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到南大

  初到南大

  觀雲

  編者按:

  按照研究所的教學計劃,在研究生叁年的學習中,有一段時間要到社會院校裏進修某些相關課程,這既是爲了開闊學生的眼界,全面彌補知識上的欠缺,同時還爲了讓學生們具體感受並學習一流大學的某些長處,爲今後的弘法實踐提供寶貴經驗。本期我們特意選取了兩篇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作者在高校參學的收獲與感受。

  我是叁月份來到南大的。剛開始時,以出家人的形象出入于校園之中,還感到有點不大習慣,特別是第一次去研究生院辦理聽課手續時,沿路覺得有那麼多詫異的目光,挺不自在的。但是沒過多久我就發現,其實這只是我的自我意識在作怪,事實上,在開放的南大校園裏,這根本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南大佛學研究的實力和成就,世所公認,所以來這裏學習和研究佛學的出家僧人並不算少,除我們以外,有來自北京佛學院的,還有來自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甚至斯裏蘭卡的法師,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研究生班,集中了江蘇省許多寺院的住持與高級執事,南大在佛學研究領域具有的地位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時間久了,慢慢地對南大的內涵和精神有了一些真實與具體的感受。南京大學創建于1902年,先後經曆了叁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不同時期,1950年更改爲現在的名字。近百年來,這裏出了很多名師大家,先後有竺可桢、茅以升、陶行知、湯用彤、馬寅初、李叔同、聞一多、張大千、徐悲鴻、吳健雄等等,他們都曾在這裏學習或工作過。悠久的曆史和輝煌的業績,沈澱和孕育了南大深厚的內涵和質樸雄偉的精神。今天,南大已成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的一流大學。好的大學,傳承著許多他所獨具的優點與長處,有很多,恰恰是需要我們細細去體會並認真去學習的。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走進和感受南大,是在課堂上。那是一堂博士生的《儒釋道叁教關系研究》課,授課的是洪修平教授。選修這門課的有十五個學生,洪老師已安排好了十五個研究課題布置給了學生,整個學期,每個學生將根據自己的課題去查找資料並寫出相關的研究報告。今後每次上課,則由一名學生在課堂上就自己的課題完成專題發言,彙報自己的研究成果。由于上課時要把自己撰寫的研究報告打印出來發給每一個同學,而且發言陳述後,老師和同學們還會就不明處發出提問,由發言的同學當場做答,並把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提出來,供大家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所以,這也逼迫著發言同學得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完成一個課題的研究,偷懶不得,也馬虎不得。這種以交流與討論爲主導,並從中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思想方法的教學手段,確實讓人耳目一新。

  由于我們到南大時已是開學的第二周,所以“叁教關系”這門課,我是從第二次課開始上起的。第一次上課時洪老師就已經向學生布置好了各自要負責的研究課題,並給出了研究報告的規範和要求。第二次上課時則由洪老師引導性地對每個研究課題的思考方向、討論要點,以及相關的參考資料,一一作了提綱挈領式的提示和串講。十五個題目聽下來,不知不覺中,我便記下了厚厚一疊的筆記,曆史上儒釋道叁教之間的關系,也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叁教關系,是洪老師在佛教禅宗思想研究之外另一重點的研究方向,這堂課實際上便相當于一場關于叁教之間關系的專題講座了。順著洪老師的思路,我的思維沿伸到了一個以前從來不曾深入思考的領域,不僅打開了自己的眼界,廣博了自己的見識,同時也清晰而深切地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並看清了自己應該學習與努力的方向。

  另外,課堂上激烈的討論氣氛,以及從思維規範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的訓練,也讓我深深感受到這裏的學習對個人基礎和學習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這同時也激發了我的學習動力。聽過了洪老師的課,對于其他幾門選修的課,從心態上也很快適應與調整了過來。

  南大舉辦的各種講座,也慢慢地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這首先還得感謝青平法師,聽講座的價值和意義,我是通過他的熱心提示,同時自己聽了許多講座之後才漸漸認識到的。

  這個學期,我們正趕上南大的百年校慶。校慶期間,南大邀請了許多國內外著名學者、教授、專家,包括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等,在校園作了幾十場學術報告。其中有:“世界著名科學家論壇”系列;“科學與人類進步”系列;“追問大師”系列等,有時一天有好幾場講座,分別由各個相關的院系主辦。這好比吃不完的豐盛大餐,惹得我們胃口大開,狼吞虎咽的。這學期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講座有:哲學系主辦的北大湯一介教授的《新軸心時代的中國文化定位》、臺灣大學陳鼓應教授的《道家思想與現代人生》;宗教學系主辦的由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主講的《宗教與科學》;社會學系主辦的《中國社會腐敗的根源》、《明星崇拜與偉人崇拜》;中文系主辦的一位巴西著名作家的講座以及一些關于心理學的講座等;另外,經濟學家張五常、物理學家丁肇中身上的學者風範,和在“追問大師”系列中,余光中、王穎、董健、姚期智等學者身上所體現的人格精神,也令人由衷起敬、思味再叁。思想和才智,精神與氣質,許多鮮活的東西,通過一堂堂的講座,澆灌著我們的意識,塑造了我們的心靈。

  一系列的講座聽下來,學者們的風采和他們觀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漸漸地也使我對高校裏所獨有的學術氛圍和精神,有了一些切實的體會和感受,因而更加珍惜這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在南大,由于出家人的身份和形象,也使我有了與別人進行特殊交流的一些機會。有些對宗教感興趣的同學,會非常認真地問一些關于佛教的問題,有的還會表現出對出家人的敬重;也有些學生以相當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問一些問題,當然,有個別問題不免會反映出社會上對佛教的誤解;也有一些人在學習上或與別人相處之中感到很大壓力,試圖與出家人交流並從而得到一些幫助。還有一位外國留學生,因爲看我是一位出家人,特意主動地與我交流,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他也是一位出家的僧人,中文名字叫法光。他來自斯裏蘭卡的科倫坡大學,到南大來學習中國佛學,我們很快成了好朋友,他的中文不很過關,我可以幫助他,而從他那兒,我則了解到了許多斯裏蘭卡佛教的現狀,這又是我的收獲了。

  在南大的校園裏,環境加強了我對自己作爲出家人的身份的認知。在與不同人的接觸交流中,也使我對許多問題有了比以前更加清晰與明確的看法。我漸漸地意識到,在這裏,自己不僅僅只屬于自己,更屬于佛教的未來,這讓我愈加感覺到自己肩負重任。大學校園並不同于寺院,初到這裏時,在思想意識上我還經曆了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的良師益友——特別是楊維中老師的關懷給了我極大的信心,讓我感念至深。

  在南大和在西園的學習,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南大也有一些讓我感到並不陌生的地方,比如強調自學能力,強調獨立地思考問題,並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那種重視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這些,在我們西園寺同樣被強調和重視,尤其研究所的“周末論壇”,就幾乎接近于南大研究生們的課堂討論,這也使得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可以很快地適應南大緊張的學習生活。

  時間過得真快,仿佛只在眨眼之間,就過了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結束了,還有一個會更加緊張和繁重的學期。我相信在今後的南大學習中,不僅能讓我逐步克服掉自己許多的不足和局限,取得進步。同時我也深知,在我的心中,有一盞明燈,它將時刻伴隨著我,照亮我前進的道路,並激勵我奮勇前行。

✿ 继续阅读 ▪ 理解 對話 溝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