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戒印――止惡、行善、利他
剛曉法師
咱們這裏是一個佛學院,按老人家的說法,要學修並重,實際上我對這個說法一直是不大感冒的。在學校裏你就說學,學風好了,道風肯定不會能壞;在寺廟裏你就說修,這道風好了學風也壞不了,在啥地方說啥話,這叫法隨法行。可現在老人家讓我來給大家講講僧格的養成,關于僧格的養成,我想還是戒律,因爲不管怎麼說戒律是佛陀定的。談僧格的話,別人一般都是說祖師的東西,確實祖師是比咱們高,但既然還有比祖師更高的佛陀,咱何不說佛陀呢?求上得中,求中就只能得下了,所以我這回來說戒律。
我的本行是唯識,對于戒律我不是專門家,所以,下邊兒我說的只是供大家參考而已,你們不要太認真了,不要把我當成個棒子。我們現在人對于祖師,說起來了都說是很尊重,其實你尊重什麼呀~~都是把祖師當成了棒子--比如說我想說某甲錯了,于是我說,在窺基法師的某某書中怎麼怎麼說,在吉藏法師的某某書中怎麼怎麼說……這就是我把窺基法師、吉藏法師等當成了我手中的棒子。大家可不准把我當成棒子。以後你們誰出去說我怎麼怎麼說的,我可統統的不承認。
戒律的重要性,我不用多說。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算了:佛陀在即將入滅的時候,說了一部經,我們叫它《遺教經》,在大藏經中的名字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鸠摩羅什法師譯的。這部經不是規規矩矩的“如是我聞”什麼什麼,開始是這麼說的: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于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爲諸弟子。略說法要。
下邊兒第一條就是,“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本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接著就是持戒者應該怎樣怎樣的。
大家看,戒是放在第一條來說的。象這樣的經論還多得很。再比如,我們常說的,佛法叁學戒、定、慧,戒還是排在第一……等等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戒律的重要性。
下邊呢,我主要談戒律的精神,而不是具體的戒文。
佛陀出現于世的目的是什幺呢?《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什麼“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這就是佛教存在于世的價值、的根據!要是離開了這個,就使得佛教必然走向沒落,使佛教不成其爲佛教。這也是佛陀製訂佛教戒律的依據。說得更簡單明了的,是《法句經》中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呢,我們給換個說法,就是:斷惡、修善和利他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戒律的精神也是這個。
佛法之法門衆多,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但有個判斷標准,就是叁法印,我們常說叁法印,可是不知道大家到底看沒看過法印經,我估計是沒有的多。在《佛爲海龍王說法印經》中是“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爲樂”;在《佛說法印經》中說,“此法印者,即是叁解脫門”,“ 空解脫門”、“ 無想解脫門”、“ 無作解脫門”,這都是原經上的原話,可是原汁原味的!在《佛說聖法印經》中是無常、苦、空。那麼戒律呢?其實也有叁條標准,就是:止惡、行善、利他。這是戒的原則。
咱們學過了《戒律學綱要》,都知道在最開始實際上是沒有戒文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十二年,也就是說有十二年沒有戒文。我記得我在最初一聽說佛教一開始有十二年沒有戒文就覺得象一個國家有十二年沒有國旗、國歌一樣不可思議。這十二年沒有戒文,那麼當時的僧團是以什麼爲行爲准則呢?就是叁戒印:止惡、行善、利他。這時的佛陀,是隨機說法,利根者在當下就可證悟,當下就心與道合,獲得道共戒,這根本不需要任何戒文。比如佛陀剛一成道,在鹿野苑中初轉*輪,憍陳如等五比丘立馬就證果了。還有舍利弗,他看到馬勝比丘(梵名A/svajit,音譯爲阿說示)威儀非常,上前請教,聽了馬勝比丘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當下就證得初果,再去聽佛講法,即刻證了阿羅漢果。也就是說,對于利根之人,一念正念生,當下達到斷惡、修善和利他的目的,獲得解脫。這是第一階段--以法爲教,重于真理與道德的實踐,只是教導弟子們在身、口、意方面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們大都求過了戒,戒本上就有“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于十二年中,爲無事僧說是戒經”,就是“善護于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叁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這稱爲“教授波羅提木叉”。
十二年後,佛法得到了廣大弘傳,出家人愈來愈多,人數多了自然問題就多了,有的人動機不純,佛陀不得不在德化的基礎上,融入律治的精神。德化是教法,律治就是戒律了。
佛製訂的第一條戒是淫戒。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千萬不敢開頭,只要開了頭,後邊兒就有了先例可循,佛製出了第一條戒後,就有了第二條、第叁條、第四條……慢慢地,戒條越來越多,再加上七衆的不同--七衆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各自要遵守不同的戒:優婆塞、優婆夷可受持叁歸、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依據四分律,比丘按四分律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按四分律受叁百四十八戒。
當然,佛陀製定了不少的戒條,但都不是釋迦牟尼以教主身份一時心血來潮製定的,他製訂戒條不是爲了顯示威風,而是爲了幫助教化。他製訂戒律,不是沒有規範任意製訂的,而是依據止惡、行善、利他這個原則。
我們先來看看戒律的來源。它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比如,有根據當時的風俗習慣來的,就是說這只是一個風俗而已,大家都認爲這樣做好,那麼佛就讓弟子們也跟著做,這樣會給僧團帶來方便。比如說結夏安居,這其實是當時印度流行的做法而已,佛讓弟子們也安居。佛陀製訂戒律,是應別人的要求、建議而製訂的,任何人都可以向佛陀提出建議。有國王給提建議的,比如說犯了國法的人、服兵役的人不可以加入僧團,這條戒就是在國王的要求下製定的。比如說出家要家長同意這條戒,是淨飯王建議的:釋迦牟尼成道後回了一次家,回去後競然把羅睺羅也拐跑了,淨飯王就很悲傷--兒子出家,孫子也出家了,天倫之樂算是享不到了,于是就向釋迦牟尼抱怨說,你是不知道我心裏的難受,以後沒有父母的同意,就不要剃度人家的孩子出家,佛陀馬上就接受了。還有的是受到了社會民衆的批評後製定的。還有的戒條是在比丘的提議下製定的;也有的是在外道的建議下製訂的……任何人都可以到佛陀那兒提建議,只要你的建議合理,達到止惡、行善、利他的目的,佛就接受。來源是很廣泛的,佛陀之所以接受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建議而製定戒條,目的是啥?就是爲了止惡、行善、利他。
有一回,舍利弗閑著沒事兒,坐著打妄想,他想知道以前那麼多佛,哪一尊佛的教法流傳長久,他打了這個妄想,也沒有隱瞞,佛就告訴他了,說:毗婆屍佛、屍棄佛、拘留孫佛、迦葉佛,他們的教法流傳得久長,而拘那含牟尼佛的教法不久長。佛還告訴他說,因爲拘那含牟尼佛“不廣爲諸弟子說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不結戒,亦不說戒,故諸弟子被厭,是以法不久住”,佛陀還舉了個比喻,說“譬如種種花散置案上,風吹則散,何以故?以無線貫穿故”,而“毗婆屍佛、屍棄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爲諸弟子廣說經法,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亦結戒,亦說戒,弟子衆心疲厭,作如是教∶是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彼諸佛及聲聞衆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諸佛及聲聞衆滅度後,諸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不令佛法疾滅,何以故?以經經法善攝故。譬如種種華置於案上,以線貫,雖爲風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線貫攝故。”舍利弗聽佛陀這麼說,就說那你釋迦牟尼佛就說戒吧,佛陀說,現在還不到時候。
這兒插一點兒題外話,就是說我們現在打妄想,打就打了吧,既然已經打了,幹脆就把它弄清楚,不要強壓回去。我們出家就是要斷煩惱的,斷煩惱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你什麼也不知道,一個是你什麼都知道,什麼也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了,因爲你已經知道了不少的事兒,于是你就只剩下一個途徑了,就是盡可能的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是我們的理想。一切盡知的話,我們就是聖人了。所以說我們就得多聞,現在有人說知道得多的話會成爲所知障,這是把所知障弄錯了。
回頭說正題。什麼時候才是說戒的時候呢?佛陀知道,他說到“若比丘得名稱乃至多財業,然後世尊當爲諸比丘結戒,欲使彼斷有濁法故。”也就是說,現在呢我們還沒有名聲,沒有財物,當什麼時候我們比丘們在大衆的心目中是高貴的了,人家都羨慕我們了,我們也有錢了,這時候我們的心裏就會産生濁法了,到那時候我就要說戒了。釋迦牟尼在最初製戒時說過十句義:“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令已信者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這十句義,有的是爲了僧團的安穩,象第一、二、叁、六、七句,有的是爲了維護僧團的信用,象第四、五句;有的是爲了滅除比丘的煩惱,象第八、九句。所以,戒律關系著個人的修持、僧團的和樂、正法的興衰。也就是說,佛製戒的核心是第十句義:令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主要依賴于僧團,而僧團不健全,也就不足以住持正法,而策發僧衆,健全僧團的,就是戒律。
佛陀不是刻意要作教主的,他製訂戒律以後,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修改。有些呢,是改得嚴了,有些呢,是改得松了,有些呢,是改嚴以後又改松了,有些是改松以後又改嚴了,各種情況都有。佛陀從來沒有宣稱過說他的戒律是神聖不可更改的,他的戒律目的是止惡、修善、利他,每條戒都是要達到這目的,與此有違背的,馬上就改。我舉幾個例子。
先說改松的。最開始佛陀規定,比丘不能夠和未受具足戒人的人住一個屋。爲啥要作這規定呢?這是因爲在現實當中,存在著太多太多的不如人意,證聖的出家人可以做爲信徒們心靈的依靠,信徒們把我們當作了心靈的依靠,這就要求我們出家人要保持威儀,不能夠給信徒們留下不好的印象,這樣于僧團整體不利。一個出家人,在醒著的時候,因爲你很注意,你可以保持威儀,像模像樣的,但當你睡著的時候,照樣打呼噜咬牙齒,其實打呼噜咬牙齒又怎麼樣呢?只要是個人,那麼打呼噜咬牙齒就是正常的,可因爲你是出家人,信徒們要求你不能打呼噜咬牙齒,于是,我們就不把我們打呼噜咬牙齒這一面給信徒們看見,咱中國人有句話,叫眼不見心不亂。有人說了,說這是不是不誠實?不是的,這是現實的需要。所以,佛陀規定,比丘不能與未受具足戒者睡一屋。後來呢,有了沙彌,比丘有地方睡,沙彌沒有受具足戒,就不能和比丘睡一屋,這樣呢,沙彌就沒有地方睡,總不能讓沙彌睡寥天地兒吧~~所以,佛陀就把這條戒給改松了。說,比丘可以和未受戒的人同睡一屋,但是不得超過叁晚,也就是說,在叁天之內你必須解決沙彌的住宿問題。這就由原本的不允許改爲允許叁天,松了。到現在人們有點兒歪曲,變成了寺院只挂叁天單。
還有一條戒,說比丘不允許和女人說話超過五、六語,就是說,一個出家的比丘和女人說話,不能說多了,爲什麼呢?說話說多了容易遭譏嫌。有一個比丘,已經是有點兒小門道了,他給一個女人說法,說過五、六語後就不能再說了,但是因爲他已經有門道了,他知道再多說幾句就可以使這個女子對佛法生起信心,進而證道,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呢?佛說,這樣的情況只要身邊兒有別的人就可以繼續說。這就是放松了些。
也有的戒條是改得更嚴了。這是因爲佛見戒條不能很好地起到止惡的目的。
六群比丘在佛教中是很有名的,很多事兒都是他們搞出來的,當然,也有人說他們是聖者示現,來幫助釋迦牟尼佛製訂戒律的。話說有那麼一回,喬薩羅國王率軍隊打仗,六群比丘覺得好玩兒,就到軍營看,pasenadi國王見到他們很不高興,就說,你們咋到這兒來了?六群比丘的嘴可會說了,就說,我們想念大王你,就來看看你。舉手不打笑臉人,國王知道拿他們沒有辦法,國王就告訴了釋迦牟尼佛,于是佛陀就規定了:比丘不准到軍營。佛陀作出這個規定以後不久,有一個比丘,他的叔叔病了,而他叔叔是當兵的,這個比丘呢,就是由他的叔叔帶大的,現在他叔叔病了,人之常情麼,就想去探望一下叔叔,可是前不久釋迦牟尼佛才規定了比丘不准到軍營,這個比丘就苦苦惱惱的,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兒,就把自己的戒文作了更改:比丘不准到軍營,除了有足夠的理由以外。這樣呢,這個比丘就到軍營中去探望了他的叔叔,這樣他就又可以安心修行了。人要想幹什麼事兒,總是能找到借口的,因爲釋迦牟尼把戒條給作了修改,說只要有足夠的理由,還是可以去軍營的,于是六群比丘呢,他們就找借口又去軍營,還一住就住好久。釋迦牟尼于是又把戒文作了修改:比丘不准到軍營去,除了有足夠的理由之外,即使你有足夠的理由,也不能超過叁天。六群比丘呢以後到軍營中去,就不超過叁天,可是呢,因爲他們本來就是找的借口到軍營中玩兒的,所以,就到了軍營靶場中看人家練射箭,因爲新兵射箭射不准,一下子射不准失了准頭,箭沒有射中箭靶,卻射住了一個比丘的屁股,一個比丘屁股上中了一箭,疼得哇哇直叫,就影響很不好,于是釋迦牟尼就把戒條又作了修改:比丘不准到軍營去,除了有足夠的理由之外,即使你有足夠的理由,也不能超過叁天,而且到軍營不准到到靶場或者看作戰。你看這條戒改了幾回?
還有,比如殺戒。佛陀最初只說不准殺人,可後來有些比丘因爲厭惡自己,就自殺,不讓殺別人殺自己總可以吧~~于是佛陀就把不可殺人改爲:不自殺,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
《叁戒印――止惡、行善、利他(剛曉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