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裏的識(vinnana)只是指六識(六根與六塵相觸而生的)。但如果你企圖把六識當作爲結生識,那也可以,然而如此解釋六識本身,將會造成名色、六入、觸、受,且又不斷地延續到緣起過程中最後的有和生。但佛陀從不將識解釋爲結生識,因爲佛陀的用意是要讓我們看清平常感官的六識【譯注十二】。所謂結生識只有後期的論著才提到,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常見帶進佛教中,並成爲佛教中的害蟲,慢慢地侵蝕佛教,直到瓦解整個佛教。事實上,我們已有平常感官的識或緣起無明緣行所引生的識,而不需要有結生識。
五、在緣起的過程內,只有緣生法。也就是說一切現象都要有其他條件的相互依存才能産生,而且也僅僅是剎那生滅,接著便繼續輾轉相依地衍生出其他現象,這種由各種條件相互依存而産生的現象稱爲緣起。在此有兩個重要的原則,值得我們注意和研究:(一)別産生自我而成爲常見的人;(二)別産生與自我相對立的觀念,認爲什麼都沒有,這是斷見。更正確地說,只要保持中立,即所謂的中道,就不離緣生法。
六、以業(kamma)的角度來看,緣起顯現的是非黑非白業及黑業、白業的滅盡,並把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anenja)全都當作是「苦」。必須超越這叁種業才能夠徹底滅苦,這樣業才不會成爲執著自我或一切常見的所在。
七、符合「現見」(sanditthika)【譯注十叁】才是佛教的原則。以一次流轉包括叁世的方式來诠釋緣起,就不是「現見」的原則。緣起的十一種狀況【譯注十四】都必須不離「現見」,這才是佛說的緣起。
八、在經典中解說緣起的方式有許多種,譬如:(一)從無明到老死苦──順說緣起(anuloma);(二)從老死苦到無明──逆說緣起(patiloma),這順向與逆向的兩種解說中也有緣起的還滅;(叁)從根境的接觸解說起,直到産生識、觸、受等,但不必提到無明;(四)從受開始,相續到苦老死;(五)最後也許是最奇特的說法:生和滅在一次緣起的運行中同時解說,也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直到受緣愛,並反過來說明愛滅即取滅,直到苦滅,這是最奇特的說法。這種說法的涵意似乎是說,即使緣起已發展到愛了,也有可能即刻産生正念而中斷了愛的流轉,並倒轉過來滅除苦。如果我們把經典中各式各樣的緣起拿來討論,那將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緣起實在不必涵蓋叁世。
九、緣起是剎那的現象,而非恒常。因此所謂的生或死,必須放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緣起流轉中說明,也就是如前面第一段所說的,在根境接觸時失去正念。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到,當貪、瞋、癡等煩惱生起,自我就已經誕生,每一次就是「一生」。如果有誰還喜歡「今生」、「來生」這些名詞,就得掌握剎那的生,這樣我還可以接受,因爲它還能契入真理──當下可以體證並受用。如果要依照日常用語所說的生從母胎所生,就不是緣起的語義,它將阻礙我們對緣起的理解。我們應重視眼前可及的「來生」,只要想克服,就能做到,這比起無法預知投生于何處的「來生」要好得多了!
十、僅僅在理論上討論的緣起稱爲哲學,它沒多大用處,大可不必!真正的緣起是一種修行,它可以不讓苦産生,亦即當根與境接觸時,對六根都保持著醒覺。以這個原則,來守護六根而不産生漏(asava),才是圓滿的緣起還滅。即使你不以「緣起」稱之,實際上還是同一件事,這種緣起叫做正道(sammapatipada)。【譯注十五】
前面所敘述的一切都可作爲測試是否理解真正緣起的准繩,簡單地說,真正的緣起是直接滅苦的實際修行。苦之所以生起是因爲一旦有煩惱,就會有緣起(從無明到老死)的一次流轉。這就好像兩回合的生,因爲當內根和外塵接觸時,産生與無明相應的識,(第一回合的生是指名色的生),相續地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然而在尚未發生之前,識似乎不存在,因爲此時識處于休止狀態,這種識只在持有常見觀念的人中,才稱它爲結生識。由于觸而引生受,相續地就直接産生愛和取的煩惱,繼而發展出有和生,就是我與取──執取「我」、「我所有」的生,這就是第二回合的生。如此就得承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等的痛苦,簡稱爲五取蘊(pancupadanakkhandha),也就是苦。總而言之,緣起的一次運行含有兩回合的生,不必等到進入棺材才有死或再生,以日常用語來解釋肉體的生和死,與佛陀所教導的緣起無關。
很明顯地,佛陀教導緣起的用意在于更加徹底滅除我見或滅除自我。單靠一一分析五蘊來看「無我」還不夠,才必須看清緣起的現象。每一蘊依「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因果法則,只在緣起的十一種狀況圓滿地生起時才出現。這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出「無我」、惑(煩惱)、業、異熟(vipaka),或從因到果的整個過程現象都是「無我」。若只聽聞「五蘊無我」而不能看清緣起的現象,那也可能會産生可笑的迷惑。就像巴利經典中記載,曾有位比丘對佛陀說:「可敬的佛陀!聽說五蘊無我,那麼無我所造的業由誰承受呢?」【譯注十六】這點足以看出只聽聞「五蘊無我」,但對「無我」一知半解的情形。一談到造業和業報,就認爲有個「我」去接受苦或樂的業報,這會造成可笑的情況,然而如果能徹底看清緣起的現象,就不會産生這種疑惑。
若能徹底看清緣起法則中的剎那現象,就不會像前面典故中所說的,有個自我在運作。即使在緣起之流中,仍然可能出現今生、來世、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神及梵天,甚至佛、法、僧。這皆是由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的造作力(abhisankhara)所驅使。如果其造作力已成功地引發受或生,而心又處于煩惱憂慮如火焚燒的狀態,此刻地獄就生起了。有如《相應部》谛相應深崄品第叁熱煩經裏,佛陀所稱的「大熱地獄」(Mahaparlaha)【譯注十七】,而在其它地方則稱爲「六觸處所屬之地獄」(Chapassayatanika niraya),這才是真實的地獄,比起持有常見的人所相信的那地底下的地獄更爲恐怖。同一部經典的下幾段裏,說明天堂爲「六觸處所屬之天」(Chapassa yatanika deva),這才是真正的天堂,比起持有常見的人所相信那天空之上的天堂更爲真實【譯注十八】。假如我們的感受或(內心的)苦都充滿著恐懼,就是阿修羅(asura);倘若饑餓得喘不過氣來,就是餓鬼(peta);愚癡就是畜生;苦樂參半,就是人類;享受著各式各樣和各種層次的情趣,就是不同層次的天神;若飽嘗色定(rupa-jhana)或無色定(arupa-jhana)的樂受和非苦非樂受,就是不同層次的梵天,這比進入棺材後才能經驗的境界更爲真實。那些誤解都是由于對佛教的「化生」(opapatika)持有歪曲的觀念所致。
在緣起還滅中,我們就可發現真實的佛、法、僧是當下可體證的,並只有智者能親身體證。這比持常見的人所說的叁寶更真實,持常見的人所說的叁寶只是無心的唱誦而已,毫無意義可言。今生是緣起流轉運作當下的一個運行,來生是緣起流轉的下一個運行,如此去了解,比持常見的人更真實。在他們看法中,「生」是從母親子宮中出生,「死」是進入棺材的肉體死,這是日常用語或兒語,而不是佛陀教導緣起的語意。這樣正確地去了解緣起才是佛陀教導論說的緣起,而不是後期常見論師們論說的緣起,後期論師論說的緣起是他們自己的創作,並一代傳一代授受至今。
緣起的語言或無上的法語可以幫助我們如實理解事物的真象,這和一般被許多常見所滲染的語言不同。例如正見(sammaditthi)有他方世界;有父、有母;有天堂、有地獄;有業、造業者和受業者;有今生和來世,這都依照著一般人所理解執持的語言來說明。一旦升到中級的正見,做爲八正道之一,就不是這麼解釋,它只指出苦和苦的滅盡而已,且不提也不承認有個受苦者或有個「人」在滅苦,這都被稱爲正見。至于無上的正見,或如實的出世境界,這在經典中就有更深一層的說明【譯注十九】,乃如實看清緣起的知見,既不偏向存在主義(atthita),也不偏向虛無主義(natthita),而是徹底看清且安住在中道,也就是看清「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之流,其中並沒有任何的「我」、「人」,甚至天堂、地獄存在。有了這種程度的知見,稱爲如實的中道,因爲它不會偏向于斷見或常見。
請各位注意,依世俗谛的正見說明有自我,至于勝義谛的正見,則沒有自我,那裏有個自我呢?這都可稱爲佛教的正見,不過日常用語是用來教導一般人的道德,法的語言則用來教導那些眼睛只覆蓋著微塵的人,讓他們了解如實的真理,以便成爲聖人,佛陀總是用兩種語言來說法。緣起不是倫理道德,而是無上的勝義谛,沒有一個主體能在一生又一生之中流轉,也沒有把緣起的一次運行分段到叁世的必要。
最後我們必須來討論,以叁世輪回解釋緣起的目的何在。
把緣起的一次運行解釋爲貫通叁世,若追溯這種說法的起源有部分很清楚是從覺音的《清淨道論》而來,而某些部分不很清楚它的出處,由于就文獻的考證,沒有比《清淨道論》更古老的了,因此我要針對這本論著或作者做一些評論。實際上,我的評論不是指向覺音,而是因爲我們必須要以正確的方法互相學習,來奉行佛教或佛陀所教導的緣起,這才是有益的。我們只是不滿意與佛陀的旨意不同的解釋,因此所謂的評論,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評論,只是把原…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