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爱、取,就会产生有和生,而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缘起不断地在每人每天的生活中运作,就像前面所提的落榜考生,或因男朋友而烦恼的年轻女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
剩下的问题是,我应该如何解释,才能让你们了解在受出现之前,就已具足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和触。
这并不算困难,罪魁祸首就是受。我们都已经很明白受是怎么回事──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生。但如果你想知道更详细的受,就得往回推溯:受来自触,触来自与境相应的六入(专为该境而造作的六入),六入来自名色(专为该境而造作的名色),名色来自某一识(专为该境而造作的识),识来自行)专为该境而造作的行),行来自无明。无明则为这一轮转的开端,只要去除无明,其余就不会发生,也就是那将要受苦的名色、六入、触、受都不会发生,反而只是无苦的现象。因此只要有无明,就制造出受苦的名色、六入、触和受。
我再一次强调并且提醒各位,要仔细了解日常用语和法的语言二者之间的不同。生这个字在日常用语中的定义,是从母亲子宫内生出,但在法的语言中,生是指某种事物的生起,它的作用是会产生苦,也就是说以无明为基本原因。就如此刻名色还未生,因为「我」、「我所有」还未发生作用,虽然你坐着,很专心地听经,但并没有产生爱和取,所以缘起尚未发生,只是处于自然的状态罢了。至目前为止,所有我提到的都是为了让各位先了解,缘起使用的是法的语言,它是有特别意义的,不要与日常用语混淆了,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尤其是生这个字。
【译注六】记载于《中部》双大品爱尽大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9册,359页),及《中阿含经》第二○一经后品嗏帝经(《大正藏》第1册,767页下~768页中)。
【译注七】喜(nandi)意指耽着、欢喜,以贪心耽着于乐受,以瞋心耽着于苦受,以痴心耽着于不苦不乐受。
缘起是四圣谛
我想告诉各位的另一个重点是:缘起其实是更详尽的四圣谛。缘起的流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集──相当于四圣谛的「集」。
缘起的还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纯大苦聚灭──相当于四圣谛的「灭」。
佛陀在其他地方也以同样的方式说明苦及灭苦的方法(八正道),缘起是更详细说明的四圣谛。它不只是简单地由爱引生苦,而把苦的生起分析为十一种状况来说明,同样地,也用此十一种状况来说明苦的灭,不只简单地说明爱灭,而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等十一种状况灭尽,这就是详细且广泛的解释。所以,缘起就是四圣谛。
以违反缘起法则的方式解释缘起
缘起中没有自我存在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件极重要的事──被错误解释的缘起既不属于佛教,也没有什么好处,说实在的,它只导致伤害。
将缘起解释成贯通三世是错误的,绝非依据巴利经文的原则,无论是根据经文的文字或意义来判断,都是错误的。
如前面所提到的,根据经文,佛陀说缘起是相依相续的,其中并未加入任何东西。缘起始于无明,继续发展直到最后受苦,在其中并没有掺杂任何东西,掺杂任何东西就是违背经文的原则。
根据佛陀教诲的意义来看,我们很容易就可看出贯通三世的缘起说法是错误的。佛陀教导缘起是为了摧破邪见,破除人们对「我」、「人」、「众生」的执着,所以才说明缘起是辗转相续的十一种状况的连结,其中并没有自我的存在。
现在有人将缘起解说为同一主体贯通于三世之中:一个人过去世的烦恼,会导致今世某一时刻受业报;而今世的业报又会产生新的迡o,导致来世受业报。
当缘起被如此教导,就会演变成有个自我、灵魂、众生或人在轮回流转,就如同渔夫之子嗏帝比丘陷入邪见的例子。佛陀教导缘起,是为了不要让人们存有自我,相反地,我们郄教导有个自我。佛陀已经很清楚地把原理说出来,我们郄偏偏重新创造出有个自我的解释。
因此,我们要拿「四大教法」(mahapadesa)做为判断的准绳,它告诉我们,若以自我存在的观点解释缘起是错误的,因为佛陀教导「无我」。因此若你能认识到缘起没有自我存在,才是正确的,如果你认为有个自我或缘起贯穿三世,就是错误的,这将会误导大家产生有「我」的观念。如果直接以巴利经文的原则来解释,缘起是辗转相依相续的,别对巴利经文有任何修改,就不会产生自我,这才是正确的。
错误的解释何时产生
好!继续来谈谈,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解释?它在何时产生的?
现今,泰国、缅甸及斯里兰卡都依据《清净道论》这部论著的解说方式来教导缘起,西方学者也完全接受这种延续三世的观念而高谈阔论。简单地说,凡是有佛教徒的地方,都同样教导着延续三世的缘起。我正在努力说明,缘起绝非延续三世,虽然这些与众不同的话也许会引起全世界的反弹,但是我们依然要说明这个错误的解释如何产生,它又是何时开始的。
很难知道这错误的解释是何时开始的,但错误很容易被发现,因为它违背原始巴利经文,违反缘起要摧毁自我观念的目的,因此可以认定它是错误的。过去的一位泰国僧王桑柯拉(Somdet Phra Sangkharaja)认为错误的解释始自一千年前。他不相信缘起延续三世的说法,而教导人们缘起只是一世的流转,但他并未十分确定,所以这件事情就被搁在一旁,而没有深入探讨,然而他坚持认为,缘起已被错误解说了一千年。我赞成僧王桑柯拉这点看法,但我想再另外说明的是,这个误解可能超过一千年,因为《清净道论》这本论著已流传一千五百年了。
《清净道论》以三世的观点来解释缘起。觉音在《清净道论》中指出,这本论著依据传统的解释写成,后面我会引用这段觉音所说的话。如果他在一千五百年前撰写《清净道论》,那么这种错误的解释在更早于一千五百年前就必定很流行了!依我看,可能在第三结集,即佛历三百年(西元前二四三年)之后就开始了。所以,这种错误可能已经有二千二百年了,而不是如桑柯拉所说的只是一千年,过后我会交待清楚。
如果你想知道确切的日期,则需要考古研究的证据,那将是件满困难的事。而我们现在必须知道的是,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解释?希望各位好好听着,佛陀所教化的原则,是不可能贯通三世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贯通三世和有个主体的解释,以致脱离佛陀教法的轨则呢?
我假设这样的误解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因为无知与误解,人们就开始猜想、推测法义,他们并没有企图故意作错误的说明。如我们所知的,甚至佛陀都认为缘起甚深难解,佛历三、四百年左右,人们已经不了解根本的教理,他们的思想开始与原始法义产生分歧,分歧愈来愈严重,直到后来完全背离。由此可看出,没有人故意引生错误的见解,而是无知使然啊!
现在让我们再以另一种方式来看,佛教内部可能有条害虫正在一点一点慢慢地咬噬它【译注一】?可能在佛教中有个叛逆的内奸,故意把佛教的根本原理──缘起,扭曲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中的常见。佛陀所教导的缘起绝对不主张有一个自我、灵魂、梵我(atma)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如果有人把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解释成贯通三世或有个主体,那么他就能成功地同化佛教。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存心不良的人或团体,那就表示他们故意如此解释缘起,制造出让佛教产生「主体」观念的机会,这样婆罗门教就能间接而迅速地并吞佛教。这是我从负面的角度推测的。
另一种推测是,可能有轻率或愚蠢的人以有限的知识,去解释自己还不能了解的缘起,由于他还不了解,就可能无法察觉错误。不管事实是不是如此,也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结果缘起都被扭曲了。
【译注一】佛门常语:「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是指狮子为森林之王,所向无敌,但自身之虫儿却可以咬啮狮子之肉,直到死亡。比喻唯有佛教教义宣扬的真理,可以震伏世间一切邪见,但却不敌佛门内部不肖份子的侵蚀,甚至灭亡。
错误地解释缘起,使佛教衰灭
你知道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消失吗?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解释。例如,因为外敌入侵压迫佛教。但我不认为是这样,我想佛教从印度消失的主因是因为佛教徒错误地解说法义,将佛教的中心思想──缘起,解释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教三世轮回及梵我的思想。我相信,这才是使佛教从印度很快消失的真正原因。当缘起错解为有个主体或自我时,印度的佛教就完全消失了,而且什么都不遗留,只是印度教的附属品罢了。
错误的解释必定是从一些这类的情况开始,而这事件是不是有意造成的呢?这就难以得知了。婆罗门教为佛教之敌且想并吞佛教是一个事实,因此很可能有人故意要毁灭佛教,我无心诽谤婆罗门教,但是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很高。佛教并不主张常见,它不说有个「人」、「我」或「众生」,没有「人」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佛教中无「人」、无「众生」,但现在既然把缘起解说成贯通三世,就有个流转其〞满u众生」或「人」,这实在是佛教真正的灭亡!
…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