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中國文學(南懷瑾)▪P3

  ..續本文上一頁已經普及民間社會,所以杭州城隍廟門口,在清末民初還挂著一副韻聯:“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便是這個觀念的引申。至於聞名世界,以長篇言情小說,反應老式文化中貴族大家庭生活的《紅樓夢》一書;也是現代許多人,以一種無法加以解說的情感與心理,醉心於號稱“紅學”的一部名小說。它的開端,便以一僧一道出場,各自歌唱一段警醒塵世的警語與禅機,然後又以仙凡之間的一塊頑石,與一株“小草劇憐唯獨活,人間離恨不留行”的故事,說明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纏綿反側的癡情恩怨,都記在一本似真如幻的太虛幻境的賬薄上,隔著茫茫苦海,放在彼岸的那邊,極力襯托出夢幻空花,回頭是岸的禅境。作者在開始的自白中,便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的警句,這豈不是《楞嚴經》上,“純想即飛,純情即墮”,以及“主因識有,滅從色除”的最好說明嗎?所以有人讀《紅樓夢》,是把它看成一部幫助悟道的好書,有人讀《紅樓夢》,便會誤入風月寶鑒,紅粉迷人的那一面,其中得失是非,好壞美醜的問題,都只在當事人的一念之間而已,吾師鹽亭老人曾有一詩頌雲:“色窮窮盡盡窮窮,窮到源頭窮亦空,寄語迷魂癡兒女,寥天有客正屠龍。”應是最好的結語。

  二、禅與文學的重要性

  以上舉出有關唐詩、宋詞、元曲等的例子,有些並非完全以佛學或禅語混入辭章的作品,但都從禅的意境中變化出來,如果只從表面看來,也許不太容易看出佛學禅宗與中國文化演變的深切關系,事實上,我也只是隨便提出這些清華淡雅,有關禅的意境的作品,作爲此時此世,勞勞塵境中,擾攘人生的一付清涼解渴劑而已。禅宗本來是不立文字,更不用藉重文學以鳴高,但禅宗與唐、宋以後的禅師們,與文學都結有不解之緣,幾乎有不可分離的趨勢,在此提出兩個附帶的說明,便可了解禅與文學關系的重要了。

  (1)禅師與詩。孔子晚年刪詩書、定禮樂,裁成綴集中國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體系,他爲什麽每每論詩,隨時隨處舉出詩來,做爲論斷的證明?秦、漢以後的儒家,爲什麽一變再變,提到五經,便以《詩經》作爲《書》、《易》、《禮》、《春秋》的前奏呢?因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自古至今,完全以人文文化爲中心,雖然也有宗教思想的成分,但並非如西洋上古原始的文化一樣,是完全淵源於神的宗教思想而來,人文文化的基礎,當然離不開人的思想與感情,身心內外的作用。宗教可以安頓人的思想與感情,使它寄托在永久的遙途,與不可思議的境界裏去,得到一個自我安心的功效,純粹以人文文化爲本位,對於宗教思想的信仰,有時也只屬情感的作用而已。所以要安排人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必須要有一種超越現實,而介乎情感之間的文學藝術的意境,才能使人們情感與思想,升華到類同宗教的意境,可以超脫現實環境,情緒和思想另有寄托,養成獨立而不倚,可以安排自我的天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始終強調建立詩教價值的原因,這個特點與特性,確是耀古騰今了,古人標榜“詩禮傳家”,與“詩書世澤”,大多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關系,就是沒有深刻研究詩詞境界的價值與妙用。過去中國讀書的知識分子,對於義學上基本修養的詩、詞、歌、賦,以及必要深入博古通今的史學,與人生基本修養的哲學,乃至琴·棋、書、畫等藝術,都是不可分離的全科知識,所以在五六十年以前,差不多成爲一個文人,自然也多會作詩填詞,只有程度好壞深淺的不同,並無一竅不通的情形,因此過去中國的詩人,與學者、哲學家,或政治家、軍事家,很難嚴格區分,並不像西洋文化中的詩人,完全以詩爲生,而不一定要涉及其他學識的關系。禅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以無相,無門爲門,換言之,禅宗也是以無境界爲境界,擺脫宗教形式主義,而著重佛教修證的真正精神,升華人生的意境,而進入純清絕點,空靈無相而無不是相的境界。我們爲了言說解釋上的方便,只好以本無東西而強說東西的方法,例舉世間的學問,可以譬喻禅宗的境界的,便有絕妙詩詞的意境,與上乘藝術作品的境界,以及最高軍事藝術的意境,差可與之比擬,所以自唐、宋以後,禅宗的宗師們,隨口吟哦唱道的詩、詞、與文章,都是第一流有高深意境的文學作品,因此流風所及,就自然而然,慢慢形成唐、宋、元、明、清文學的意境,與中國文學過去特有的風格了。

  (2)宗教與文學。它們本來就是不可分離的連理枝,任何宗教,它能普及民間社會,形成永久獨特的風格,影響曆史每一時代,與社會各階層的,全靠它的教義,構成文學的最高價值,它從本有平民的俗文學中,升華到文學的最高境界,才能使宗教的生命曆史,永遠延續下去。佛教教義,與禅宗的慧命,能夠在中國文化中生根、發芽、開花而壯大的原因,除了它教義本身,具有宗教、哲學·科學、藝術與學術思想等,各方面都有豐富的內容。與高貴而平實的價值以外,它的最大關鍵,還是因爲佛教輸入中國以後,形成獨立特有的佛教文學,進而影響到中國文化全部所有中心的緣故。例如西洋文化中的新舊約全書(俗稱《聖經》),它在西方每一種不同文字的民族與國度裏,無論哪種譯本,都是具有最高權威的文學價值,所以姑且不管教義的內容如何,就以它本身的文學價值而言,亦可謂“文章意境足千秋”了。我也時常對許多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們說,要想千秋,便須多多注意你們的教義與文學;因爲我認爲宗教信仰盡管不同,每一宗教教義的深淺是非,盡管有問題,但是真正夠得上稱爲宗教的基本立足點,都是勸人爲善,都是想挽救世道人心的劫難,這個是幾大宗教共同具有的善事,用不著因爲最後與最高宗教哲學的異同,而爭執到勢同冰炭,那是人文文化過去的錯誤,與人類心理思想的弱點與恥辱,更不是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精神,希望大家多多注意與珍重。

  總之,關於禅宗與中國文學的因緣,實在有太多深切的關系,我在匆促之間,略舉一些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等的例子,還是不夠深刻的,只是偶然興之所至,但憑記憶所及,姑且一提,希望諸位舉一而反叁,便可得到其中的叁昧了。若講現代的舊文學,比較能夠融會儒、釋、道叁家的思想,用之於發抒情感的詩文學中,便要算蠲戲齋的作品,足以代表這一代,深得禅宗文字般若的結晶了。

  

《禅宗與中國文學(南懷瑾)》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