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信仰的特質▪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教義。然後又來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們也同樣的只解說弘揚他們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的教義。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直都懷疑而感到迷惘,不知道在那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當中,到底誰說的是真實話?誰說的是妄語?”

   佛說:“是的,迦摩羅人啊!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惘是正當的,因爲對于一件可疑的事,是應當生起懷疑的。迦摩羅人啊!你們要注意:

   ㈠不可聽信,因爲你曾聽過很長的一段時間。

   ㈡不要盲從傳統,僅因爲它很多代以來人們這麼做。

   ㈢不要妄聽謠言。

   ㈣不要肯定它,因爲它符合你的教義。

   ㈤不可單靠論理或推測。

   ㈥不要妄下定論,依賴著你所看所聽。

   ㈦不可單看事物的外相。

   ㈧不可執持你喜愛的任何見解和意見。

   ㈨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爲真。

   ㈩不可因爲出于你對你導師的崇敬和推薦而接受任何想法。

   迦摩羅人啊!你應超越意見和信念。只有在你確知某事是不善,當接受,修持和圓滿修習後導致更多嗔恚,更多貪欲,和更多愚昧,因爲你知道當你嗔恨、貪欲和愚昧時,這並不符合你信仰或意見,要知道,嗔、貪、癡是普遍被人诃責的,他們是無益的,並且應該避開。反之,當你確知某事是善,當你信受奉行時會導致慈悲心,離欲和智慧,這些美德充分允許你訓練安甯的心,智者稱贊慈悲的心,離欲和智慧,這就可以接受。這應是你審察真理的真僞,以及決定哪一種才是正確的修行。”……

   這段經文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佛陀所倡導的人生理念的核心內容就是“如實知、如實見”+“辨證思維”,這恰恰就符合現代人對“理性”的解讀!換句話說,佛陀認爲人們最終應該依止的是通過各人自身實踐和辨證思維證得的“諸法實相”,而不是那些自己尚未通過自己的實踐和辨證思維檢驗的、必須預先接受下來的知見!這種理念被後世佛教徒們稱爲“一實相印”,並將其作爲檢驗一種知見是否與佛陀教義相符的、不容動搖的標准之一。

   佛教把“一實相印”作爲檢驗知見的硬性標准,這充分說明:佛教的哲學基礎是純粹的辨證法,而不是絕大多數人——包括許多佛教徒自己——所誤解的、帶有不可驗證的、唯心主義先驗假設的形而上學!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佛教是一種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宗教,毋甯說是一種非宗教的、崇尚完全理性的思想流派。佛陀與其他帶有宗教色彩的導師們,在對待客觀世界的基本態度上存在著本質的差異。而佛教行者與那些以“理性”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們在對待客觀世界的基本態度上倒是比較一致的。換句話說,佛教更象某種形式的“科學”,而不象是某種形式的“宗教”。

   佛教與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都是辨證法,其基本的思維方式都是辨證思維。自然科學探索、認識和試圖改變的對象主要集中在物質世界中;而佛教探索、認識和試圖改變的對象則完全屬于精神世界。按照佛教的法相: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色法”;而佛教關注的則是屬于“心法”範疇的人生煩惱的解脫。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對于客觀世界的探索有完全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解脫。世間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通過實踐和辨證思維來獲得知見的目的,是爲了解決現實生活中那些與煩惱解脫相關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爲了求知而求知。因爲任何人拍拍腦袋都可以想出無量無邊的新問題來,而這些問題絕大多數都是脫離實際的空想。作爲一個以煩惱解脫爲目標的佛教行者來說,不應該把精力花在“爲了追求新知識而追求新知識”的努力上。

   但是,佛教的思想並不是一種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狹隘的實用主義,它並不否定世間學者們在理性基礎上對未知世界進行的各種探索,只是如實地申明一點:這些探索未必都能改善現實的人生而已。

   盡管佛教徒也將“理性”作爲渡過煩惱苦海的唯一舟楫,從而把“理性”的培養作爲世間教化的最重要、最本質的目標。但是正如下節所闡述的那樣,以理性爲基礎的佛教絕不貶低信仰在解決現實煩惱中所起到的作用。盡管佛教徒們也經常借用“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譬喻來說明“理性”的培養比信仰的培養更基本一些,但他們並不否定信仰對改善現實人生的作用。

  

  3、信仰——橫渡苦海的資糧

  

  作爲崇尚“如實知見”的佛教,是決不會對那些對“理性”原則的可操作性的責難采取“鴕鳥政策”的。實際上,佛教徒們注意到了這種責難實際上攻擊的對象只是那些否定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和心智成熟的階段性的“唯理性論”者。而佛教則認爲:在特定的人的心智成熟的各個階段,應該本著理性的原則來爲自己選擇一條“局部最優化”的“修煉”策略。

   在心智尚不夠成熟的時候,正確的信仰的力量確實能幫助人暫時屏蔽掉一些次要的自己暫時還無法超越的煩惱,將精力更好地集中在“主攻方向”上,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者才能更加有效地運用“理性”的原則來解決主要矛盾!換句話說,佛教徒們是認同前面所提到的有關“學生的譬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確”的信仰是理性的保障。二者完全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尚未到達“彼岸”的行者來說,“理性”好比“舟楫”,而正確的“信仰”(正信)好比“資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理性”和“正信”之間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矛盾!至于通常人所理解的“理性”和“信仰”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唯理性論”者和“唯信仰論”者在基本人生理念和處世方法上的矛盾,而這兩種人生理念都是脫離實際的,極端化的,以偏概全的錯誤理念。人們所看到的“理性”與“信仰”之诤實際上是雙方之間以偏概全式的、缺乏自我反省的诤論。而佛教的觀點既不是“唯理性論者”,也不是“唯信仰論者”。

   在佛教的理念中,“正信”和“理性”都被人們按照“理性”原則放到了它們本應該被放到的位置上。它完全超越了信仰和理性之诤!這就是佛教信仰的特質!

   正如佛陀在《小部·經集·蛇品·第4經》中對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所說的那樣:

  “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轭和犁,謙遜是犁把,思想是轅轭,意念是我的犁頭和刺棒。

  “控製身體,言語謹慎,飲食有節,我以真話作砍刀,柔順是我的解脫。

  “勤奮是我駕轅的牛,運載解脫,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達那裏,沒有悲哀。

  “進行這樣的耕種,它結出永恒之果;凡這樣耕種的人,他擺脫一切痛苦。”

   把佛教的精神實質說成是信仰、理性、中道或圓融都是不合適的,很容易使那些還沒有獲得“如實知見”的人望文生義,隨意理解這些概念並將其適用範圍隨意外延,從而導致各種脫離實際的戲論。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實知見”!這個“如實知見”的原則既是佛教的基礎,更是對于人類文明——不管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進步唯一能産生正面作用的人生理念!

   需要引起特別的注意的是:“正確”的信仰是理性的保障,而不是“信仰是理性的保障”!因爲許多信仰所對應的人生理念是違背理性原則或對理性運用不産生正面作用的。佛教將這類信仰對應的理念歸入“邪見”的範疇。佛教崇尚的是以“正見”爲基礎的信仰,而不是以“邪見”爲基礎的信仰。盡管在現實世界中許多以“邪見”爲基礎的信仰也能對現實人生的一部分煩惱的減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反而會給行者們通向彼岸的旅程設置障礙,因此佛教徒們是不會象那些“信仰有益論”者那樣,把一切能對現實人生質量的提高起到某些效果的“不圓滿的正見”都一視同仁地進行宣揚。按照佛教的名相,佛教徒們所認同並竭力弘揚的則是“以解脫道(正見)爲基礎的人天乘善法”。

   按照佛教的本身的法相:與“正確的信仰”和“理性”相關的法相同爲叁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所攝。修習“八正道”是行者越過煩惱的苦海到達解脫的彼岸的唯一的方法。其中“正信”爲“正見”所攝;“理性”爲“正見”、“正思惟”所攝,二者決不可偏廢。與那些執著于“魚”“漁”之诤的朋友們相比,佛陀的教法是既要“授人以漁”,又要“授人以魚”的。

  

  4、結語

  

  作爲一個曾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裏的印度智者,佛陀同樣面對我們這些現代人所面對的各種心理上的煩惱。他的教法包含的人生理念及對“信仰”和“理性”所采取的態度是值得人們用“理性”方式去對待的。這點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應該著重地強調的。

  

《佛教信仰的特質》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懷念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