿与缘起无关,直到他接触五欲,懂得喜欢、讨厌,缘起才开始流转运作。孩子的心中没有智慧,不知道「心解脱」──超越痛苦和建立正念,由此就进入缘起的流转中。
一旦孩子追求五欲的感受,有时苦,有时乐,有时不苦不乐,过度沈迷而口中大声地赞美着:「很好,味道很好!」,这是「喜」的欢呼。事情一旦如此,孩子就会被无明所蒙蔽,迷恋、沉醉于这些感觉,而在心中生起「喜」。当看到可爱的事物就会贪染,看到不可爱的事物就会憎恶、远离,生起「喜」便是执取,此时缘起就开始发生。因此缘起必须在孩子长大到某个能认知的程度,五欲满足的意义才能发生,孩子的心通常充满着无明──没有「心解脱」的知见。
缘起的发生必须具备这种条件,就是婴儿要长大到能认知五欲且没有佛法的智慧。当孩子享有某种受时,会陶醉、沈迷、赞美,这就是「喜」了,喜乐便是执取,缘起就是这样开始的,他虽…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