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原著名高僧
一行和尚
李豫川
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的唐開元年間,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率領一支經過訓練的測量隊,不畏嚴寒,不避酷暑,風餐露宿,跋涉萬裏,對祖國疆域進行了一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這次測量,北起北緯五十一度的鐵勒回纥部(當時唐朝設置的瀚海都督府,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的喀拉和林附近),南達北緯十七度的多邑,以黃河爲中心,遍及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襄州(今湖北襄樊)、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和蔚州橫野軍(今河北蔚縣東北部)等十叁處。重點是中原大地北起衛河東岸的白馬(今河南滑縣),南至汝河之濱的上蔡,中經浚儀(今開封西北)、扶溝這一橫跨黃河南北的漫長地帶。
這次劃世紀的測量,不僅正確計算出了中國各地晝夜不同的准確時間,而且測出從滑縣到上蔡的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半,兩地實際距離爲五百二十七裏二百七十步(唐代長度,一尺等于現在的二十四點五六厘米,五尺爲一步,叁百步爲一裏)。從而得出每叁百五十一裏八十步(折合現代一百二十九點二二公裏),北極高差一度的結論。相當准確地提供了地球子午線一度弧的長度,糾正了我國最古的天文算學著作——《周髀算經》關于子午線:“王畿千裏,影差一寸”的錯誤計算公式,對人們正確認識地球作出了重大貢獻。主持這次天文大地測量的和尚,就是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一行。
一行原籍魏州昌樂縣(今河南南樂縣境),生于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683),本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少年時代家境貧寒,常依賴他人接濟度日。但他天資聰慧,刻苦好學,記性過人。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他看後便可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二十五歲時,他于嵩陽寺拜普寂爲師,落發爲僧,得法名一行。
出家之後,他得到普寂的許可,四處遊方參學。北宋釋贊甯(919——1001)所撰《宋高僧傳》卷五說他只身叁千裏,到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從一位隱名的大德研習數學,工巧明*的造詣因而更深,名聲也就更響亮了。唐睿宗李旦于710 年即位後,曾遣東都留守韋安石以禮征聘二十八歲的一行和尚;但他稱疾堅辭,卻徒步到湖北當陽玉泉山,拜悟真律師學習毗尼,並探討天文。開元九年,一行開始草擬《大衍曆》,至開元十五年(727)完成,首尾達六年之久。 開元十一年(723),一行和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瓒(機械製造家)合作,用銅、鐵製成測定日月星辰位置和運行規律的“黃道遊儀”。接著,一行又受诏和梁令瓒等人製造“渾天銅儀”。
在這次天文大地測量中,爲了使各個測量點能准確測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天正午時刻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差,一行發明了一種新的測量儀——“複矩”。測量時,只需將“複矩”直角尺的一邊指向北極,另一邊與懸拉直角頂點的重錘懸線間的夾角就成爲北極地平的高度。“複矩”成爲各測量點重要而簡便的儀器。
通過此次實地測量,爲計算地球大小提供了實測數據,爲後起的天文大地測量學奠定了基礎。當時所用的觀測天文來校正漏刻計時,以北極高差來驗證地面裏差的方法,堪稱現代測時工作和大地測量工作的先驅。
一行主持的世界上首次子午線測量工作,是一次以科學戰勝迷信,重視實踐,勇于創新的偉大創舉,他對天文學的巨大貢獻,將永垂史冊。
摘自《禅》
* 工巧明,指學習工巧技術。如文藝、美術、繪畫以及科學、建築、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