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始巴利經文中,有關緣起的理論重新拿來研究討論,以便使每個人都能自己去理解,或看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不必相信我或其他任何人。如果因人雲亦雲而相信,就違反《噶拉瑪經》的精神,如果盲目去做違反《噶拉瑪經》的事,那麼就是個沒用的家夥。我們必須要運用「法眼」【譯注二十】來做爲判斷問題的工具。
假如我真的要來評論覺音的話,那就得這麼評論:覺音所著作的《清淨道論》只是把已存有的《解脫道論》【譯注二十一】加上譬喻故事或注疏、評論,這將會使情況越來越嚴重。在此我必須要提醒各位注意,愛護佛陀比愛護別人更爲重要,我們必須重新注意佛陀時常宣說的緣起,盡管這件事是多麼困難,我必須犧牲到底,使佛陀所開示的緣起能真正爲衆生帶來利益,而不像沈睡般無所事事,只是拿來互相爭論,沒有任何益處。
由于覺音的論述,無法與佛陀巴利經典如《噶拉瑪經》中的原理相印證,因此我──佛使比丘,就必須有如蝦蜉撼樹,螳臂擋車似的,靠著我的智慧來評論覺音。雖然別人看來會哈哈大笑,但是我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法喜充滿,因爲如此能將正確的理論帶進緣起的教育領域中,緣起是佛教的核心,與我在一開始便提到的《長部》等誦經中所解釋的一樣。
【譯注十】因「樂」易引生常見,而「苦」易引生斷見。
【譯注十一】結生識指連結此生至彼生的主體。
【譯注十二】平常感官的六識是未在緣起中流轉的識,緣起的識是受到無明緣行所汙染的六識,而感官所産生的六識就純潔如天真的孩子,是一種純粹覺知的作用。無明相應的識是一種錯覺的識,天真孩子的識是一種知覺的識,聖人、佛陀、阿羅漢的識是一種正覺的識,所以識分爲叁種:錯覺的識是無明緣行的識,是一般凡夫受到無明所汙染而産生的錯覺的六識;知覺的識是純潔的孩子未受到無明或後天邪知邪見所汙染的六識;佛陀正覺的六識,是已經如實了知萬物現象的識。
【譯注十叁】「現見」的原則即是此時此刻可體證的原則。
【譯注十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共有十一種狀況。
【譯注十五】記載于《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佛陀品第叁道迹:「所謂正道迹者何耶?因無明之無余,離貪滅,故行滅,因行滅故識滅,……如斯是全苦蘊之滅。諸比丘!以此謂正道迹。」(《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4冊,5~6頁)。
【譯注十六】記載于《相應部》牲度篇,蘊相應,中五十經,第叁所食品(On What mustbe Devoured, The Middle Fifty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 on elements, Khandhavagga, Samyutta nikaya III, PTS, p.88)。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其時有一比丘,心生思念:『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第15冊,150頁)。
【譯注十七】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有名大熱之地獄。于彼處,眼所見之色,唯見非可愛相、不見可愛相,唯見非可樂相、不見可樂相,唯見非可意相、不見可意相。耳所聞之聲……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觸之所觸……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愛相、不知可愛相,唯知非可樂相、不知可樂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第18冊,352頁)。
【譯注十八】記載于《相應部》六處篇,第叁五十品,提婆陀诃品( On Devadaha, The Kindred Sayings on The Sixfold Sphere, The Third Fifty Suttas, Sala yat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V, PTS, p.81)。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余見名爲六觸處所屬之地獄。于此凡以眼見色,僅見不樂之色,不見樂色;……。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不樂之法,不識樂法;……諸比丘!汝等爲得住梵行之好機。」「諸比丘!余見名爲六觸處所屬之天。于此,凡以眼見色,唯見樂色,不見不樂色;……。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樂法,不識不樂法;……諸比丘!汝等爲得住梵行之好機。」第16冊,166頁)。
請參閱《雜阿含經》二一(經《大正藏》第2冊,53頁上)。
【譯注十九】記載于《相應部》因緣篇,食品( The Sustenance Suttas, The KindredSayings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12-13)。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迦旃延白世尊:『……大德!正見者何耶?』『迦旃延!此世間多依止于有與無之兩〔極端〕。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爲非無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爲非有者。迦旃延!此世間多爲方便所囚、計、取著。聖弟子計使、取著于此心之依處,不囚于『予是我』,無著、無住,苦生則見生,苦滅則見滅,不惑不疑,無緣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見。……迦旃延!說『一切爲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爲無』,此乃第二極端。迦旃延!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第14冊,19頁)。
【譯注二十】記載于《相應部》因緣篇,現觀相應( The Eighth Sutta, The KindredSayings on Understanding,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95)。
依《漢譯南傳大藏經》:「諸比丘!如是大利爲法現觀,如是大利,爲得法眼。」(第14冊,19頁)。
【譯注二十一】《解脫道論》( Vimuttimagga)收錄于《大正藏》第32冊,399~461頁,論集部。相傳爲阿羅漢優波底沙造,梁‧扶南叁藏僧伽婆羅譯。
緣起是佛教的核心
對一般人來說,緣起這個名詞還是很陌生,但是我們無法用別的字來替換,因此盡力去理解緣起這名詞是各位的責任,要不斷地去領悟這個名詞,直到它能成爲一個慣用的字眼。曾經出家或研究過佛學的人可能聽過緣起這個詞,但是一般在家人可能會感到困惑而不去注意,因此就無法理解佛教中最重要的法。我覺得必須要解釋,讓它能被接受並成爲最平常的一件事。
緣起即是圓滿的聖谛
我必須要把它提出來,因爲這是佛教的核心。
一提起佛教的核心,大多數的人會聯想到四聖谛。在此希望大家能明白,緣起是最圓滿、最究竟的聖谛,所以請稱之爲「摩诃聖谛」(大聖谛)。緣起是「摩诃聖谛」,是佛教的核心,因此必須先來討論,一直到能完完全全地了解緣起。
接著應該要知道的是,這難以理解的緣起幾乎時時刻刻存在于每個人的身心之中,然而我們卻不知道。這可說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而不是「法」的錯,因爲我們沒有去注意,就不知道它幾乎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的身心。接下來就爲各位講解,到底它如何常存于我們的身心呢?
能理解緣起的人就有本事自己修行,進而止息自己的苦。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把它當作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必須要去了解和幫助別人,讓大家都能了解緣起。這是佛陀的心願,若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佛陀覺悟緣起才不會徒勞無功。
就好像四聖谛一樣A如果沒有人理解,那麼佛陀所覺悟的「法」便會徒勞無功,沒有任何用處。實際上緣起比四聖谛更重要,它可以說是最圓滿、最究竟的聖谛。在此做個結論:我們必須要互相幫助來理解緣起,並把它推廣到每個佛教徒身上,這就是爲何我們要討論「摩诃聖谛」──緣起的首要原因。
爲了理解緣起,以下就列舉幾個問題來作說明:緣起是什麼?爲什麼要了解緣起?知道緣起有什麼好處?要依什麼方法滅苦?
緣起是什麼?
如果有人問:「緣起是什麼?」我們可以回答:緣起很詳盡地指出苦的生滅如何發生,它揭示苦的生滅是輾轉相依的自然現象,並沒有鬼、神、靈物或其他東西能製造苦或滅除苦。緣起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現象,當各個階段相依地生起時,苦就隨著生起或消失。所謂「緣起」(paticcasamuppada),「緣」(paticca)是指互相依靠,「起」(samuppada)是指同時發生,緣起就是因緣條件輾轉相依而生的。
緣起同時在說明沒有「人」、「我」、「衆生」的存在或相續輪回,一切只是自然地生、住、滅。如果能明了緣起,就能理解:沒有所謂有個自我的「人」、「我」、「衆生」。當人們不了解這點,就隨著平常已被無明主宰的思想去感覺,那就覺得有「人」、「我」、「衆生」。緣起指出:苦如何生滅,以及苦的生滅是因緣條件相互依存而成的,根本不必談到「人」、「我」、「衆生」。
此外,輾轉相依的生滅現象就如閃電般地迅速且劇烈,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注意:念頭的生起相當迅速強烈,例如…
《生活中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