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鄭阿財)

  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

  鄭阿財

  一、前言

  功德記、感應記、靈驗記、冥報記等一類作品,乃指向佛、菩薩,祈禱、忏悔;或念佛、誦經、造經、造像之後,出現感通、靈異等神異經驗的記述。六朝以來,此種深富志怪性質的故事與宣揚因果報應的說教合流,促使志怪小說的創作成果更加豐碩,甚至成爲教徒們宣揚宗教的利器。尤其虔誠的佛教徒衆,往往搜羅有關宣揚教義及奉佛感應的故事,編纂成書,以爲“輔教之書”。如《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的《宣驗記》就是較早的一種。其後蔚爲風氣,數量大增,如:朱君臺《征應傳》、王延秀《感應傳》、張演《續觀世音應驗記》、範晏《陰德傳》、王琰《冥祥記》、蕭子良《宣明驗》、陸杲《系觀世音應驗記》、王曼穎《補續冥祥記》、劉泳《因果記》、顔之推《還冤記》、《集靈記》、釋亡名《驗善知識傳》及釋淨辯《感應傳》……等等均是。

  唐代是中國佛教的全盛時期,此類故事作品逐漸發展而成爲唐人小說的另一特色。唐臨(601~661?)的《冥報記》即爲唐代著名的佛教小說。此書撰成于唐高祖永徽叁年(653)。據他的自序說:

  昔晉高士謝敷、尚書令傅亮、太子中書舍人張演、齊司徒從事中郎陸杲,或一時令望,或當代名家,並錄《觀世音應驗記》,及齊竟陵王蕭子良作《冥驗記》、王琰作《冥祥記》,皆所以征明善惡,勸戒將來,實使聞者,深心感寤。臨既慕其風旨,亦思以勸人,辄聞所錄,集爲此記,仍具陳所受及聞見緣由,言不飾文,事與揚曤,庶人見者能留意焉。[1]

  可見此類宣傳佛教信仰的故事作品種類繁多,或以“記”稱,或以“傳”名;內容皆以佛教因果報應思想爲基礎,藉動人的神異故事以宣揚佛教的靈驗,期能誘導世人信奉受持。

  由于靈應故事較之義理深奧、思想抽象的經論,更易爲一般庶民所接受。尤其故事情節曲折,內容豐富有趣,深具感染力與說服力;因而自來高僧大德每有留心集錄,如:唐、道世編有《法苑珠林》;道宣編有《集神州叁寶感通錄》……等,正是此類作品的結集。

  事實上,此類故事自隋唐以來,即普遍流傳于廣大民間,且跟著宗教信仰的傳播隨處孳生。故事內容雖或涉荒誕,然頗有深具文學特色者。就其寫作方法而論,當屬志怪小說之流。宋、李昉編的《太平廣記》,卷叁七五至卷叁八六“再生”類中即收有“皇甫恂”、“裴齡”、“六合縣丞”、“薛濤”、“鄧成”、“張瑤”、“梁甲”、“楊師操”、“盧弁”、“崔紹”……等佛教靈應故事;宋、洪邁《夷堅志》中亦收錄不少同類的故事,足見感應記實具神怪小說之文學特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大批唐五代寫本文書,其中亦存有爲數可觀的佛教感應故事,由于保存民間實際流傳的原貌,對于考察此類故事在文獻學、文學、佛學與民間信仰等方面的意義,頗具價值。本文擬于個人多年來對此類文獻個別微觀的研究基礎上,嘗試進行全面宏觀的綜合析論,宥于學養,疏漏挂誤之處,千祈方家不吝賜正。

  二、敦煌文獻中的佛教靈應故事

  敦煌莫高窟發現的佛教靈應故事寫本,總數約有六、七十件。其中保存的靈應故事,有中原地區流傳至敦煌的,也有敦煌地區所産生的;有見存于佛教史傳感應記的,也有爲現存感應記諸書所未載的。就內容而言,有持誦佛經而感應的,有抄經造經而感應的,有造塔而感應的,有念佛而感應的、有鳴鍾而感應的……等。就主旨而言,有以還魂故事爲主題,鼓吹抄寫《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的感應故事〈黃仕強傳〉;有宣揚抄造《金光明經》的〈忏悔滅罪金光明經傳〉等。就形式而言,有多則抄撮一起的集錄;有抄錄單則零篇的;也有斷簡殘篇而僅存單則的。

  茲就本人所普查庋藏在中、英、法、俄、日……等地敦煌文書中的佛教靈應故事條列如下:

  (一)靈應故事的集錄

  1。《集神州叁寶感通錄》

  敦煌寫本計有:S。3728、P。3898二件。按:《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原名《東夏二寶感通記》,後稱《集神州塔寺叁寶感通錄》,簡稱《叁寶感通錄》,叁卷。唐麟德元年(664),西明寺沙門道宣撰,全書共收錄故事一百五十則,上自東漢,下至唐初。是現存靈應故事集錄諸書中較爲重要的一種,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卷。敦煌寫本S。3728卷末“左街僧錄大師押座文”前,題有“《大藏經集神州叁寶感應錄》上卷中南山釋道宣撰”,後接抄“敕天下叁十叁州內建造舍利塔”等六行,文句與今傳本不盡相同。P。3898,殘存七十行,內容存《集神州叁寶感通錄》卷下“孫敬德”至“釋昙韻”等十五則故事。

  2。《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

  敦煌寫本計有:P。2094、P。4025、S。4037、DX0514等四件。是敦煌寫本中專持一經且內容較長的一種靈驗記集,計收錄十九則南朝蕭梁及隋、唐各代僧俗持誦、抄造《金剛經》而得延年益壽、死而複生、消災免厄的靈驗事迹。

  此外,S。4037號,還錄有:李慶好畋獵,殺害無數。後卒亡,入冥因持《金剛經》功德而獲遣歸,經叁日複生,年八十歲而終的故事。此故事不見于P。2094的十九則中。

  3。《佛頂心觀世音菩薩救難神驗經》

  敦煌寫本計有:P。3236及P。3916二件。按:此爲《佛頂心觀世音菩薩大陀羅尼經》卷下。此卷雖名“經”,然內容則是四則感應故事的集錄。例如第四則是記敘一擬赴任縣令的官人,向泗州普光寺常住借錢,寺主乃命一沙彌隨官人取錢,途中官人欲謀害沙彌,然因彌沙持誦《佛頂心陀羅尼經》功德而得免難,並感化官人持經的故事。這是專爲宣揚鼓吹《佛頂心觀世音菩薩大陀羅尼經》而編的靈應故事。

  4。《金剛壇廣大清淨陀羅尼經》感應記(擬題)

  敦煌寫本P。3918系梵夾本,計抄有《佛說回向輪經》、《佛說金剛壇廣大清淨陀羅尼經》等。其中《佛說金剛壇廣大清淨陀羅尼經》卷末抄有:大仆卿趙彥賓感夢,得老人指示書寫石經感應征驗;被棄經夾,半夜放光,致感僧俗諷誦弘持……等幾則宣揚《金剛壇廣大清淨陀羅尼經》的靈應故事。

  5。《阿彌陀經》感應記(擬題)

  敦煌寫本北178(秋九十七)號中,有唐、法照《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的一段文字,後有敘明念誦功德之文字,其中抄錄有廬山珍禅師持誦《阿彌陀經》獲善報等感應故事。

  6。侵損常住僧物惡報感應記(擬題)

  敦煌寫本S。5257號于“勒旨京城諸寺各寫示道俗侵損常住僧物,現報靈驗具列如後”句後,接抄有臺州豐縣丞等四則靈應故事,內容均簡述侵損僧物造成死後轉生爲奴婢,或牲畜等。

  (二)單則感應故事

  1。《黃仕強傳》

  敦煌寫本計有:P。2186、P。2297、P。2136、北8290(陽二十一)、北8291(淡五十八)、上海圖書館藏81253號、L。2873-DⅩ1672號及日本大谷大學藏卷(大谷瑩誠氏購自李盛铎)等八件。

  《黃仕強傳》主要記敘黃仕強因與名爲仕強的屠夫同名以致被冥吏誤抓,因其自報冤屈,得重行勘案。又因發願寫《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而還魂,後得以長壽的靈應故事。此故事抄于《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經首,系專爲鼓吹《普賢菩薩說此證明經》而編的靈應故事。

  2。忏悔滅罪《金光明經》冥報傳

  《金光明經傳》,全稱《忏悔滅罪金光明經傳》,或稱《忏悔滅罪金光明經冥報傳》、《金光明經冥報驗傳記》。今所知見的抄本幾達叁十件,分別庋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地的圖書館及私人收藏。不但有敦煌漢文寫本,同時也有西夏文本。今所得見的敦煌寫卷分別是:題爲〈金光明經傳〉的有S。364、S。1963、S。2981、S。3257、S。4984、S。6514、北1360(藏字62)、北1361(日字11)、北1362(爲字69)、北1363(成字13)、北1365(昃字61)、北1369(河字66)、北1425(寒字77);題爲〈忏悔滅罪金光明經傳〉的有S。3257、S。4487、P。2099、P。2203、北1426(玉字55)、北1424(海字69)、S。4155;殘缺無首尾題的有:S。462、S。6035、北1364(列字55)、北1367(生字99)、L。2691(Dx-2325)、L。735(Φ-260a)。

  此外,陳寅恪〈忏悔滅罪金光明經冥報傳跋〉曾提及“合肥張氏藏敦煌寫本《金光明經》殘卷卷首有冥報傳載溫州治中張居道入冥事;日本人所藏敦煌寫經亦有之。”另房山雲居寺石經,第八洞唐刻《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正面亦刻有《金光明經忏悔滅罪傳》。北平圖書館亦藏西夏文《金光明經冥報傳》,足見其流行之廣遠。

  內容記述張居道因殺生被帶往冥府,冥使示之以忏悔法──寫《金光明經》四卷,張居道因發願,使牲畜得生善道,因而得以複活。還魂後,不複殺生,並努力抄寫《金光明經》,同時大力勸化世人忏悔戒殺、抄寫《金光明經》的故事。敦煌本此一靈應故事皆冠于《金光明經》卷首,系專爲鼓吹《金光明經》而編的靈應故事。

  3。〈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

  敦煌寫本S。381有《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一則,內容記述敦煌龍興寺圓滿因誤打毗沙門天王,乃遭天王惡報,後由于至心忏悔,複得毗沙門天王救護的靈應故事。

  4。《劉薩诃和尚因緣記》

  敦煌寫本計有:P。2680、P。3570、P。3727等叁件。內容敘述劉薩诃和尚早年性好遊獵,因殺鹿過多,忽然被鬼使捉至冥間,變爲鹿身遭人射殺,又複爲人身,遍曆地獄。後受觀音菩薩感化,出家爲僧,四處起塔等故事。

  5。《還魂記》“道明和尚入冥故事”(擬題)

  敦煌寫本S。3092號引…

《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鄭阿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