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信仰的特质▪P2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然后又来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的教义。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迷惘,不知道在那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当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话?谁说的是妄语?”

   佛说:“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惘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

   ㈠不可听信,因为你曾听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㈡不要盲从传统,仅因为它很多代以来人们这么做。

   ㈢不要妄听谣言。

   ㈣不要肯定它,因为它符合你的教义。

   ㈤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

   ㈥不要妄下定论,依赖着你所看所听。

   ㈦不可单看事物的外相。

   ㈧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㈨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㈩不可因为出于你对你导师的崇敬和推荐而接受任何想法。

   迦摩罗人啊!你应超越意见和信念。只有在你确知某事是不善,当接受,修持和圆满修习后导致更多嗔恚,更多贪欲,和更多愚昧,因为你知道当你嗔恨、贪欲和愚昧时,这并不符合你信仰或意见,要知道,嗔、贪、痴是普遍被人诃责的,他们是无益的,并且应该避开。反之,当你确知某事是善,当你信受奉行时会导致慈悲心,离欲和智慧,这些美德充分允许你训练安宁的心,智者称赞慈悲的心,离欲和智慧,这就可以接受。这应是你审察真理的真伪,以及决定哪一种才是正确的修行。”……

   这段经文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佛陀所倡导的人生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如实知、如实见”+“辨证思维”,这恰恰就符合现代人对“理性”的解读!换句话说,佛陀认为人们最终应该依止的是通过各人自身实践和辨证思维证得的“诸法实相”,而不是那些自己尚未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辨证思维检验的、必须预先接受下来的知见!这种理念被后世佛教徒们称为“一实相印”,并将其作为检验一种知见是否与佛陀教义相符的、不容动摇的标准之一。

   佛教把“一实相印”作为检验知见的硬性标准,这充分说明:佛教的哲学基础是纯粹的辨证法,而不是绝大多数人——包括许多佛教徒自己——所误解的、带有不可验证的、唯心主义先验假设的形而上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佛教是一种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毋宁说是一种非宗教的、崇尚完全理性的思想流派。佛陀与其他带有宗教色彩的导师们,在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而佛教行者与那些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们在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上倒是比较一致的。换句话说,佛教更象某种形式的“科学”,而不象是某种形式的“宗教”。

   佛教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都是辨证法,其基本的思维方式都是辨证思维。自然科学探索、认识和试图改变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物质世界中;而佛教探索、认识和试图改变的对象则完全属于精神世界。按照佛教的法相: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色法”;而佛教关注的则是属于“心法”范畴的人生烦恼的解脱。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有完全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解脱。世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通过实践和辨证思维来获得知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那些与烦恼解脱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求知而求知。因为任何人拍拍脑袋都可以想出无量无边的新问题来,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作为一个以烦恼解脱为目标的佛教行者来说,不应该把精力花在“为了追求新知识而追求新知识”的努力上。

   但是,佛教的思想并不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狭隘的实用主义,它并不否定世间学者们在理性基础上对未知世界进行的各种探索,只是如实地申明一点:这些探索未必都能改善现实的人生而已。

   尽管佛教徒也将“理性”作为渡过烦恼苦海的唯一舟楫,从而把“理性”的培养作为世间教化的最重要、最本质的目标。但是正如下节所阐述的那样,以理性为基础的佛教绝不贬低信仰在解决现实烦恼中所起到的作用。尽管佛教徒们也经常借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譬喻来说明“理性”的培养比信仰的培养更基本一些,但他们并不否定信仰对改善现实人生的作用。

  

  3、信仰——横渡苦海的资粮

  

  作为崇尚“如实知见”的佛教,是决不会对那些对“理性”原则的可操作性的责难采取“鸵鸟政策”的。实际上,佛教徒们注意到了这种责难实际上攻击的对象只是那些否定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心智成熟的阶段性的“唯理性论”者。而佛教则认为:在特定的人的心智成熟的各个阶段,应该本着理性的原则来为自己选择一条“局部最优化”的“修炼”策略。

   在心智尚不够成熟的时候,正确的信仰的力量确实能帮助人暂时屏蔽掉一些次要的自己暂时还无法超越的烦恼,将精力更好地集中在“主攻方向”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行者才能更加有效地运用“理性”的原则来解决主要矛盾!换句话说,佛教徒们是认同前面所提到的有关“学生的譬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确”的信仰是理性的保障。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尚未到达“彼岸”的行者来说,“理性”好比“舟楫”,而正确的“信仰”(正信)好比“资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和“正信”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矛盾!至于通常人所理解的“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唯理性论”者和“唯信仰论”者在基本人生理念和处世方法上的矛盾,而这两种人生理念都是脱离实际的,极端化的,以偏概全的错误理念。人们所看到的“理性”与“信仰”之诤实际上是双方之间以偏概全式的、缺乏自我反省的诤论。而佛教的观点既不是“唯理性论者”,也不是“唯信仰论者”。

   在佛教的理念中,“正信”和“理性”都被人们按照“理性”原则放到了它们本应该被放到的位置上。它完全超越了信仰和理性之诤!这就是佛教信仰的特质!

   正如佛陀在《小部·经集·蛇品·第4经》中对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所说的那样:

  “信仰是种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轭和犁,谦逊是犁把,思想是辕轭,意念是我的犁头和刺棒。

  “控制身体,言语谨慎,饮食有节,我以真话作砍刀,柔顺是我的解脱。

  “勤奋是我驾辕的牛,运载解脱,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达那里,没有悲哀。

  “进行这样的耕种,它结出永恒之果;凡这样耕种的人,他摆脱一切痛苦。”

   把佛教的精神实质说成是信仰、理性、中道或圆融都是不合适的,很容易使那些还没有获得“如实知见”的人望文生义,随意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适用范围随意外延,从而导致各种脱离实际的戏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如实知见”!这个“如实知见”的原则既是佛教的基础,更是对于人类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进步唯一能产生正面作用的人生理念!

   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的是:“正确”的信仰是理性的保障,而不是“信仰是理性的保障”!因为许多信仰所对应的人生理念是违背理性原则或对理性运用不产生正面作用的。佛教将这类信仰对应的理念归入“邪见”的范畴。佛教崇尚的是以“正见”为基础的信仰,而不是以“邪见”为基础的信仰。尽管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以“邪见”为基础的信仰也能对现实人生的一部分烦恼的减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反而会给行者们通向彼岸的旅程设置障碍,因此佛教徒们是不会象那些“信仰有益论”者那样,把一切能对现实人生质量的提高起到某些效果的“不圆满的正见”都一视同仁地进行宣扬。按照佛教的名相,佛教徒们所认同并竭力弘扬的则是“以解脱道(正见)为基础的人天乘善法”。

   按照佛教的本身的法相:与“正确的信仰”和“理性”相关的法相同为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摄。修习“八正道”是行者越过烦恼的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的唯一的方法。其中“正信”为“正见”所摄;“理性”为“正见”、“正思惟”所摄,二者决不可偏废。与那些执着于“鱼”“渔”之诤的朋友们相比,佛陀的教法是既要“授人以渔”,又要“授人以鱼”的。

  

  4、结语

  

  作为一个曾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的印度智者,佛陀同样面对我们这些现代人所面对的各种心理上的烦恼。他的教法包含的人生理念及对“信仰”和“理性”所采取的态度是值得人们用“理性”方式去对待的。这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着重地强调的。

  

《佛教信仰的特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怀念佛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