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緣起▪P13

  ..續本文上一頁說法與緣起無關,因爲無法讓我們受用,不僅看不到,也無法理解,而只能聽信別人。尤其嚴重的是,這種「求生」還是屬于常見。

  

  我這種打破傳統的思想可以在原始巴利經文找到印證,即是在《相應部》因緣篇食品第一所記載的四食:段食(kabalinkarahara)、觸食(phassahara)、思食(mano-sancetanahara)、識食(vinnanahara)。佛陀說四食讓投生了的「已生」生存下去,也滋養「求生」。【譯注四】

  

  佛陀在解釋四食時,也以比喻說明四食是每個活生生的人每天發生的事,任何一天,我們都是「已生」和「求生」的衆生。四食的功能在于維持滋養「求生」,但其特別的作用即是在維持支助「已生」(已經出生的衆生)。

  

  引用這個例子爲的是使大家明白:甚至所謂的「已生」和「求生」,依日常用語和法的語言也存有二種意義。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各位認識,那一種意義對我們修習佛法有直接的助益,且是在我們的掌控之下,只有以法的語言來解釋才可以達到以上的功能。看來叫人驚奇的是,每個人在平常沒有煩惱時便是「求生」,當有煩惱而産生愛、取就轉變成「已生」,所以還沒有究竟了脫生死的人,在同一個人身上,一會兒是「求生」,一會兒是「已生」;一會兒又是「求生」,一會兒又是「已生」。

  

  我們要止息所有的「已生」和「求生」。這就得依緣起正確地修行,不要有自我,別讓自我具體地生起,也別讓那正在等待著投生的「求生」生起,不要成爲「求生」或「已生」,就得完全止息四食。別讓四食具有意義及造作的功能,懂得這種緣起才能受用。以上就是以日常用語及法的語言解釋「求生」和「已生」。

  

  

  

  [法的語言中所謂的「苦」]

  我將要再多舉一個有關法的語言的例子──苦。

  

  苦的意義有好幾個層次,無上的法的語言即是指緣起中的苦,在巴利語中的緣起有所謂的苦、苦的起因、苦的滅盡,以及到達苦盡的道路,這就是緣起的流轉和緣起的還滅。在這種情形下,苦的定義不同于他處,它有特別的意義,只用在緣起中。苦的生起過程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直到苦的産生,這就是緣起流轉中所說的苦的生起。

  

  有關緣起被定義爲邪道的部分,請去看《相應部》佛陀品第叁道迹【譯注五】。邪道是什麼?邪道就是緣起的流轉,一産生了就會苦。正道是什麼?正道即緣起的還滅,逐漸止息,直到苦完全滅盡,正道是正確的方向,邪道是錯誤的方向。

  

  所謂的「苦」,在流轉的方向是指苦的産生;在還滅的方向是指苦的止息。這裏「苦」的定義不同于他處,因爲專指有了取後的苦。因此福業是苦,非福業是苦,不動業也是苦,但要分清楚福行、非福行及不動行。

  

  在緣起中所謂的行純然是苦的所依,因爲行是到達苦的助緣。福行也會導致苦,但凡夫不知道這點,他們認爲福行就必定是樂。事實上,造作福行會産生福業,造作非福行會産生非福業,造作不動行則會産生不動業。這叁種行還是有苦,因爲行是取的所依,由于取而執著福業、非福業、不動業。因此,緣起中所謂的「苦」,有它特殊的意義。

  

  非福業是錯誤的、苦的,較容易理解,然而福業與不動業仍舊是苦,仍是在錯誤之中,因爲它們也是取的所依。有關不動業,其實它偏向福業,但我們不稱爲福業,而稱爲「不動性」,不隨著福業、非福業而動搖,但還存著自我。

  

  大家都喜歡把這類「不動」的人稱爲大梵天(Brahman)【譯注六】,他們不染著于福業或非福業,但是還存有自我,雖然心在禅定中而不動搖,依然是取的所依,因爲有個自我執著不動行是屬于「我」的,這就是苦。因此請認清:所謂的福業或苦已完全互相摻雜而不可分了。

  

  一般人一說到善就認定是好事或樂事,但從緣起的語言來看,這全都是苦:福業是苦,美好是苦,幸福也是苦,只要仍由造作産生的,而且會相續地造作下去,只要仍在緣生法中就必定是苦。如果我們了解日常用語和法的語言完全相反,並能選擇法的語言來理解,就能更輕易地理解緣起。

  

  【譯注一】依部派佛教的說法,有情衆生的輪回轉生,可分爲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求生」即是中有,又譯作中陰,指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間的識身,是由意所成的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緣所成。因它常希求、尋察次世當生之處,所以名爲「求生」。自古以來,人認爲中有期間最多七七日(四十九日),于是産生四十九日誦經祈福的習俗。即于人死後,每一個七日必誦經追薦,直至第七個七日即四十九日滿中陰爲止。世俗以爲該期間正是亡魂懵懂茫然的時候,所以在那時爲他們祈求冥福。「已生」即是本有,指出生後由少至老,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過程。

  

  【譯注二】「有分」即未接觸對象前,毫無知覺思惟之心。

  

  【譯注叁】「轉向」是根境相接時,有分心爲了要見外境,而引起內在的覺用,近于警心令起的作意。

  

  【譯注四】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衆生存住,攝受爲生。」(第14冊,13頁)。依《大正藏》:「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雜阿含經第371–378經第15卷,101–103頁)。

  

  【譯注五】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所謂邪道迹者何耶?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斯是全苦蘊之集。諸比丘!以此謂邪道迹。諸比丘!所謂正道迹者何耶?因無明之無余、離貪滅,故行滅,因行滅故識滅……如斯是全苦蘊之滅。諸比丘!以此謂正道迹。」(第14冊,5–6頁)。

  

  【譯注六】大梵天爲梵書時代以來之神格,至奧義書時代,大梵天具有實有、知、妙樂等叁種性質,而爲唯一常住獨存之絕對原理,此一絕對原理與個人結合,産生「梵我一如」之說。

  

  

  

  緣起無法在嬰兒的身心中成立

  

  現在談到稍微難以理解的事,緣起有它特定的意義,即緣起只存在取中,並不指有思想、感覺就全是緣起。因此,緣起法則不適用于子宮中的胎兒。

  

  爲便于記憶,讓我這麼說好了!緣起法則無法適用于子宮中的胎兒,因爲在子宮中的胎兒還沒有發展到像無明、愛、取這種明顯的感覺。在巴利經文《中部》雙大品愛盡大經【譯注七】記載從嬰兒的誕生一直到緣起的發生,在經中佛陀很清楚地說明,人類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佛陀說父母結合,母親要在排卵期,然後精子與卵子結合,衆生才會出生。如果父母不結合,它就沒有機會出生了;父母結合,但是母親不在排卵期,它也無法出生;或父母結合,但父親的精子無法使卵子受精,也一樣不能出生。子宮中的胎兒必須具足叁種條件──父母結合、母親在排卵期及父親的精子要進入卵子,才有衆生出生。

  

  胎兒在九到十個月之後就出生了,然後逐漸地長大,H著自己的天性,會玩玩具、泥沙、泥土等,這依然在靜默之中(指沒有貪愛或執取任何東西)。直到稍微長大一點,從眼、耳、鼻、舌、身、意獲得樂趣,然後生起喜歡或討厭,這時緣起才開始發生。

  

  緣起不可能在子宮中的胎兒或太小的嬰兒內發生,必須要等到嬰兒懂得去執取,緣起才開始發生。正如巴利經文中,佛陀清楚地說明:「當孩子的眼識看到形色,就會對于所喜愛的産生貪愛,對所不喜愛的産生討厭,他沒有安住在正念中,就是沒有智慧。充滿著習性,他不明了如實的『心解脫』和『慧解脫』。」當知道了這種智慧,就可以徹底止息一切善惡。【譯注八】

  

  請注意聽著,我要再說一次,子宮中的胎兒,時間一到就會誕生下來,但那時他還很小,隨著天性去玩泥沙、泥土,直到接觸五欲──色、聲、香、味、觸,當看到可愛的事物就貪愛或染著,當看到不可愛的事物就討厭或憎惡。他們的生活沒有正念,也就是沒有智慧,不知如何建立起正念,只存有無明,心就輕易地隨著所接觸的外境而浮動。

  

  最奇怪的是,孩子不知道這一種如實的「心解脫」、「慧解脫」──能止息一切善惡,這點很有趣,但事實的確如此,即孩子不曾知道「心解脫」和「慧解脫」──讓心空掉,放下一切煩惱和情境的方法,孩子完全不懂解脫之道且沒有正念。

  

  這時孩子充滿了喜歡、討厭,追求著受,就這樣反反複覆地生活著,有時苦,有時樂,有時不苦不樂。孩子歡喜並陶醉在這樣的感受中,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一定會「喜」,對一切受都有「喜」,這就是執取,因爲有了取才有有,有有才有生,有生才有老死。

  

  子宮中的胎兒和剛生下來的嬰兒與緣起無關,直到他接觸五欲,懂得喜歡、討厭,緣起才開始流轉運作。孩子的心中沒有智慧,不知道「心解脫」──超越痛苦和建立正念,由此就進入緣起的流轉中。

  

  一旦孩子追求五欲的感受,有時苦,有時樂,有時不苦不樂,過度沈迷而口中大聲地贊美著:「很好,味道很好!」,這是「喜」的歡呼。事情一旦如此,孩子就會被無明所蒙蔽,迷戀、沈醉于這些感覺,而在心中生起「喜」。當看到可愛的事物就會貪染,看到不可愛的事物就會憎惡、遠離,生起「喜」便是執取,此時緣起就開始發生。因此緣起必須在孩子長大到某個能認知的程度,五欲滿足的意義才能發生,孩子的心通常充滿著無明──沒有「心解脫」的知見。

  

  緣起的發生必須具備這種條件,就是嬰兒要長大到能認知五欲且沒有佛法的智慧。當孩子享有某種受時,會陶醉、沈迷、贊美,這就是「喜」了,喜樂便是執取,緣起就是這樣開始的,他雖…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的社會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