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美(李哲良)

  禅與美

  李哲良 

   一提起禅,便使人想到古刹青燈,清貧孤獨,它似乎與藝術之美無緣。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人生之最高境界,莫過于“自由”二字。但對芸芸衆生來說,自由的獲得似乎總是以犧牲人的欲求爲代價的。因此,人永遠處于欲求不達而又欲罷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在某種意義上說來,禅是一種排除了賞罰毀譽、內外阻抗而得以升華淨化的崇高之美 。

   但可惜的是,世人很難理解這一點,就連一些很有名的畫家和搞美學的人,對此也不甚了解。

   據說,有一位頗有成就的女畫家,曾經留學巴黎。常與法國新派畫家往來,因爲她時常講些中國畫理,大家都很尊敬她,並視之爲中國畫理的權威。有一天,一位名氣頗大的印象派老畫家前來移樽就教。這位老畫家拿了一部六祖慧能的《壇經》,請她講解“經文”。這位女畫家翻閱後,十分茫然。那位老畫家對她說,美就在禅定之中啊!禅境,就是一種藝術境界。那是一種充滿靜穆、飄逸、朦胧、悠遠、含蓄的美!神情、神采、神妙、神氣,實際上就是“禅氣”。氣韻,虛實,畫盡意在,甯雅氣氛,恬淡色彩,含蓄情感,超塵越世和物我兩忘,等等,都可以看做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禅家機鋒在繪畫上的一種表現。

   禅,全稱“禅那”,意爲“靜慮”,就是用靜坐思維的方法,以期大徹大悟;其目的都是爲了在甯靜的心靈中獲得純淨無我、萬象混化、物我合一的涅槃之樂趣。在初禅階段,從現實的煩惱中解脫出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進入二禅時,這種喜悅更加升華、純化了;叁禅時喜悅之情消失,只剩下純淨的歡欣;進而達到四禅時,連純淨的歡欣也蕩然無存了,這時即出現清澈透明的神奇世界──類似馬斯洛說的那種超凡脫俗的“高峰體驗”。就在這種“高峰體驗”中,從而發現自我,超越自我,調動潛能,開發智慧,激起靈感。而美與美感,則在這種“六根清淨”的自由想象與體驗中大放異彩。這與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所說審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同一義理。

   佛教是山水的宗教、人生的宗教,也是美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佛是美的化身,禅是美的靈魂。當然,我無意于提倡大家都去當和尚,旨在說明,禅與美的關系是密切的。我們探究、思考一下禅與美的問題,對淨化人的靈魂,保持藝術與美的尊嚴與價值,或許是有益的吧。

  摘自《說禅話美》

✿ 继续阅读 ▪ 不信是真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