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缘起▪P7

  ..续本文上一页,并分析出这两种苦的不同:如果有取,苦就会完整地生起,这便是缘起的苦了。假如我们的手被利刀割伤,血流如注,若只感觉痛,但不去取,这种只是自然的苦而不是缘起的苦。

  

  请别弄乱了!缘起的苦必须是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次完整的流转,才可称为缘起的苦。

  

  接下来简要地谈谈缘起之苦的原理。学佛的人可能会明白,六根和具备某种价值或意义的六尘接触时,六尘就变成了无明的所依。例如眼睛瞥一眼看到了树木、石头等等,而没有产生苦,那是因为对我们而言,树木和石头不具价值和意义;但若看到的是老虎、女子,或具备某种意义的事物时,那就与前者不同了。若一只公狗看到一位美女,美女对它并无意义,但换成一名年轻男子看到美女,那美女对他来说就很有意义了。在这个例子中,公狗的「看」与缘起无关,而年轻男子的「看」就与缘起有关了。

  

  在此我们所谈的是人──能观看的人,不论何时,当眼睛观看时,便会很自然地看到周遭的事物,若所见的事物不具意义,就与缘起无关。也许眼睛所看到的是树木、野草、石头,这些东西在正常情况下,不具任何意义,但也可能看到了钻石、神圣的石头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树木等,心就会起来造作而形成缘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六尘必须对能观看的人具有意义,于此六尘就成为无明、愚痴、迷惑的所依。只有与这样的根尘接触,才会引生识,并从接触当下所生起的识,相续地发展出行,行就是一种不断起造作的原动力,它将会创造出名色,把观者原本正常的身心瞬间转化成「不正常、发狂」的身心,因此身心即将受苦。

  

  一旦名色有所改变,眼、耳、鼻、舌、身、意也随之转变成「不正常、疯狂」的六根,相续地引生「疯狂」的触、受、爱、取、有,造成最后的生,所谓生即是完整的「我」的产生,并且由于取,生、老、病、死或各种苦痛就会立刻产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的缘起实例,我想这已足够让各位理解缘起了。它是当下完整十一种状况的流转,在一天当中可能就有几十、几呇葫y转,而我们并不知道。硬要把一次流转贯通到三世──前世、今世、后世,这是不对的,完全不对!

  

  大家普遍误解缘起,我相信贯通三世的缘起已脱离原始巴利经文的原义了。后面我会把理由说清楚,在此我先总结一下:缘起如闪电般生灭,制造出心中的苦,而且就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译注二】「自然的苦」是指能清楚地感觉到冷、热等外在自然的刺激,但内心并不执着,所以没有苦感。「缘起的苦」是内心对外界自然的苦产生执着,而生起烦恼。

  

  

  佛陀发现并宣说缘起

  

  佛陀发现缘起

  

  接着要来谈谈缘起说的由来,到底缘起说是怎样形成的?在《相应部》佛陀品中,佛陀谈到他出家后六年中修了种种苦行,最后,才发现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缘起。下面,我将佛说的巴利经文引述出来:

  

  比丘们!当我还没大彻大悟,仍是一位菩萨时,就意识到一切众生都在生、老、死,死了又再生的苦受中,众生不知道离苦(老死)的方法,那又如何能离苦呢?

  

  比丘们!我生起了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老、死?老、死的因缘条件是什么?」比丘们!由于我善巧地训练心灵,无上的智见就从心中出现:

  

  生缘老死,因为有生才有老死;

  有缘生,因为有有才有生;

  取缘有,因为有取才有有;

  爱缘取,因为有爱才有取;

  受缘爱,因为有受才有爱;

  触缘受,因为有触才有受;

  六入缘触,因为有六入才有触;

  名色缘六入,因为有名色才有六入;

  识缘名色,因为有识才有名色;

  行缘识,因为有行才有识;

  无明缘行,因为有无明才有行。

  

  过后又以另一种方法重复地思惟:

  

  无明缘行,无明为缘才产生行;

  行缘识,行为缘才产生识;

  识缘名色,识为缘才产生名色;

  名色缘六入,名色为缘才产生六入;

  六入缘触,六入为缘才产生触;

  触缘受,触为缘才产生受;

  受缘爱,受为缘才产生爱;

  爱缘取,爱为缘才产生取;

  取缘有,取为缘才产生有;

  有缘生,有为缘才产生生;

  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

  

  比丘们!世人从不曾听过有关纯大苦聚之集的智慧、知见、法眼、光明就在我心中涌现了。【译注一】

  

  这就是佛陀在觉悟后所发现的缘起,也可说发现苦的锁链,发现苦是由十一种状况产生的。当与外境接触时,若无明成为自己的主人(失去正念),当下就发展出识。请别误解识有个什么永恒的主体,事实上,只是在根、境接触时,才产生识。有了识,相续而迅速地发展出行(造作出新的名色的原动力),这新的名色将会受苦,随之产生助长苦的六入,而发展出含藏着苦的触,相续地发展出促成苦的受,而后便相续地发展出爱、取、有、生(「我」的出生),至此阶段苦便完全具足了。

  

  就我们所知,在佛教和人类的历史中,佛陀是第一位发现缘起的人,发现缘起后,佛陀就大彻大悟了,这就是经中所记载缘起的起源。

  

  现在所要谈的,一般人较难以理解,但为了使解说圆满,还是必须拿来讨论,那就是在佛陀觉悟后所说的各种教法中,缘起的十一种状况有五种解说。

  

  【译注一】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佛陀品(The Buddha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s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7)。请参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6—10页。

  

  

  缘起的五种说法

  [顺说缘起]

  有时佛陀以我们常诵念的方式顺说缘起,从无明直到生老死涵盖所有的十一种状况: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这称为缘起的一次流转。这种从开始而说到最后的缘起,是我们平时最常听闻的缘起,它出现在数百部经典中。

  

  

  

  [逆说缘起]

  有时则从最后说到最初,本来是从无明开始直到生、老、死,在此却相反地从苦说起:苦是因为有生,生是因为有有,有是因为有取,取是因为有爱,爱是因为有受,受是因为有触,触是因为有六入,六入是因为有名色,名色是因为有识,识是因为有行,行是因为有无明。这也是缘起的一次流转,但从最后说到最初,称为逆观;如果从最初说起,称为顺观。这两种说法,比较容易记诵。

  

  

  

  [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初说缘起]

  第三种不解说全部的十一种状况,而从中间开始,即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以渴爱为助缘。以段食(kabalinkarahara)为例,段食来自爱,爱来自受,受来自触,触来自六入,六入来自名色,名色来自识,识来自行,行来自无明。这是从中间开始说到最初无明的缘起。

  

  

  

  [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后说缘起]

  第四种是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后的说法,这种说法以受为起源,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先决的因缘条件,相续地产生爱、取、有、生,最后是苦。虽然是缘起的一半,但仍称之为缘起,因它有助于说明苦如何生起。因此,佛陀可以说是依时间、人、事而应机说法。

  

  觉音的《清净道论》中有个很好的比喻说明为什么有四种缘起的说法:犹如有四位都需要一段藤蔓的人,一人可能从根割断,全部都拉来使用;一人可能从顶端拉起,直到根部取来使用;一人可能从中割断,只拉其下部,取而使用;一人也从中割断,向上而至于顶端,取而使用。【译注二】采蔓而取之使用的方法,随个人的需求而定,每个人采蔓的方法都不尽相同,然而一切都能受用。这就是《清净道论》中用来说明四种缘起的比喻。

  

  

  

  [在中间的灭尽]

  但是还有另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说法,只记载在某些经典中【译注三】,「集」已发展到一半,也就是到达了爱,然后又倒转回「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不知道觉音为什么不提这种解说,只有讲到前面的四种。

  

  这种说法比较容易令人困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一旦到爱,就立刻中断而逆转,由于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纯大苦聚集灭。

  

  这种说法就好比翻掌一样,因正念生起,在中间阶段发生大逆转,就是流转到了一半,我们醒觉过来,不再随缘起而流转下去。因此在中间阶段生就变成灭,中间的爱灭了,苦就不再生起,这就是缘起中不完整的苦。因为从「集」转变成「灭」,在中间就灭苦了,这也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若以上述采蔓的比喻来说,就是人从中间抓住藤蔓,将全部都拉来,取而使用。

  

  以上是佛陀所说缘起的五种说法,是佛陀依众生的根机所作的不同说法。

  

  【译注二】请参考叶均译,《清净道论》下册152页,华宇出版社。

  世尊有四种缘起的说法,犹如四位采蔓的人相似,从最初或从中间开始而至于最后,及从最后或从中间开始而至于最初。即(一)譬如四位采蔓的人中,一人先看见蔓的根,他便割断根,一切都拉来,取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最…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的社会主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