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里的识(vinnana)只是指六识(六根与六尘相触而生的)。但如果你企图把六识当作为结生识,那也可以,然而如此解释六识本身,将会造成名色、六入、触、受,且又不断地延续到缘起过程中最后的有和生。但佛陀从不将识解释为结生识,因为佛陀的用意是要让我们看清平常感官的六识【译注十二】。所谓结生识只有后期的论著才提到,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见带进佛教中,并成为佛教中的害虫,慢慢地侵蚀佛教,直到瓦解整个佛教。事实上,我们已有平常感官的识或缘起无明缘行所引生的识,而不需要有结生识。
五、在缘起的过程内,只有缘生法。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要有其他条件的相互依存才能产生,而且也仅仅是剎那生灭,接着便继续辗转相依地衍生出其他现象,这种由各种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现象称为缘起。在此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一)别产生自我而成为常见的人;(二)别产生与自我相对立的观念,认为什么都没有,这是断见。更正确地说,只要保持中立,即所谓的中道,就不离缘生法。
六、以业(kamma)的角度来看,缘起显现的是非黑非白业及黑业、白业的灭尽,并把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anenja)全都当作是「苦」。必须超越这三种业才能够彻底灭苦,这样业才不会成为执着自我或一切常见的所在。
七、符合「现见」(sanditthika)【译注十三】才是佛教的原则。以一次流转包括三世的方式来诠释缘起,就不是「现见」的原则。缘起的十一种状况【译注十四】都必须不离「现见」,这才是佛说的缘起。
八、在经典中解说缘起的方式有许多种,譬如:(一)从无明到老死苦──顺说缘起(anuloma);(二)从老死苦到无明──逆说缘起(patiloma),这顺向与逆向的两种解说中也有缘起的还灭;(三)从根境的接触解说起,直到产生识、触、受等,但不必提到无明;(四)从受开始,相续到苦老死;(五)最后也许是最奇特的说法:生和灭在一次缘起的运行中同时解说,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直到受缘爱,并反过来说明爱灭即取灭,直到苦灭,这是最奇特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涵意似乎是说,即使缘起已发展到爱了,也有可能即刻产生正念而中断了爱的流转,并倒转过来灭除苦。如果我们把经典中各式各样的缘起拿来讨论,那将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缘起实在不必涵盖三世。
九、缘起是剎那的现象,而非恒常。因此所谓的生或死,必须放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缘起流转中说明,也就是如前面第一段所说的,在根境接触时失去正念。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当贪、瞋、痴等烦恼生起,自我就已经诞生,每一次就是「一生」。如果有谁还喜欢「今生」、「来生」这些名词,就得掌握剎那的生,这样我还可以接受,因为它还能契入真理──当下可以体证并受用。如果要依照日常用语所说的生从母胎所生,就不是缘起的语义,它将阻碍我们对缘起的理解。我们应重视眼前可及的「来生」,只要想克服,就能做到,这比起无法预知投生于何处的「来生」要好得多了!
十、仅仅在理论上讨论的缘起称为哲学,它没多大用处,大可不必!真正的缘起是一种修行,它可以不让苦产生,亦即当根与境接触时,对六根都保持着醒觉。以这个原则,来守护六根而不产生漏(asava),才是圆满的缘起还灭。即使你不以「缘起」称之,实际上还是同一件事,这种缘起叫做正道(sammapatipada)。【译注十五】
前面所叙述的一切都可作为测试是否理解真正缘起的准绳,简单地说,真正的缘起是直接灭苦的实际修行。苦之所以生起是因为一旦有烦恼,就会有缘起(从无明到老死)的一次流转。这就好像两回合的生,因为当内根和外尘接触时,产生与无明相应的识,(第一回合的生是指名色的生),相续地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然而在尚未发生之前,识似乎不存在,因为此时识处于休止状态,这种识只在持有常见观念的人中,才称它为结生识。由于触而引生受,相续地就直接产生爱和取的烦恼,继而发展出有和生,就是我与取──执取「我」、「我所有」的生,这就是第二回合的生。如此就得承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的痛苦,简称为五取蕴(pancupadanakkhandha),也就是苦。总而言之,缘起的一次运行含有两回合的生,不必等到进入棺材才有死或再生,以日常用语来解释肉体的生和死,与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无关。
很明显地,佛陀教导缘起的用意在于更加彻底灭除我见或灭除自我。单靠一一分析五蕴来看「无我」还不够,才必须看清缘起的现象。每一蕴依「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因果法则,只在缘起的十一种状况圆满地生起时才出现。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无我」、惑(烦恼)、业、异熟(vipaka),或从因到果的整个过程现象都是「无我」。若只听闻「五蕴无我」而不能看清缘起的现象,那也可能会产生可笑的迷惑。就像巴利经典中记载,曾有位比丘对佛陀说:「可敬的佛陀!听说五蕴无我,那么无我所造的业由谁承受呢?」【译注十六】这点足以看出只听闻「五蕴无我」,但对「无我」一知半解的情形。一谈到造业和业报,就认为有个「我」去接受苦或乐的业报,这会造成可笑的情况,然而如果能彻底看清缘起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这种疑惑。
若能彻底看清缘起法则中的剎那现象,就不会像前面典故中所说的,有个自我在运作。即使在缘起之流中,仍然可能出现今生、来世、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神及梵天,甚至佛、法、僧。这皆是由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的造作力(abhisankhara)所驱使。如果其造作力已成功地引发受或生,而心又处于烦恼忧虑如火焚烧的状态,此刻地狱就生起了。有如《相应部》谛相应深崄品第三热烦经里,佛陀所称的「大热地狱」(Mahaparlaha)【译注十七】,而在其它地方则称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Chapassayatanika niraya),这才是真实的地狱,比起持有常见的人所相信的那地底下的地狱更为恐怖。同一部经典的下几段里,说明天堂为「六触处所属之天」(Chapassa yatanika deva),这才是真正的天堂,比起持有常见的人所相信那天空之上的天堂更为真实【译注十八】。假如我们的感受或(内心的)苦都充满着恐惧,就是阿修罗(asura);倘若饥饿得喘不过气来,就是饿鬼(peta);愚痴就是畜生;苦乐参半,就是人类;享受着各式各样和各种层次的情趣,就是不同层次的天神;若饱尝色定(rupa-jhana)或无色定(arupa-jhana)的乐受和非苦非乐受,就是不同层次的梵天,这比进入棺材后才能经验的境界更为真实。那些误解都是由于对佛教的「化生」(opapatika)持有歪曲的观念所致。
在缘起还灭中,我们就可发现真实的佛、法、僧是当下可体证的,并只有智者能亲身体证。这比持常见的人所说的三宝更真实,持常见的人所说的三宝只是无心的唱诵而已,毫无意义可言。今生是缘起流转运作当下的一个运行,来生是缘起流转的下一个运行,如此去了解,比持常见的人更真实。在他们看法中,「生」是从母亲子宫中出生,「死」是进入棺材的肉体死,这是日常用语或儿语,而不是佛陀教导缘起的语意。这样正确地去了解缘起才是佛陀教导论说的缘起,而不是后期常见论师们论说的缘起,后期论师论说的缘起是他们自己的创作,并一代传一代授受至今。
缘起的语言或无上的法语可以帮助我们如实理解事物的真象,这和一般被许多常见所渗染的语言不同。例如正见(sammaditthi)有他方世界;有父、有母;有天堂、有地狱;有业、造业者和受业者;有今生和来世,这都依照着一般人所理解执持的语言来说明。一旦升到中级的正见,做为八正道之一,就不是这么解释,它只指出苦和苦的灭尽而已,且不提也不承认有个受苦者或有个「人」在灭苦,这都被称为正见。至于无上的正见,或如实的出世境界,这在经典中就有更深一层的说明【译注十九】,乃如实看清缘起的知见,既不偏向存在主义(atthita),也不偏向虚无主义(natthita),而是彻底看清且安住在中道,也就是看清「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缘起之流,其中并没有任何的「我」、「人」,甚至天堂、地狱存在。有了这种程度的知见,称为如实的中道,因为它不会偏向于断见或常见。
请各位注意,依世俗谛的正见说明有自我,至于胜义谛的正见,则没有自我,那里有个自我呢?这都可称为佛教的正见,不过日常用语是用来教导一般人的道德,法的语言则用来教导那些眼睛只覆盖着微尘的人,让他们了解如实的真理,以便成为圣人,佛陀总是用两种语言来说法。缘起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无上的胜义谛,没有一个主体能在一生又一生之中流转,也没有把缘起的一次运行分段到三世的必要。
最后我们必须来讨论,以三世轮回解释缘起的目的何在。
把缘起的一次运行解释为贯通三世,若追溯这种说法的起源有部分很清楚是从觉音的《清净道论》而来,而某些部分不很清楚它的出处,由于就文献的考证,没有比《清净道论》更古老的了,因此我要针对这本论著或作者做一些评论。实际上,我的评论不是指向觉音,而是因为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方法互相学习,来奉行佛教或佛陀所教导的缘起,这才是有益的。我们只是不满意与佛陀的旨意不同的解释,因此所谓的评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评论,只是把原…
《生活中的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