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佛學研究
寅亮
佛教流行于歐美,至今約有150年。據1982年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人,其中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和僑民,分屬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入歐美後,爲了適應當地社會生活,在戒律與儀式上有很多的變化。
美國的佛學研究是在西歐的影響下出現的,但有後來居上之勢。1893年在芝加哥舉行世界宗教會議後,美國學術界開始注意對佛學的研究。哈佛大學首先發起編譯《東方叢書》工作。華倫翻譯了幾部佛經,巴庇特譯注了《法句經》,卡洛斯撰寫了《佛陀的教說》,華特發表了《禅道》,特別是日本鈴木大拙有關禅宗一系列的傳譯、講演和著述,引起了廣泛的興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佛教的急劇發展,佛學研究也掀起新高潮,在50-60年代,禅宗的研究風靡一時,滲透了哲學、文藝、音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比較有影響的論文有杜姆林的《現代世界佛教》(1960)、亞姆斯的《禅與美國思想》(1962)、卡普洛的《禅門叁柱》、福洛姆的《心理分析與佛教禅學》等。美國的禅宗形式各異,風格獨具,有所謂頹廢禅、雜燴禅、方禅和禅外禅等。後來普林斯頓大學組織、出版了一套專門研究南亞、東南亞各國佛教現狀調查研究的叢書。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威爾奇教授發表了叁部關于中國佛教的著作:《1900年至1950年中國佛教的實踐》(1967)、《中國佛教的複興》(1968)、《毛澤東統治下的佛教》(1972),引起了廣泛的注意。70年代後,西藏的密教傳入美國,湧現了大量的研究和宣傳藏傳佛教禅法的著作,如韋曼的《佛教的創始與怛多羅的傳統》(1962)、埃克沃的《西藏的宗教習俗》(1964)等。迄今美國很多著名大學都開設佛學課程,設佛學博士學位,出版定期刊物,其中重要的有《世界佛教研究協會會刊》、《東西方哲學》、《金蓮》等。紐約沈家桢博士領導的世界宗教研究院、壽冶老法師主持的美國佛學研究與應立人博士創辦的美國佛教研究總會以及美國舊金山宣化上人領導的萬佛聖城法界大學等組織,可說是華裔佛教徒的佛學研究的幾個中心。
1976年成立于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的國際佛教研究協會,主要任務是在國際範圍內促進和加強佛教各個領域的研究;組織國際佛教學者協作和交流;出版學習和研究佛教的工具書;鼓勵和支持刊布、翻譯佛教的原始文獻;定期出版《國際佛教研究協會期刊》;舉行定期的國際佛教研究會議和地區性會議。參加這個組織的有各國從事哲學、宗教、心理學、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和考古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自1976年成立後已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印度那爛陀巴利語佛學院、加拿大曼尼士巴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召開了五次學術研究會議。我國也曾派學者出席在印度、加拿大等國召開的會議。該會現設有歐洲、美洲和亞洲叁個地區中心。常設的權力機構由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各個地區中心的秘書和若幹著名佛學家組成。會址設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南亞學系。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曾于1928年秋出國弘法,曆訪英、法、德、比、美等國,在英國和美國的大學與電臺講演佛學。他還與英、法學者共同發起在巴黎籌組世界佛學苑,堪稱中國僧人去歐美傳播佛教之始。美國的佛教寺院、宗派通常被稱教會,教徒被稱會員,還仿效基督教劃分“教區”,附設青年會、婦女會、童子軍等。宗教生活一般安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進行,在鋼琴伴奏下讀通英譯的佛經,代替了東方的晨鍾暮鼓、頂禮焚香。在軍隊中還配有隨軍僧侶,到1984年,美軍中約有2600名佛教徒。
摘自《上海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