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緣起▪P7

  ..續本文上一頁,並分析出這兩種苦的不同:如果有取,苦就會完整地生起,這便是緣起的苦了。假如我們的手被利刀割傷,血流如注,若只感覺痛,但不去取,這種只是自然的苦而不是緣起的苦。

  

  請別弄亂了!緣起的苦必須是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一次完整的流轉,才可稱爲緣起的苦。

  

  接下來簡要地談談緣起之苦的原理。學佛的人可能會明白,六根和具備某種價值或意義的六塵接觸時,六塵就變成了無明的所依。例如眼睛瞥一眼看到了樹木、石頭等等,而沒有産生苦,那是因爲對我們而言,樹木和石頭不具價值和意義;但若看到的是老虎、女子,或具備某種意義的事物時,那就與前者不同了。若一只公狗看到一位美女,美女對它並無意義,但換成一名年輕男子看到美女,那美女對他來說就很有意義了。在這個例子中,公狗的「看」與緣起無關,而年輕男子的「看」就與緣起有關了。

  

  在此我們所談的是人──能觀看的人,不論何時,當眼睛觀看時,便會很自然地看到周遭的事物,若所見的事物不具意義,就與緣起無關。也許眼睛所看到的是樹木、野草、石頭,這些東西在正常情況下,不具任何意義,但也可能看到了鑽石、神聖的石頭或具有特殊意義的樹木等,心就會起來造作而形成緣起。因此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六塵必須對能觀看的人具有意義,于此六塵就成爲無明、愚癡、迷惑的所依。只有與這樣的根塵接觸,才會引生識,並從接觸當下所生起的識,相續地發展出行,行就是一種不斷起造作的原動力,它將會創造出名色,把觀者原本正常的身心瞬間轉化成「不正常、發狂」的身心,因此身心即將受苦。

  

  一旦名色有所改變,眼、耳、鼻、舌、身、意也隨之轉變成「不正常、瘋狂」的六根,相續地引生「瘋狂」的觸、受、愛、取、有,造成最後的生,所謂生即是完整的「我」的産生,並且由于取,生、老、病、死或各種苦痛就會立刻産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的緣起實例,我想這已足夠讓各位理解緣起了。它是當下完整十一種狀況的流轉,在一天當中可能就有幾十、幾呇葫y轉,而我們並不知道。硬要把一次流轉貫通到叁世──前世、今世、後世,這是不對的,完全不對!

  

  大家普遍誤解緣起,我相信貫通叁世的緣起已脫離原始巴利經文的原義了。後面我會把理由說清楚,在此我先總結一下:緣起如閃電般生滅,製造出心中的苦,而且就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譯注二】「自然的苦」是指能清楚地感覺到冷、熱等外在自然的刺激,但內心並不執著,所以沒有苦感。「緣起的苦」是內心對外界自然的苦産生執著,而生起煩惱。

  

  

  佛陀發現並宣說緣起

  

  佛陀發現緣起

  

  接著要來談談緣起說的由來,到底緣起說是怎樣形成的?在《相應部》佛陀品中,佛陀談到他出家後六年中修了種種苦行,最後,才發現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緣起。下面,我將佛說的巴利經文引述出來:

  

  比丘們!當我還沒大徹大悟,仍是一位菩薩時,就意識到一切衆生都在生、老、死,死了又再生的苦受中,衆生不知道離苦(老死)的方法,那又如何能離苦呢?

  

  比丘們!我生起了疑問:「爲什麼會産生老、死?老、死的因緣條件是什麼?」比丘們!由于我善巧地訓練心靈,無上的智見就從心中出現:

  

  生緣老死,因爲有生才有老死;

  有緣生,因爲有有才有生;

  取緣有,因爲有取才有有;

  愛緣取,因爲有愛才有取;

  受緣愛,因爲有受才有愛;

  觸緣受,因爲有觸才有受;

  六入緣觸,因爲有六入才有觸;

  名色緣六入,因爲有名色才有六入;

  識緣名色,因爲有識才有名色;

  行緣識,因爲有行才有識;

  無明緣行,因爲有無明才有行。

  

  過後又以另一種方法重複地思惟:

  

  無明緣行,無明爲緣才産生行;

  行緣識,行爲緣才産生識;

  識緣名色,識爲緣才産生名色;

  名色緣六入,名色爲緣才産生六入;

  六入緣觸,六入爲緣才産生觸;

  觸緣受,觸爲緣才産生受;

  受緣愛,受爲緣才産生愛;

  愛緣取,愛爲緣才産生取;

  取緣有,取爲緣才産生有;

  有緣生,有爲緣才産生生;

  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

  

  比丘們!世人從不曾聽過有關純大苦聚之集的智慧、知見、法眼、光明就在我心中湧現了。【譯注一】

  

  這就是佛陀在覺悟後所發現的緣起,也可說發現苦的鎖鏈,發現苦是由十一種狀況産生的。當與外境接觸時,若無明成爲自己的主人(失去正念),當下就發展出識。請別誤解識有個什麼永恒的主體,事實上,只是在根、境接觸時,才産生識。有了識,相續而迅速地發展出行(造作出新的名色的原動力),這新的名色將會受苦,隨之産生助長苦的六入,而發展出含藏著苦的觸,相續地發展出促成苦的受,而後便相續地發展出愛、取、有、生(「我」的出生),至此階段苦便完全具足了。

  

  就我們所知,在佛教和人類的曆史中,佛陀是第一位發現緣起的人,發現緣起後,佛陀就大徹大悟了,這就是經中所記載緣起的起源。

  

  現在所要談的,一般人較難以理解,但爲了使解說圓滿,還是必須拿來討論,那就是在佛陀覺悟後所說的各種教法中,緣起的十一種狀況有五種解說。

  

  【譯注一】記載于《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佛陀品(The Buddha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s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7)。請參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4冊,6—10頁。

  

  

  緣起的五種說法

  [順說緣起]

  有時佛陀以我們常誦念的方式順說緣起,從無明直到生老死涵蓋所有的十一種狀況: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這稱爲緣起的一次流轉。這種從開始而說到最後的緣起,是我們平時最常聽聞的緣起,它出現在數百部經典中。

  

  

  

  [逆說緣起]

  有時則從最後說到最初,本來是從無明開始直到生、老、死,在此卻相反地從苦說起:苦是因爲有生,生是因爲有有,有是因爲有取,取是因爲有愛,愛是因爲有受,受是因爲有觸,觸是因爲有六入,六入是因爲有名色,名色是因爲有識,識是因爲有行,行是因爲有無明。這也是緣起的一次流轉,但從最後說到最初,稱爲逆觀;如果從最初說起,稱爲順觀。這兩種說法,比較容易記誦。

  

  

  

  [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初說緣起]

  第叁種不解說全部的十一種狀況,而從中間開始,即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以渴愛爲助緣。以段食(kabalinkarahara)爲例,段食來自愛,愛來自受,受來自觸,觸來自六入,六入來自名色,名色來自識,識來自行,行來自無明。這是從中間開始說到最初無明的緣起。

  

  

  

  [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說緣起]

  第四種是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的說法,這種說法以受爲起源,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先決的因緣條件,相續地産生愛、取、有、生,最後是苦。雖然是緣起的一半,但仍稱之爲緣起,因它有助于說明苦如何生起。因此,佛陀可以說是依時間、人、事而應機說法。

  

  覺音的《清淨道論》中有個很好的比喻說明爲什麼有四種緣起的說法:猶如有四位都需要一段藤蔓的人,一人可能從根割斷,全部都拉來使用;一人可能從頂端拉起,直到根部取來使用;一人可能從中割斷,只拉其下部,取而使用;一人也從中割斷,向上而至于頂端,取而使用。【譯注二】采蔓而取之使用的方法,隨個人的需求而定,每個人采蔓的方法都不盡相同,然而一切都能受用。這就是《清淨道論》中用來說明四種緣起的比喻。

  

  

  

  [在中間的滅盡]

  但是還有另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說法,只記載在某些經典中【譯注叁】,「集」已發展到一半,也就是到達了愛,然後又倒轉回「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不知道覺音爲什麼不提這種解說,只有講到前面的四種。

  

  這種說法比較容易令人困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一旦到愛,就立刻中斷而逆轉,由于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純大苦聚集滅。

  

  這種說法就好比翻掌一樣,因正念生起,在中間階段發生大逆轉,就是流轉到了一半,我們醒覺過來,不再隨緣起而流轉下去。因此在中間階段生就變成滅,中間的愛滅了,苦就不再生起,這就是緣起中不完整的苦。因爲從「集」轉變成「滅」,在中間就滅苦了,這也是其中的一種說法。

  

  若以上述采蔓的比喻來說,就是人從中間抓住藤蔓,將全部都拉來,取而使用。

  

  以上是佛陀所說緣起的五種說法,是佛陀依衆生的根機所作的不同說法。

  

  【譯注二】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52頁,華宇出版社。

  世尊有四種緣起的說法,猶如四位采蔓的人相似,從最初或從中間開始而至于最後,及從最後或從中間開始而至于最初。即(一)譬如四位采蔓的人中,一人先看見蔓的根,他便割斷根,一切都拉來,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最…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的社會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