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教文化與教育(鄭石岩)

  宗教文化與教育

  鄭石岩

   文化就像一個大染缸,宗教和民俗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長在某一文化裏,就注定和它結下不解之緣。這個緣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會不停地發揮影響力,塑造成員們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價值判斷和情感生活等等。這種現象,套用佛學的用語就是“共業”。

   宗教與民俗是人類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蘊涵許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人類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擾的線索,也能找到人類心智成長的答案。

   宗教和民俗中涵藏著豐富的精神生活寶藏,它應該被活潑地解釋到現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來說,學佛的旨趣就在于促進自我的醒覺。從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和實現生活之中,建構光明的人生;從淨化貪婪、學習自我控製和慈悲行動之中,去展現福慧圓融的生活;從覺性、智慧和參悟中,證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

   佛教的真正本義就是要人從有憂苦的此岸,經過修行而達到悅樂的彼岸。它幫助人們提高生活的適應能力,展現成功的人生;幫助人們契悟並證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

   我深知學佛的本義就是充分地醒覺與生命的實現。當一個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納自己時,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納別人,而過著悅樂自在的生活,這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態度,也是教育上所應重視的。

   其次,中國的儒家把天與倫理相結合,重視實踐倫理的智慧。我深信儒家的倫理正表現了對生命的尊重與承擔,期許自己在實現倫理規範中自我肯定。

   在中國人的意識觀念裏,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佛學和禅理是深奧的,經典是艱澀難懂的;特別是佛法的義理,在寺廟生活的嚴格訓練下,更顯得與生活缺乏生動豐富的結合。結果佛教被一般信衆扭曲爲迷信,而致未能弘揚它的光明性。

   我覺得佛教的經典和教義中有許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別是中國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開闊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實在是教育的好素材。因此,爲了啓發孩子的精神生活,應該把我們的宗教與民俗作一清新的闡釋,讓它與現代生活結合,又能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最終目標在于引導每一個人的善根,展現清醒的智慧,過成功的生活。

  摘自《覺·教導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