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話“吃茶去”(企愚)

  漫話“吃茶去”

  企愚  

   “吃茶去”是趙州禅師的一則著名的公案,也是唐朝以後叢林中津津樂道的美談。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所載,趙州從谂禅師在南泉和尚那裏徹悟以後,曾杖錫雲遊,“芒鞋踏破嶺頭雲”,直至晚年方駐錫趙州觀音院。有一天一位禅僧來向趙州參學,趙州問他:“曾到過這裏沒有?”其僧雲:“到過。”趙州說:“吃茶去。”那僧去後,趙州又問另一位禅僧:“到過這裏沒有?”這位新到禅僧說:“不曾到。”趙州同樣說:“吃茶去。”院主聽見後便疑惑不解,他問趙州:“爲什麼曾到這裏的吃茶,不曾到這裏的也吃茶?”趙州立即叫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這就是趙州禅師“吃茶去”這則公案的緣起。

   這“吃茶去”,乍看只是一句極爲平常的話語,但在這極爲平常的話語中,卻包涵了趙州禅師那無礙的平等心。在他那裏,無論是曾到、新到,還是院主,都照樣是“吃茶去”,這杯茶正是大師平常心的所在。在禅師眼裏,沒有資曆的深淺或級別高低的分別,只有那人皆具足的覺性是平等無別的。大師以極平常的一杯茶,消除了院主心中所執的分別觀念,從而使他的心靈超越自我,進入出離榮辱、憎愛、悲歡等對立觀念的禅悅之中。一杯茶便足以明心,這個“心”就是馬祖所說的那個“平常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諸方廣語》載:馬祖示衆雲:“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馬祖當年的垂訓,被趙州禅師靈活地運用到了這極爲平常的接機語中,因而在趙州尋常的句下,卻蘊藏了超越理性的智慧。今天,我們涵詠公案文字以外之旨,似仍能略得幾分法喜之味。

   在沒讀這則公案之前,筆者也曾有過許多幼稚而又年輕氣盛的可笑往事。記得許多年前曾攜一外省友人去參觀嶽麓書院,我才一見書院大門楹聯“惟楚有材,于斯爲盛”,便拂袖掉頭而走。因爲,這副楹聯非但內容如同口號,而且每比邊四字,就有叁字失對(“楚”爲名詞,“斯”爲代詞,此一失對;“有”應對“無”,此二失對;“材”爲名詞,“盛”形容詞,此叁失對)。我當年認爲:此等楹聯,懸諸書院,大喪叁湘斯文,便在每邊後再綴叁字以相調侃:“惟楚有材惟晉用,于斯爲盛于此衰”。這件往事而今猶曆曆在目,仔細思量,當年實在是太幼稚可笑了。若是如今遇上此類楹聯,我便會淡然一笑,說:“吃茶去!”

   天下萬法紛然,各呈差異。如果以人們各自所執著的分別心作爲標准去衡量世間萬物,他們將會覺得事事都不順眼,都不稱心。如果能以平常心去觀照它們,你便會覺得一切現成,本來如此,“也無風雨也無晴”。

   親愛的讀者,若是你遇上拂逆之事時,你是否也能灑脫地說上一句“吃茶去”呢?果真如此,你便有讀此則公案的實際受用,也便識得了趙州古佛的幾分本意。

  摘自《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