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叁▪P7

  ..續本文上一頁性生于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于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十法界六種識心。總名識大。今且就阿難眼識辨之。以例其余五識。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妄出者。正明識是緣生。破性計也。汝今遍觀下。重舉因緣生法。此識了知下。推其緣生無性。舉因緣中。辨于根識不同之相。循曆周視。先辨根相。即前文根大中所謂見大。此是第八識之見分。寄于浮勝二種眼根。任運了境。無別分析。故喻以但如鏡中。然不同鏡之無知也。汝識于中次第標指等。次辨識相。此中眼識與同時意識。亦複有別。佛雖不說。理合知之。若但親緣文殊舍利等相。不帶名言者。則是眼識功能。若起文殊舍利等名言。即是同時意識功能。又眼識所緣文殊舍利等相。但是托彼文殊舍利本質之境。變起眼識家自相分境而爲所緣。非即緣彼文殊舍利實體。以文殊舍利實體。乃阿難第八識之相分。是彼見大之所緣緣故也。推無性中。先立四句。然後一一推破。初破生于見中。二破生于相中。文皆可知。叁破生于空者。夫空則既非是相。亦非是見。非見則無所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則滅前緣。何處可用見聞知覺。既是處此二非。爲一總俱空耶。爲除見相之外。別有一法耶。若一總俱空。則同于無。若別有一法。亦非同于見相之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乎。四破無因生者。眼識與同時意識。皆惟緣現量境。決無日中別識明月之理。因見日故。方了別日。則非無因明矣。此以因見因相因空同屬因緣。以無因爲自然而並破之。汝更細詳下。勸令更加審究。並破和合不和合也。見精托在汝睛。形相推于前境。但有可狀。則方成有。既不是相。則便成無。如是識緣。既非見非相非空。亦非無因。畢竟因何所出。況未達藏性。則識屬動搖。見屬澄靜。理必非和非合。聞聽覺知皆屬澄靜。余五種識亦皆動搖。亦必非和非合。此破其計和合也。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一句。破其轉計不和合性。

  壬二、明大均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

  ⊙此以六種識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顯其皆性皆真。無二無別也。蓋九界衆生。于此識與根塵。總未能融通爲一。凡外計識中所現緣影爲心。計根爲身。計塵爲物。敵體相對。二乘執根塵爲能生。執識心爲所生。亦敵體相對。禀通教人。雖知能生之根塵如幻。所生之識亦複如幻。終非一體。禀別教人。雖知一切唯識。而見相二分。不說即妄恒真。乃于見相二分之外。別立自證及證自證。仍複相對。孰知見相即自證。自證即見相。自證即藏性。見相亦即藏性。藏性即自證。藏性亦即見相。是故十法界識。即是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即是十法界識。今承上文。拈出眼識一種。如此離過絕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識六根。皆悉圓滿湛然。性非從所。與彼虛空地水火風。一一性真圓融。皆如來藏。無生滅矣。此中了別二字。即指六識。見聞覺知四字。仍指六根。汝心粗浮下。責其不悟識心本如來藏。而敕令更加觀察也。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等者。若言其同。則眼識胡不別聲。耳識胡不辨色。若言其異。則耳自聽法。何故身起欽承。口來問義。若言其空。何故了了明明。不可斷滅。若言其有。何故內外中間。俱無所在。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異。何故用中相背。若言非空。何故覓不可得。若言非有。何故應用無盡。既此六處識心。不是同異空有。亦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謂非如來藏性而何。蓋藏性隨緣常不變故。所以不是同異空有。藏性不變常隨緣故。所以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則說同說異。說空說有。說非同異。說非空有。俱爲戲論。若達此妙性。則戲論自滅。亦可隨四悉檀。作同異等種種說矣。

  壬叁、顯理性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識。識與本覺。皆性皆真也。明知覺明。即下文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指真如理性言之。前文既以識心均于六大。則今舉一識字。便是全舉七大。人謂七大只是根塵識叁。全體虛妄。不是妙明明妙真體。殊不知性識即是明知。覺明即是真識。是故十法界識心。一一無非妙覺湛然。遍周法界。是謂隨緣不變之體。由此故有不變隨緣之用。含吐十虛。何方何所。皆是循于十法界業。而發現爲十法界識也。含吐二字。通于迷悟。且約佛界言之。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微塵刹土。自他不隔毫端。義之如含。一念普觀無量劫。一光普照十方界。義之如吐。然含亦非含。吐亦非吐。故雲甯有方所。次約迷情言之。取頻伽瓶。滿中盛空。名之爲含。用饷他國。開孔倒瓶。名之爲吐。亦複含無所含。吐無所吐。故雲甯有方所。以要言之。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含遍十虛。無不從此法界流。故吐遍十虛。相宗所謂集起名心。集則是含。起則是吐也。不言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者。此識即是衆生之心。即是能知之量。前之六大。恐迷情謂是心外實法。故須一一皆雲隨心應量。今之識大。既是直指衆生現前之心。但不知其全體即是藏性。故以含吐十虛甯有方所而名狀之。方知向日所認緣影。不惟不是真心。斷斷乎亦不是六識矣。

  壬四、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凡外計識心是我。或是我所。計斷滅者。屬邪因緣。計常住者。屬于自然。二乘執此六識是因緣生法。無我我所。若惑業俱盡。不複生識。譬如薪盡火滅。火無去處。愛盡涅槃。亦複如是。涅槃之界。無生無滅。名爲自然。禀通教人。以識心即空爲因緣。空理無生爲自然。禀別教人。以唯識之相。四分皆屬依他起性。名爲因緣。唯識之性。即是真如無爲。名爲自然。此皆不達藏性。終無實義也。惟其藏性即六識性。故彌勒菩薩悟之。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已上明性本具相竟。從初卷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此。是正明理性中第叁如來答示已竟。

  丁四、大衆圓悟二。初經家敘益。二當機偈贊。戊初、中二。初敘益。二敘儀。

  己初、又二。初略敘。二廣敘。庚、今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挂礙。

  ⊙微妙開示者。由此即性具相之文。方知前來就事顯理之文。一一皆是了義極談也。不複妄認四大爲自身相。頓悟清淨法身。故身蕩然。不複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頓悟常住真心。故心蕩然。知此妄身妄心。不離法身妙心。如漚不離海。塵不離空。漚之與塵。豈能爲礙于空海。故得無挂礙也。此略敘悟門。亦是總敘。下之廣敘。即別敘耳。

  庚二、廣敘又二。初圓悟叁大。二結屬真因。辛初、又叁。初悟性量。即是相大。二悟性體。即是體大。叁悟性具。即是用大。壬、今初

  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此翻前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之迷情也。既領七大文中。周遍法界之義。亦領陰入處界文中。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之義。亦領辨見文中。離一切相等義。亦領征心文中。七處鹹非之義矣。

  壬二、悟性體。即是體大。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此翻前迷己爲物。故于是中觀大觀小之迷情也。且如舉一毛端。便即菩提妙明元心。所以遍能含受十方國土。蓋既領七大文中。清淨本然之義。亦領陰入處界文中。其性真爲妙覺明體等義。亦領辨見文中。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等義。亦領征心文中。密顯大佛頂義矣。

  壬叁、悟性具。即是用大。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此翻前以動爲身以動爲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之迷情也。惟心所現。故雲若存。心外無體。故雲若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故其起無所從來。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故其滅無所從去。蓋既領七大文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業發現等義。亦領陰入處界文中。幻妄稱相等義。亦領辨見文中。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等義。亦領征心文中。眼不能見義矣。以此爲性具並用大者。虛空具足衆塵。塵塵之性。元即空性。巨海具足衆漚。漚漚之性。無非海性故也。

  辛二、結屬真因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指彼十界依正色心等法。總不離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此心體本離過絕非。相本豎窮橫遍。用本具足恒沙。總叁義而惟是一心。即一心而宛然叁義。的是人人本有之妙心。從來常住不滅。所謂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依此修行。乃能得成無上菩提者也。如來最初即語阿難。一切衆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今乃了然知之。雖是故物。義如新獲矣。

  己二、敘儀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從來未悟。今日始悟。故曰得未曾有。受益既深。感恩自切。故贊佛發願。所以報佛恩也。

  戊二、當機偈贊二。初贊歎述益。二誓願請加。己初、中二。初贊圓常人法。二述所證淺深。庚、今初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此…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