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也談談心境(常如璠)

  也談談心境

  常如璠

   許多高僧大德都教導我們:學佛在于去貪嗔癡,修戒定慧,以達到淨化心靈,去煩惱以證菩提。關于淨化心靈,我理解的,可能就是一個人內心的境界悟到了一切物相都虛幻不實,都隨緣而起,緣生則生,緣滅則滅,即自性本空。而達到這樣的境界,說容易也容易,一旦開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有的;說難也難,幾十年苦苦修行,吃齋念佛,行善事,出善言,但因“割不斷,放不下”,因而牽牽挂挂,煩惱重重,心境不清,因而也就難證內明。如此說來,這心境對我們學佛的人,至爲重要。 我想要做到心境清淨,這外因也就是緣吧!當然很重要。如清風明月,高山清泉,花草飄香,綠樹成蔭,古寺鍾聲,袅袅香煙,無車馬之喧,無雜事紛擾,這對于我們自我反省,滌慮澄心,實在是有幫助。

   但是,人的六根與外界的六塵相結合,而産生六識。由于各自的身世、處境、氣質、心情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因而對同一景觀、同一事物的認識也不同,甚至差異很大。因爲一切唯心造。我們既要自我修持,又當發願與衆生和樂。人民養育了我們,我們與衆生同呼吸。我們的修持在人間,就在這氣象萬千、紛繁複雜的叁千大千世界,在這娑婆世界。大千世界中,有燈紅酒綠,也有高山古刹;有科學堡壘,也有藝術之宮。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各司其事,我們又如何使自己的心境清幽甯靜、和平高尚呢?釋迦世尊當年爲出家弟子製定了“六和敬”,那當然主要是在僧團中,海法大師的開示中也勉勵我們去體會。我想這“六和敬”固然是爲僧人製定,對我們居士來說,也應該學其精神,以自惕勵。這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也就是要有四無量的慈悲心。

   首先說見和吧!這當然指的是正知正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理解不同,這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一開始見解不同,不足爲怪。但通過學習、分析,首先聽取別人的見解。經過心平氣和、以理服人的辯論,可以取得一致的見解。即使暫時見解不同,也可求大同,存小異,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讓事實作證明,經過一段時間,可以取得一致的見解。因爲真理總是顛撲不滅的,不以勢壓人,服從真理,見解一致,不平之氣自然會減少甚至消除。

   再說戒和。戒的意義,總起來論,要以止惡爲戒,不利于國家人民的事不做,不該想的不想,遵紀守法,諸惡莫作,自利利人,共同守正,作到戒和同修。大家在一起,或同學、或同修、或同行、或同鄉,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照顧,與人爲善,身和同住。佛教告誡我們,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要利語,達到口和無诤。以衆生之苦爲我苦,以衆生之樂爲我樂,以慈悲心待人,溝通思想,意和同悅。不貪財,不悭吝,以利樂有情爲宗旨,見利則讓,絕不“分財利,多自興”,利和同均。漸漸如此做去,那麼就無嗔恚心,氣度恢宏,忍辱精進,心態自然和平,這就是高尚的內在心境。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也就是這個意思。總之,我認爲物質的和平甯靜,有利于提高我們心的境界,若能依佛的教導,勤于修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無疚無怨,無挂無礙,心境就更清如水,明如鏡,吉祥如意,自在其中了。

  摘自《洛陽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