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對話 溝通
覺 照
說起在蘇大學習的收獲與感想,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同老師和同學們的討論、交流了。研究生的許多課程都是以討論的方式進行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也許是因爲我的原因,不少問題都與佛教有關。當然,有些課程內容本身就涉及到佛教。每當我談到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時,大家似乎都格外有興趣,同時他們也會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向我“挑戰”,這樣我們的問題往往是一個接一個,討論的過程也很精彩。此外,蘇大校報--《東吳導報》的記者也專門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問題同我進行了友好的交流與對話,在蘇大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老師和同學們的真誠與謙虛讓我感動,非常感謝他們提出的所有問題,因爲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現將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思考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關于佛教
問:佛教既說“空”,又說“苦”,這會不會導致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
答:“空”與“苦”的確是佛教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時也是最容易讓人産生誤解的。對“空”的理解絕對不能望文生義,認爲是什麼都沒有,從而否定一切。實際上,恰恰相反,“空”不但不是空無所有,而且是意味著無限的自由與廣大,意味著無限的可能。佛法告訴我們,只有“空”了,才能真正擁有,比如說,杯子因爲是空的,所以才能裝水,要是杯子是滿的,水就會溢出來。同樣,如果我們的心不“空”,總是充滿了自己的種種知見與偏見,那麼我們就很難傾聽別人的教誨,虛心地向他人學習,這樣我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當然,佛教講“空”,還有更爲深刻的含義。“空”是一種超越性的智慧,它從根本上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認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說到底都是由種種因緣和條件組合而成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由無窮無盡的條件構成的網絡,這其中根本就沒有一個絕對不變的,主宰一切的、永恒的實體存在,這就是“空”的真正含義,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空”能讓我們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而讓我們放下種種毫無意義的痛苦的執著。因此,佛教的“空”與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沒有任何關系。
同樣,佛教說“苦”也有很深刻的內涵,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絕對不是什麼悲觀主義。首先,“苦”是生命存在的客觀而真實的狀態。有些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到的,如生、老、病、死等,但有些苦卻是很細微的,這主要是指生命的不確定性,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常,因爲一切的存在都是處于不斷的遷流變化之中。其次,佛教雖然認爲人生充滿著痛苦,但卻並不否認人世間也存在相對的快樂,只不過這種快樂是短暫的,是變化無常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佛教認爲世間的快樂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痛苦。同時,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佛教說苦的真正目的是要讓人們認識到痛苦的根源,苦從何來,從根本上找到解決痛苦的途徑與方法,最終從苦中解脫出來,離苦得樂。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和把握佛教關于“空”和“苦”的思想,就不會誤認爲佛教是虛無主義、悲觀主義。相反,佛教的“空”與“苦”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充實與永恒的快樂。
問:好象現代的人生佛教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人生佛教與傳統的宗派佛教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這是否意味著傳統宗派佛教已經過時了?
答:從根本上來說,佛教就是人生的佛教。佛教本來就是爲現實人生服務的。甚至可以說,人生佛教的理論其實就包含佛教的整個體系。之所以現在會特別強調人生佛教,並且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共識,這主要是出于對佛教在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近乎帶有迷信色彩的不良現象的一種不滿與反思,如佛教的“鬼神化”及“來世化”等等。這種種不良現象掩蓋了佛教的本來面目,從而讓人們對佛教産生了許多錯誤的認識。
因此,在當今社會高舉人生佛教的旗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對傳統宗派佛教的否定。相反,人生佛教的基本理論都是來自于傳統佛教,也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宗派佛教的基礎上。
問:佛教及其信仰是不是權威主義的一種表現?
答:首先,必須對權威和權威主義這兩個概念作一個簡單的界定。權威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以及在某種範圍或領域內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而權威主義則表現爲對某人或某種思想理論的絕對服從、絕對接受,它往往表現爲極端的教條主義,其中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強製性,以及濃厚的迷信和個人崇拜色彩。這顯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權威絕對不等于權威主義,正如科學不等于科學主義一樣,我們接受權威,但不接受權威主義;我們相信科學,但不認同科學主義,因爲科學不是萬能的。
毫無疑問,佛教徒是承認並接受佛陀及其所說經典的權威的,但承認權威,並不等于迷信權威。佛教的義理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只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和條件所決定的,根本就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或實體,佛教從根本上否定了創造和主宰世界的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佛並不是唯一的,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與希望。
同樣,接受權威也並不等于盲目的個人崇拜。佛陀只是將他通過修行所證悟到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告訴給世人,信不信完全在于每個人自己,他不能強求人人都相信並接受自己的思想。佛陀在世時,就曾經告誡他的弟子,對任何學說與理論都不要不加思考,就毫不懷疑的盲目接受,包括佛陀自己在內。而且,他還要求歸依他的弟子對以前的老師也要同樣的尊敬,這種寬容、博大的心胸在其他的宗教中很少看到。
佛教雖然重視信仰,但真正的信仰必須以對教理的學習與把握爲前提,是建立在理性和正見的基礎之上的,是基于佛陀崇高而偉大的人格魅力,無量的慈悲與智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信任與景仰,這與權威主義毫無關系。
問:你覺得當今佛教的發展還有哪些誤區?你認爲人們應該持怎樣的心理和態度對待佛教才算是科學的?
答:在我看來,當今佛教發展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世俗化乃至庸俗化的傾向日益明顯,佛教的神聖性資源日漸流失。這不僅表現在佛教團體內部,同時也表現在廣大佛教信衆與普通民衆對佛教低層次的信仰和不正確的心態上。當然造成這種現象和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複雜的,包括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等種種因素。
我想,要對佛教有一種正確而科學的認識,就必須首先把握和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和基本教義,放下我們先入爲主的對佛教的誤解與偏見,從而了解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什麼不是佛教。總之,對待佛教,應該以一種客觀、理性的心態,而不要被一些佛教表面的乃至不正常的現象所迷惑。
問:學術與信仰,出世與入世,內修與外弘,你是怎麼看待和處理這叁個問題的?
答:正確地看待和處理這叁個問題對于一個佛教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總的來說,我認爲他們應該是統一而不能截然分開的。沒有理論與學術支撐的信仰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而沒有信仰的學術是純學術,它與我們的生命、生活無關。“出世”不是離開世間,佛法本來就不能離開世間,但是卻具有超越性。因此我們經常說:“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同樣,內修和外弘也是不能分開的。內修可以更好地爲外弘服務。人格修養的魅力往往是理論和說教所無法相比的。
所以學術與信仰,出世與入世,內修與外弘這叁個問題必須是統一的。不過對于具體的個人來說,尤其是作爲一個獻身佛教事業的出家人來說,應該有所側重。那就是要強調信仰的價值,出世的精神與實際的修煉,這也是確保佛教的主體性與神聖性的關鍵所在。
二、佛教、信仰對于我們
問:在商業高度發展、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堅守一種信仰是不是很難?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人是否一定要有信仰?
答:我想,信仰是一個很個人化的問題。對我來說,學習佛法就是對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只要這種信念是堅定而發自內心的,那麼,外在的物質利益是不會對我産生太大的沖擊和影響。堅守信仰難不難,關鍵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個人對自己的信仰有沒有真正的信心和認同感。
不可否認,宗教信仰的力量與價值的確是很大的,信仰的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在我看來,信仰不僅僅是一種心靈的慰籍或情感的寄托,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對宇宙人生真理和終極價值的追求,佛教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最爲突出。
盡管我並不認爲人一定要有某種宗教信仰,因爲信仰是自由的,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信仰卻是人的本性或天性。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信仰的情感與需求,絕對一點信仰都沒有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只不過信仰的對象與層次不一樣而已。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由自主的、無可奈何地被“抛”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漂泊和無助的,我們注定都是無家可歸的人,因此我們都不得不苦苦追尋那通往“回家”的路。
其實,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社會來說,真正的宗教信仰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道德和法律根本無法替代的。曆史和現實都在告訴我們:一個沒有任何信仰和敬畏感的人是一個可怕的人,一個沒有任何信仰與敬畏感的民族是一個可怕的民族。
問:你覺得佛法給你帶來了什麼?佛法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答:佛法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谛。通過對佛法的學習,解決了我人生中的許多困惑,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力量和快樂。它讓我看到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學佛最重要的是智慧與慈悲的統一,兩這者缺一不可。一個人只重智慧而缺少慈悲心,將會變得很傲慢,目中無人;但如果只有慈悲與善良之心,而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錯事,同樣會有很多負面影響。因此學佛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固有的、偏執的思惟方式,錯誤的思想與價值觀念,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而且可以使我們的心胸更加開闊,對他人更加富有關愛與慈悲之心。學佛還可以改變我們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使我們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時,都能保持一種平靜與警覺的心態,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祥和與安樂。
問:當今大學生中有覺得生活很無聊,甚至有虛度時間的感覺,這能否用佛教中的某些理論或思想來予以警誡與勸勉?
答:我想,人之所以會有無聊與空虛的感覺與心態,是因爲他們看不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在,缺乏基本的道德、理想與信念。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越來越突出。這確實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佛教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佛法之中有許多寶貴的思想資源值得我們挖掘與應用。如“人身難得,生死無常”的思想觀念,就會讓我們加倍珍惜這珍貴而短暫的生命,積極進取而絕不會虛度時光。又如佛教的命運觀告訴我們:每個人所面對和遭遇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他(她)自己造成的,而通過自己的努力,又都是可以改變的。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宿命論和有神論,從而讓我們勇敢地面對現實生活。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爲、語言和思想負責,使之朝著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方向發展。在佛法中相關的思想理論還很多。我想如果人們能依照這些道理去生活,就絕不會有無聊的感覺,不會浪費這寶貴的青春年華。
叁、佛教與其它宗教
問:爲什麼基督教的影響比佛教要大?基督徒的數量也遠遠超過佛教徒?
答:事實的確是這樣,作爲一個佛教徒,我並不排斥其他宗教,當然包括基督教在內。基督教在傳教上做得很成功,其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而且在社會慈善和個人奉獻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佛教。從佛教方面來說,浩如煙海、深奧無比的經典也讓很多想了解佛教的人望而生畏,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如何在把握佛教的基本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對佛教經典、義理進行新的诠釋,以適應現代人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無疑是擺在當前佛教界一個重要而迫切的課題。佛教在弘法方面還做得很不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人才缺乏當然是主要因素,但我們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弘法方式、方法也有待大力改進。
必須說明的是,我們不能僅僅以信仰人數的多少來看待和評價不同的宗教。事實上,在目前,佛教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受到重視和關注的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高級知識分子群體之中。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爲智慧型的佛教將會爲越來越多的追求真理的人們所接受、喜愛,對社會人生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古老的佛教必將煥發出新的、強大的生命力。
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間是否可以開展實質性的有效的交流與對話?能否預料未來將會有某種人人都能接受的統一的宗教信仰?
答:這是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多元化、全球化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人類又是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此,對話與交流就顯得格外重要。從理論上來說,不同文化、宗教之間的對話、交流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否能做到真正的、有實質性的溝通,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非常困難。因爲世界是複雜而多變的,不同文化與宗教的形成也是一個漫長的曆史與傳統的積累與沈澱。盡管我並不能完全接受“文明沖突”的理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要真正突破各自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以及先入爲主的誤解與偏見的確很難。
不過,在強調多元化的同時,還是要看到人類的共性,爲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乃至沖突與悲劇的發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地開展不同文化與宗教之間的對話、交流,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至于將來世界上是否會出現一種統一的宗教信仰,我認爲不可能,至少可能性很小。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由于人們的生存環境、價值觀念各不相同,對宗教信仰的需求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過,作爲一個佛教信仰者,我相信,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佛教在全世界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學習、研究和信仰佛教的人將會越來越多,這主要是由佛教博大精深的教理和切實可行的修行實踐所決定的。假如說,未來有一種共同的宗教信仰的話,我想,這應該是以佛教的思想理論爲主體,同時吸收其他不同宗教的合理因素綜合而形成的一種更爲理性的智慧型的宗教,至于叫它什麼並不重要,因爲名字本身只是一種代號而已。
《理解 對話 溝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