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灣部分佛教高等院校簡介

  臺灣部分佛教高等院校簡介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

  是臺灣佛教界舉辦高等教育的先驅,地址在臺北市石碇鄉大山+侖山,面積叁十四公頃。創辦人爲曉雲法師。原本計劃成立人文學院,因受限于當時只開放理工科學院的教育政策,乃于1989年以“華梵工學院”名義開始招生,1993年更爲現名。

  對于自創辦人曉雲法師以來的辦學宗旨,現任院長田博元教授指出,在政策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他們發展出“以人文爲體,發揮科技大用”的理念,走入科技世界,並爲之注入人文精神,重視人的尊嚴及生命的意義,培養具備人文素養的科技專才。其創校理念是:秉持儒佛並重的精神,以“止于至善”與“覺之教育”爲標的,教育方針則爲科技與人文融彙,慈悲與智慧相生。

  目前已有工業管理、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建築、工業設計、中國文學、外國語文等七個系;以及東方人文思想和機電工程二個研究所。1996年增加了哲學、美術兩個系與工業管理研究所。以後還准備增設大衆傳播、資訊工程、醫學工程、室內空間設計、景觀設計、企業管理、物流管理、社會教育、應用心理、音樂、戲劇、舞蹈等系所。

  慈濟醫學院·護專

  位于花蓮市西郊,由證嚴法師創辦。慈濟的辦學,配合慈濟醫院的一貫精神,也考慮到當時教育政策的限製,首先于1989年創辦二年製的護專,然後醫學院于1994年獲准立案招生,目前則進行人文社會學院的規劃。醫學院校區占地十五公頃。

  證嚴法師創辦教育志業的目的,就是要啓發每一位學生的良知,把人人埋藏在心底的愛心引導出來,使之服務人群。本著這樣的精神,慈濟以護專爲起點,發揚“尊重生命”的特質,傳承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使命,更進一步創辦醫學院,期望培育出慈懷柔腸、聞聲救苦的護理人員,以及兼具淵博學識、精湛醫技與悲天憫人、視病如親的良醫人才。

  醫學院先是設了醫學系、醫事技術學系、公共衛生學系、護理學研究所,1996年增設護理系、複健系、醫學研究所。現有五年製護理科、二年製日間部、幼兒保育科、複建科各二班、醫務管理科一班。

  課程規劃以生命科學及醫療知識爲主,兼顧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藝術類課程。課程內容著重基礎與臨床醫學的整合及連貫,通識教育課程摒棄傳統全學年單一課程內容的模式,而采用每學期分段式多單元教學規劃,共涵蓋慈濟人文、醫學史、生涯規劃、生活藝術、哲學、美學、邏輯學等十六項怡情養性的單元科目,兼采講授與討論方式。

  慈濟最大的特色爲公費製度及慈誠懿德會,每十位學生安排一位慈誠師兄與兩位懿德母姐,以輔導學生心理、情緒上的困擾。另外還有慈濟人文室、全體學生一律住校穿製服、每餐十元及全面素食等特色。目前,醫學系在臺灣聯合招生中,已進入前十名排行榜。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位于新竹市香山區,由了中法師創辦,資金由“中國佛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所籌設。原名“玄奘技術學院”,于1990年破土動工,至次年更爲今名。以玄奘大師命名學校,乃爲效法大師高瞻遠矚的行誼,願爲佛教、國家,樹立永垂不朽的教育典範。

  開辦初期,以人文與社會基礎領域爲規劃重點,然後逐年配合學校發展,設置較具應用、推廣與服務特性的系所。從1996年招生,設立中國語文、外國語文、哲學、社會工作、大衆傳播等五個學系。1997年增設日文、資訊管理、社會教育、宗教管理研究所。

  在課程設置方面,除各系的專業課程外,並規劃共同必修課程及通識課程。共同必修課程分爲國文、外文、曆史、憲法四大領域;通識課程則分爲總論類、方法論類、佛學類、生活類、應用科學類、資訊科學類等。

  佛光大學

  設在宜蘭縣礁溪鄉,星雲法師創辦,由龔鵬程教授擔任校長。第一期校園面積爲五十七公頃。該校爲人文社會學科的綜合大學,其創設目標爲:“在空間規劃上以森林大學、在師生比數及教學品質方面以精致大學、在學術標准上以研究大學爲目標。”初期成立“人文社會學院”,然後將裏面的系科獨立了出來。有人文、社會、傳播、教育及國際等五個學院。

  從1996年開始招研究生,第一學年開辦文學、哲學、出版學、教育社會學、資訊管理、亞太研究等六個研究所;並興辦編譯出版、宗教文化研究、資訊、教育推廣等四個中心。1997年,增設生死學研究所、美學與藝術研究所、歐洲研究所、兒童教育研究所。199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由聖嚴法師創辦,爲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的一部分,位于臺北縣金山鄉叁界村,占地約五十畝。李志夫教授在談到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成立背景時表示:自從叢林製度與大道場失去原有功能,佛教教育起了極大變化。沒有僧伽教育之養成所,僧伽教育缺乏,只能在各自道場邊走邊學;社會也起了重大變化,佛教界需要與社會現象産生互動。因此,在僧材培養之余,還得把佛法精神灌注到高等教育中,以把握社會脈動,一方面栽培僧材,一方面強化佛學研究,同時也完成社會教育的功能。

  學院從1998年招生。有宗教、外國語文、社會工作、企業管理四個系與佛學研究所。以後增設大衆傳播、藝術系、藝術研究所、翻譯研究所與函授部。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強調學術與文化並重、修行與弘法並進的理念,學院是早已成立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延伸。學院的宗教系除以佛教爲主外,尚兼容其他宗教;語文系則因爲一方面對佛教經典翻譯十分重視,一方面社會對語文筆譯及口譯人才需求量極大,所以不管是佛教語文(如梵文、巴利文、藏文)還是應用外語,在法鼓語文系科中皆占極重要的地位。對社會學系的要求是著眼于社會風氣的搶救、社會人心的改善及社會理論的推動。在佛學研究方面,則一如既往,以培養高等佛教師資人才及解行並重的弘化人才爲宗旨。

✿ 继续阅读 ▪ 越南的佛教教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