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初开始而至最后说缘起:「诸比丘,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二)譬如彼等四人之中,一人先看到蔓的中部,他便割断中部,只拉其上部,取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后说:「……以「取」为缘的是有,以有为缘的是生」。(三)譬如四人中的一人,先看见蔓的尾端,便执其尾端,从尾至根,取其全部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最后而至最初说缘起:「我说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四)在这些人里面的一人,先看见蔓的中部,他便割断中部,向下而至于根,取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中开始而至最初说:「……此等四食以渴爱为因缘,……渴爱是什么因缘?……受……触……六处……行是什么因缘?……行以无明为因缘……乃至……行以无明为原因」。
【译注三】记载于《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家主品。请参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85—87页。
缘起各支的解释
现在要详细讨论缘起的每一支,以便使各位正确地了解缘起。能背诵缘起经文的人是非常好的,因为这样会比较容易理解缘起,而对于不会背诵缘起经文的人,我就爱莫能助了,因为今天我已经决定要来解释缘起,至于受益多少,只得因人而异。在此我就从无明支开始,来谈谈有关缘起的特质。
[无明]
无明是什么?无明即是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这四种无知称为无明。有了无明则会衍生行(无明缘行)。
[行]
行是什么?佛说:「比丘们!有三种行──身行、口行、意行。」在巴利经文中佛说的行(sankhara)被诠释为能激起身、口、意的作用。
但在佛学院却依据《清净道论》解释:行是「福行」(punnabhisankhara)、「非福行」(apunnabhisankhara)及「不动行」(anenjabhisankhara)【译注四】。这两种说法各自相异,但有若干意义重迭之处,需要更详细地说明。
在此必须先明白,喜欢把缘起诠释为三世轮回的人,大多数会将行解释为福行、非福行及不动行。但是在原始巴利经文中,佛陀说的是身行、口行及意行。有了行则会引生识(行缘识)。
[识]
识是什么?佛说有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将缘起解释为三世轮回的人(就连《清净道论》也如此解说),就得把识解释为结生识(patisandhi-vinnana),而导致后期的论著也把识解释成结生识,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用六识来解释三世轮回。连解释的人都相信有来生,所以就会把「识」解释为结生识,如此一来就完全变成两回事,与缘起毫不相干。
佛陀所说的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但是我们却把识解释为结生识。有了识则会引生名色(识缘名色)。
[名色]
名色是什么?在巴利经文中很清楚地指出,佛说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是四种大种色(地、水、火、风)和二十四种所造色【译注五】。每个人都教导说:肉、血、体温、呼吸是色体四大,依存于四大而产生的各种特性,如美、丑、男女性的特相等,这四大和四大所造色合称为「色」。有了名色则会引生六入(名色缘六入)。
[六入]
六入是什么?佛说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入则会引生触(六入缘触)。
[触]
触是什么?佛说有六种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触。有了触则会引生受(触缘受)。
[受]
受是什么?受有六种,就是眼触的受、耳触的受、鼻触的受、舌触的受、身触的受、意触的受。有了受则会引生爱(受缘爱)。
[爱]
爱是什么?爱有六种: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有了爱则会引生取(爱缘取)。
[取]
取是什么?取有四种:欲取(kamupadana)、见取(ditthupadana)、戒禁取(silabbatupadana)及我语取(attavadupadana)。这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有了取则会引生有(取缘有)。
[有]
有是什么?有分三种:欲有、色有及无色有。有了有则会引生生(有缘生)。
[生]
生是什么?众生的出生、诸蕴的产生、六入的生起,都称为生。有了生则会引生老死(生缘老死)。
[老死]
老死是什么?老是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和任何与老有关的一切,如官能迟钝等。死是诸蕴的离散,身坏气绝。
造成缘起难以理解的问题在于语言,一般人所用的语言是日常用语,但缘起的意义并不是日常用语的意思。如生的真正意义是自我的出生,那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而不是指从母胎中出生。
若谈到从母胎出生,一个人生一次便结束了;但另一种出生(自我的出生)则是生了又生,甚至一天中有好多次出生,这即是由取、有──存有「我」的感觉所引生的「生」,一旦有这种出生,就会执着从「母胎出生」的这个身体,因为会担心害怕(身体)出生后(所要面临)的一切,这就是苦。
一旦有这种出生,就会扩展到担心害怕未来与老、病、死相关的一切。实际上,老、病、死还没到来,我们就先受苦了,因为时常把它视为「我」老、「我」病、「我」死,等到这些症状果真出现时,那就倍加痛苦了。现在我们时常不自觉地害怕死、害怕老,因为我们以为老会变成「我」。
如果没有「我」,一切老、病、死就不具任何意义了。因此,缘起的一次流转,不论是获得满意、不满意或不知满不满意的东西,只要执着任何一种,就是苦。
【译注四】请参考叶均译,《清净道论》下册162页,华宇出版社。
【译注五】二十四种所造色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处、身表、语表、虚空界、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段食。
请参考叶均译,《清净道论》下册12—22页,华宇出版社。
缘起用语中的有与生
现在,我们谈到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关于缘起用语的涵意。
这个用语的涵意是从法的语言而来,也就是「见法」的人所使用的语言,而非根据一般不懂佛法的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语来解释。我已经说明过这两种语言的不同:日常用语是不懂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而缘起的语言则是法的语言。接下来我会依序说明清楚。
如果我们以日常用语来说明缘起,就会产生许多混淆不清且无法理解的情况。就以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为例,他的觉悟就在摧毁无明,也就是无明的止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那么为什么佛陀却未死?想想看,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时,无明就止息了,随着无明的止息,则造作的能量──行(sankhara)──也灭了。然而当时佛陀为什么没有死于菩提树下?因为缘起的用语是法的语言,所以「生」和「灭」这两个字不是表示肉体的生或死。
当这些名词被误解时,一蜇t起的流转就被认为与两个生有关:
一是名色的生(父精母血和合),一是来世的生。如果有两个生,那么缘起就被认为是贯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这时一次完整的缘起就被拆散搅乱了,而不符合缘起的说法。可笑的是,虽说有两个「生」,却不敢说两个「死」,因为人们还不了解如何死两次的缘故。
有和生这两个字,在缘起中并不是指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而是指从执取中生出,且发展出「我」的感觉,这才是生。在巴利经典中有清楚的记载可以证明。
经中记录佛陀的一段话:「于受欢喜者,即取也。」【译注六】意思就是当触使受发生时,无论它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有「喜」【译注七】在其中,这就是取。任何「喜」就是取,因为「喜」是执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定有执取。
「喜」指的是着迷或满足。根据佛陀所说,「喜」就是取,当我们满足于某种事物时,就表示我们执着那件事物。在受中一定有「喜」,所以「喜」即是取。因此当我们有了受,当下就有「喜」,也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就是苦。」
这表示有和生来自于受、爱、取,并不需要等到死后投生才产生。有和生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在一天之中,不知会发生多少次:一旦存有与无明相应的受,就会产生某种着迷的「喜」,这就是执着,接着发展出当下的有和生。因此当下就有所谓的有和生,一天当中不知产生多少次。
有和生这两个字必须以法的语言来解释,法的语言就是「见法」的人使用的语言,而不是以日常用语来解释。在日常用语中,必须要等到死后才能再生,再一次出现有和生,也就是说人类肉体只能生一次,然后死去入棺,才有新的有和生。但就法的语言而言,一个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产生「我」、「我所有」,就称为一次的有和生,一个月内可能是数以百计,一年中数以千计,一生中则可能是成千上万的有和生。因此我们必须认识生活中的有和生,每天就有好几回合的有和生。
我们可以马上看出,缘起是此时此地的事,而不是等死后或贯通三世,才算一次运行。事实上,在一天之内,它将可能运作许多次,每当有受…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