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信仰的特質

  

佛教信仰的特質

  

雲海天涯

  

1、信仰與理性之诤

  

  筆者的朋友們經常聚在一起爭論“作爲現實生活中的人是否應該具有某種信仰”。大家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不少他們自認爲對他們的觀點有利的論據來。

  

  1.1

   認爲“人應該有信仰”的朋友們認爲:要使人類社會得以健康、持續地發展,每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應該與世間或出世間的善法相應。而這些世間與出世間善法又多是以各種形式的宗教爲載體來對人類的意識形態施加影響的。盡管古往今來有許多“導師”級的人文學者試圖在不改變這些善法的基本內涵的前提下,用看起來不那麼“宗教化”的語言對其進行重新诠釋,企圖使得這些善法脫離宗教的載體,但這些前賢們的努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成功。他們煞費苦心建立起來的精致理論體系不僅無法不走樣地保持這些善法的精神實質,反而不如以宗教爲載體的表達形式更容易被世人理解和接受。

   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爲例,自“五·四運動”以來,以各種包裝形式出現的人天乘善法走馬燈式地在官方或民衆思潮的推動下登上主流意識形態的舞臺,成爲一種時尚,但是很快就被新的時尚所代替。倒是那些以各種宗教爲載體的人天乘善法和已經嚴重變質及宗教化的儒家思想,至今依在對教化世間的工作中承擔著主要責任。一種新的思想體系要被人們普遍理解並認同,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的積累,而這些“新”思想與經過上百乃至上千年的傳播、相對來說比較深入人心的上述幾種“舊”的意識形態相比,其根基是很淺的。

   因此這些朋友提出,爲了對抗建立在縱欲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基礎上的、對人類社會的和平穩定具有毀滅性破壞作用的欲界不善思潮,應該大力宣揚各種已有的、以“信仰”爲基本特點的世間或出世間善法。這些善法都是古今中外導師們在與人性基本弱點鬥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時代雖然變化了,但是作爲個體的人來說,其“人性的弱點”並沒有隨著世事滄桑而改變,最多是以不同的形式重新表現出來而已。因此,這些導師們的人生經驗並沒有過時。

   對于現實世界中存在的道德淪喪等問題,這些朋友則認爲應該歸罪于世間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的信仰,無法用這些信仰中所負載的、世間善法的知見通過反思來檢討自己的行爲,在“喻于義”和“喻于利”的問題上受人性基本弱點的驅使,“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利”作爲其追求的目標;更無法借助于信仰的力量來安慰(哪怕是暫時性的)一下自己那顆在塵世種種誘惑中變得躁動不安和荒唐顛倒的心。

   這些朋友諄諄教導人們一定要從前賢那裏學習人生的智慧,並告訴人們:只有深刻領會前賢所闡述的善法的精神實質,並義無返顧地將其付諸于實踐的人,才能解決自己在現實人生中碰到的問題。他們總是大聲地疾呼:“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

  

1.2

   另外一部分朋友則公開表示了對“將信仰作爲與現代社會相應的善法的基礎”這一做法的反感。這些朋友對支持“信仰有益論”的一些關鍵論據進行了批駁。其攻擊目標集中于如下的幾點上:

   (1)信仰的目的本來就是爲了解決現實人生中存在的諸種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各種煩惱。任何信仰最終都要落位到某種人生理念上的。這些人生理念來源于導師們自己的人生經驗。

   但時代是在變化的,在導師們生活的時代總結出的人生經驗,未必能夠適用于在大衆意識形態和物質文明方面都與之相差甚遠的新時代。對于現代人來說:要求他脫離現實生活而恪守産生于古代社會中的各種與善法相應的人生理念無異于“刻舟求劍”。試圖從前賢的著作裏找到現實生活中所有問題的答案,根本就是不現實和不可能的。與其通過翻故紙堆的方式企圖從前賢們留下的只言片語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金鑰匙,不如通過自己對宇宙人生的觀察、體驗和反思來自己給出問題的答案。

   (2)信仰實質上就是對某種人生理念的接受,只有那些前賢已經證得,而自己暫時沒有證得的人生理念才需要用“信”的方式無條件地接受下來。但這樣就出現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如果自己的實踐不足,又怎能分辨出所接受的前賢的人生理念(嚴格說應該是對前賢們生活理念的解讀)是否真的就能解決自己所遇到的人生問題?許多僞善的人生理念(如各種邪教內部的主流意識)從“教人爲善”這個籠統的角度上看起來與真正的善法頗爲相似,不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紮紮實實地吃過虧的人是難以分辨其真僞的,而這就不免有些“馬後炮”的味道了。對于“假冒僞劣”善法來說,從“不能辨別”到“能夠辨別”之間的鴻溝只有靠實踐才能越過。

   實踐不僅是新的更爲符合自己實際人生理念的來源,而且也是真假善法的“試金石”。

   因此這些崇尚“理性有益論”的朋友們倡導的是他們所定義的“理性”——“如實知見”+“辨證思維”。他們認爲:信仰什麼或有沒有信仰則對現實人生的改善並不重要。他們經常借用“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譬喻來說明“理性”的培養比信仰的培養更爲基本一些。他們認爲,在社會學和意識形態領域更應提倡“理性”,而不應將信仰放在第一位。“理性”是善法真正的基礎,而放棄這個比信仰更基本的基礎,單純強調信仰的作用會有誤入歧途的危險。

   這些朋友們大聲疾呼:“現代人最缺少的是科學素養!”

  

1.3

    對于持“理性有益論”觀點的朋友們的種種責難,持“信仰有益論”觀點的朋友們也不甘示弱。指出盡管他們也能理解並接受“理性”比“信仰”更爲基本的說法,但是“理性有益論”者根據自身理念所提出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方法,其可操作性是很成問題的。

   (1)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煩惱一般都是來自多方面的。即使在引起煩惱的諸多因素中只有一個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就依然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相對來說,人的社會實踐不管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受到了很大限製,以至于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在煩惱現起時,可能自己對有關這一問題的思考和理解還沒有成熟,從而無法在煩惱現起的當下將其製服。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吸取前賢們在相關問題上的人生經驗還是非常必要的。譬如一位生病的醫生,在自己暫時不了解自己的病情,無法爲自己找到完全對症的特效藥的情況下,適當根據其他醫生的建議並采用一些部分對症的藥物進行治療,比什麼藥也不吃強得多。盡管這樣做可能會冒著被庸醫或對這一病症沒有醫療經驗的醫生坑害的危險,但不是也有可能遇上比自己高明的醫生嗎?

   譬如一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應該首先把老師講課的內容完全接受下來;到了中學階段,就應該以老師講授的內容爲基礎,對自己的知識面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開拓;而在知識積累已經到了相當的地步,心智也開始走向成熟的大學階段,死守住老師所教的內容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成了以懶惰心理爲基礎的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爲!大學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學會獨立思考,敢于脫離前人的窠臼,完全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來認識這個世界。只有通過這條道路,才能真正地培養起過硬的實際工作能力。大學生中有許多不太聽課的優等生,因爲他們把聽課的時間用在自學上,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學習一門課程的。但小學生中不聽課的學生幾乎都是“不可救藥”的差生。心智的成熟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學習過程。不能不顧人的具體情況而一味應用“自己問題、自己解決”的原則,否則便有“欲速則不達”或“拔苗助長”之弊。

   (2)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在“理性”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對于那些缺乏理性的人來說,恐怕“授之以漁”的效果未必就一定比“授之以魚”的效果好。醫學中有句名言:“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對于大多數人的現實人生的改善來說,擁有一種真正與善法相應的信仰還是十分重要的。

   這些朋友認爲:對于“理性至上”的原則的宣揚也不是毫無流弊的。至少這個口號對于那些常常有脫離實際、“自信己意”惡習的人來說,就可能增長其“惟我獨尊”的氣焰,從而阻塞他們心智成熟的道路,因爲他們經常把自己的“主觀意志”當作“如實知見”。

  

1.4

   那麼佛教信仰的特質到底是什麼呢?在“理性”與“信仰”這一對通常人看起來似乎矛盾的理念上,佛教所采取的態度到底是怎樣的呢? 

  

  2、理性——橫渡苦海的舟楫

  

  提起佛教,人們往往立即會想到這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所謂的宗教信仰,在本質上都是與建立在親身實踐和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理性”相沖突的,因爲在那些依照以“神”或“超人”身份出現的導師的“聖言量”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中,一定存在某種無法被普通的、作爲人類的一員的“凡夫俗子”們直接體證的、必須通過信仰方式接受下來的先驗假設!而這種先驗的“形而上學”的假設,本身就使建立在辯證法基礎上的理性思維無法貫徹始終。

   將佛教認爲是一種典型的宗教的朋友們,在閱讀了《增支部·叁集·大品·第5經》(Tikanipaatapaa*li·Mahaavaggo ·Kesamuttisutta)中的如下一段文字時,可能會感到有些驚愕吧!

  ……

   一時佛在憍薩羅國,羁舍子村落,

   其族人是迦摩羅族姓子,他們聽聞佛來了,就來拜見他,向他說:“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來到羁舍子,他們只解說弘揚他們…

《佛教信仰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懷念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