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緣起▪P8

  ..續本文上一頁初開始而至最後說緣起:「諸比丘,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二)譬如彼等四人之中,一人先看到蔓的中部,他便割斷中部,只拉其上部,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說:「……以「取」爲緣的是有,以有爲緣的是生」。(叁)譬如四人中的一人,先看見蔓的尾端,便執其尾端,從尾至根,取其全部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最後而至最初說緣起:「我說生緣老死……無明緣行」(四)在這些人裏面的一人,先看見蔓的中部,他便割斷中部,向下而至于根,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中開始而至最初說:「……此等四食以渴愛爲因緣,……渴愛是什麼因緣?……受……觸……六處……行是什麼因緣?……行以無明爲因緣……乃至……行以無明爲原因」。

  

  【譯注叁】記載于《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家主品。請參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4冊,85—87頁。

  

  

  

  緣起各支的解釋

  

  現在要詳細討論緣起的每一支,以便使各位正確地了解緣起。能背誦緣起經文的人是非常好的,因爲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緣起,而對于不會背誦緣起經文的人,我就愛莫能助了,因爲今天我已經決定要來解釋緣起,至于受益多少,只得因人而異。在此我就從無明支開始,來談談有關緣起的特質。

  

  

  

  [無明]

  無明是什麼?無明即是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這四種無知稱爲無明。有了無明則會衍生行(無明緣行)。

  

  

  

  [行]

  行是什麼?佛說:「比丘們!有叁種行──身行、口行、意行。」在巴利經文中佛說的行(sankhara)被诠釋爲能激起身、口、意的作用。

  

  但在佛學院卻依據《清淨道論》解釋:行是「福行」(punnabhisankhara)、「非福行」(apunnabhisankhara)及「不動行」(anenjabhisankhara)【譯注四】。這兩種說法各自相異,但有若幹意義重疊之處,需要更詳細地說明。

  

  在此必須先明白,喜歡把緣起诠釋爲叁世輪回的人,大多數會將行解釋爲福行、非福行及不動行。但是在原始巴利經文中,佛陀說的是身行、口行及意行。有了行則會引生識(行緣識)。

  

  

  

  [識]

  識是什麼?佛說有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將緣起解釋爲叁世輪回的人(就連《清淨道論》也如此解說),就得把識解釋爲結生識(patisandhi-vinnana),而導致後期的論著也把識解釋成結生識,因爲他們不知道要如何用六識來解釋叁世輪回。連解釋的人都相信有來生,所以就會把「識」解釋爲結生識,如此一來就完全變成兩回事,與緣起毫不相幹。

  

  佛陀所說的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但是我們卻把識解釋爲結生識。有了識則會引生名色(識緣名色)。

  

  

  

  [名色]

  名色是什麼?在巴利經文中很清楚地指出,佛說受、想、行、識四蘊爲「名」;「色」是四種大種色(地、水、火、風)和二十四種所造色【譯注五】。每個人都教導說:肉、血、體溫、呼吸是色體四大,依存于四大而産生的各種特性,如美、醜、男女性的特相等,這四大和四大所造色合稱爲「色」。有了名色則會引生六入(名色緣六入)。

  

  

  

  [六入]

  六入是什麼?佛說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入則會引生觸(六入緣觸)。

  

  

  

  [觸]

  觸是什麼?佛說有六種觸,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觸。有了觸則會引生受(觸緣受)。

  

  

  

  [受]

  受是什麼?受有六種,就是眼觸的受、耳觸的受、鼻觸的受、舌觸的受、身觸的受、意觸的受。有了受則會引生愛(受緣愛)。

  

  

  

  [愛]

  愛是什麼?愛有六種: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有了愛則會引生取(愛緣取)。

  

  

  

  [取]

  取是什麼?取有四種:欲取(kamupadana)、見取(ditthupadana)、戒禁取(silabbatupadana)及我語取(attavadupadana)。這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了。有了取則會引生有(取緣有)。

  

  

  

  [有]

  有是什麼?有分叁種:欲有、色有及無色有。有了有則會引生生(有緣生)。

  

  

  

  [生]

  生是什麼?衆生的出生、諸蘊的産生、六入的生起,都稱爲生。有了生則會引生老死(生緣老死)。

  

  

  

  [老死]

  老死是什麼?老是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和任何與老有關的一切,如官能遲鈍等。死是諸蘊的離散,身壞氣絕。

  

  造成緣起難以理解的問題在于語言,一般人所用的語言是日常用語,但緣起的意義並不是日常用語的意思。如生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的出生,那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而不是指從母胎中出生。

  

  若談到從母胎出生,一個人生一次便結束了;但另一種出生(自我的出生)則是生了又生,甚至一天中有好多次出生,這即是由取、有──存有「我」的感覺所引生的「生」,一旦有這種出生,就會執著從「母胎出生」的這個身體,因爲會擔心害怕(身體)出生後(所要面臨)的一切,這就是苦。

  

  一旦有這種出生,就會擴展到擔心害怕未來與老、病、死相關的一切。實際上,老、病、死還沒到來,我們就先受苦了,因爲時常把它視爲「我」老、「我」病、「我」死,等到這些症狀果真出現時,那就倍加痛苦了。現在我們時常不自覺地害怕死、害怕老,因爲我們以爲老會變成「我」。

  

  如果沒有「我」,一切老、病、死就不具任何意義了。因此,緣起的一次流轉,不論是獲得滿意、不滿意或不知滿不滿意的東西,只要執著任何一種,就是苦。

  

  【譯注四】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62頁,華宇出版社。

  

  【譯注五】二十四種所造色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處、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段食。

  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2—22頁,華宇出版社。

  

  

  緣起用語中的有與生

  

  現在,我們談到最重要的事,那就是關于緣起用語的涵意。

  

  這個用語的涵意是從法的語言而來,也就是「見法」的人所使用的語言,而非根據一般不懂佛法的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語來解釋。我已經說明過這兩種語言的不同:日常用語是不懂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語言;而緣起的語言則是法的語言。接下來我會依序說明清楚。

  

  如果我們以日常用語來說明緣起,就會産生許多混淆不清且無法理解的情況。就以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爲例,他的覺悟就在摧毀無明,也就是無明的止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那麼爲什麼佛陀卻未死?想想看,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時,無明就止息了,隨著無明的止息,則造作的能量──行(sankhara)──也滅了。然而當時佛陀爲什麼沒有死于菩提樹下?因爲緣起的用語是法的語言,所以「生」和「滅」這兩個字不是表示肉體的生或死。

  

  當這些名詞被誤解時,一蜇t起的流轉就被認爲與兩個生有關:

  

  一是名色的生(父精母血和合),一是來世的生。如果有兩個生,那麼緣起就被認爲是貫通叁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這時一次完整的緣起就被拆散攪亂了,而不符合緣起的說法。可笑的是,雖說有兩個「生」,卻不敢說兩個「死」,因爲人們還不了解如何死兩次的緣故。

  

  有和生這兩個字,在緣起中並不是指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而是指從執取中生出,且發展出「我」的感覺,這才是生。在巴利經典中有清楚的記載可以證明。

  

  經中記錄佛陀的一段話:「于受歡喜者,即取也。」【譯注六】意思就是當觸使受發生時,無論它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有「喜」【譯注七】在其中,這就是取。任何「喜」就是取,因爲「喜」是執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定有執取。

  

  「喜」指的是著迷或滿足。根據佛陀所說,「喜」就是取,當我們滿足于某種事物時,就表示我們執著那件事物。在受中一定有「喜」,所以「喜」即是取。因此當我們有了受,當下就有「喜」,也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就是苦。」

  

  這表示有和生來自于受、愛、取,並不需要等到死後投生才産生。有和生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在一天之中,不知會發生多少次:一旦存有與無明相應的受,就會産生某種著迷的「喜」,這就是執著,接著發展出當下的有和生。因此當下就有所謂的有和生,一天當中不知産生多少次。

  

  有和生這兩個字必須以法的語言來解釋,法的語言就是「見法」的人使用的語言,而不是以日常用語來解釋。在日常用語中,必須要等到死後才能再生,再一次出現有和生,也就是說人類肉體只能生一次,然後死去入棺,才有新的有和生。但就法的語言而言,一個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産生「我」、「我所有」,就稱爲一次的有和生,一個月內可能是數以百計,一年中數以千計,一生中則可能是成千上萬的有和生。因此我們必須認識生活中的有和生,每天就有好幾回合的有和生。

  

  我們可以馬上看出,緣起是此時此地的事,而不是等死後或貫通叁世,才算一次運行。事實上,在一天之內,它將可能運作許多次,每當有受…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的社會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