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文句卷第四】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丙二、廣破余疑。上文就事顯理。即性具相。圓頓妙理。昭揭無余。所以當機圓悟。永斷疑情。今則別爲二乘之人。法執重者。雙騰二疑。以求答示。兼窮起妄之元。俾知迷悟無性。從此便可稱性起修。修非性外矣。分文爲二。初明事理性相本融。二明迷悟因緣無性。丁初、中叁。初疑請。二許宣。叁正說。戊初、又二。初敘敬。二歎述。己、今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正坐聽法。本皆通肩披衣。今起座問法。故偏袒以表敬順也。右膝著地。名爲胡跪。亦表敬順之意。合掌以表一心。以上總是恭敬之儀。

  己二、歎述又二。初歎教。二述請。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善爲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智能斷惑。故名大威。悲能利生。故名大德。又折伏衆生故言威。攝受衆生故言德。折攝並用。如父如母。故言大威德世尊也。如來第一義谛者。歎前所說就事顯理。即性具相。皆第一義。惟有如來能谛了之。故稱如來第一義谛。

  庚二、述請又叁。初總述疑情。二別述二難。叁請佛開示。辛、今初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爲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纡疑悔。

  ⊙此先述其疑狀。並出其致疑之由也。聾人。喻聲聞無中道智慧。百步外。喻佛境界去己甚遠。蚊蚋。喻中道微妙法音。本所不見。喻聲聞慧眼。不見佛中道境。何況得聞。喻無明聾障。不聞所诠實義。此述其疑狀也。阿難一輩。所知障輕。故先開悟。煩惱障重。故習漏未除。我等羅漢煩惱障輕。故盡諸漏。所知障重。故尚纏疑悔。此出其致疑之由。由于所知障重也。

  辛二、別述二難又二。初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壬、今初

  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意謂陰入處界。既皆藏性真理。真不容妄。雲何現見種種妄相。此妄從何而生。蓋不達如來指妄即真。無妄可撥之旨故也。

  壬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處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

  ⊙意謂地水火風等。一若周遍。更不容他。蓋不達如來全性即相。全相即性之旨。而妄以堅礙爲地性。潤濕爲水性等故也。

  辛叁、請佛開示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攸往。猶言所歸。開我迷雲及諸大衆。猶言開我及大衆之迷雲。

  戊二、許宣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爲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有學已悟。故獨告無學人也。前文就事顯理。即性具相。無非勝義。今更破盡事理性相余疑。名勝義中真勝義性。非于前勝義外別有所加。但令真性倍昭明耳。定性聲聞。偏指不回心者。未得二空。謂但證人空。未證法空。然肯回心向大。非定性也。一乘寂滅場地者。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唯一佛乘。本來寂滅。依此爲本修因地。方是真正無喧雜處。而爲全性起修之正行也。今說此法。無論回心與不回心。皆令得悟。正可爲法華前陣。若至法華。則已開佛知見。更無不回心者。亦不勞重開示矣。

  戊叁、正說二。初答迷真起妄。以釋理違事難。二答相隨性遍。以釋相違性難。己初、中二。初總辨真覺。二別明迷悟。庚初、又二。初直指覺性本來寂照。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辛、今初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此先指出本來覺性。不屬迷悟。以爲迷悟之所依也。性覺本覺。只有二名。終無二體。不改名性。固有名本。妙明明妙。不過交互言之。顯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之所不能減。悟之所不能增也。滿慈雖曰常聞。實未達其旨趣。故佛得以兩關勘之。

  辛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佛言。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爲覺不明。稱爲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此文叁節。初佛言下。是以明與不明雙征。次富樓下。是單領明邊而以不明爲非。叁佛言下。是雙破明與不明皆非也。舊解紛紛。傷文失旨。今不暇辨。但直釋出。令義昭然。初文不必穿鑿令深。但淺淺問雲。汝所稱覺明者。爲複性有所明。而稱名爲覺。爲覺乃不明者。而稱爲明覺乎。此故立明與不明兩關以勘驗之。富樓那即便答雲。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意顯必有所明。方可稱覺。是竟墮在明之一關矣。佛遂雙破之雲。汝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意必取有所明。不知有所便非覺性矣。既破其所領之非。恐彼轉計無明。故又牒破之曰。無所又複非明。而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也。有所非覺句。顯此覺性不墮明之一關。無所非明二句。顯此覺性不墮不明一關。惟其非明不明。故本來不屬迷悟。而得爲迷悟作本也。

  庚二、別明迷悟二。初明衆生迷真成妄。二明諸佛悟妄惟真。辛初、中又叁。初明所起妄因。二明所感妄果。叁結果歸因。壬、今初

  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此正顯一念無明心中。頓具世界衆生業果叁種相續之因也。性覺必明一句。即前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謂性覺必具真明。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亦不是冥然不覺之無明也。但真如本有隨緣之用。由其無始以來曾未悟故。不覺念起而妄爲明覺。是故覺性元非所明。由此妄明。遂立妄所。所既妄立。隨即生汝妄能。于是本無同異法性之中。熾然遂成能所二法之異矣。此非世界相續之張本乎。又複異于彼之所異。因異複立妄同。此非十方虛空之張本乎。又既有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豈非衆生相續之張本乎。夫一念無明不起則已。起則必成能所之異。有異則必有同。有異有同。則必有無同無異。如此諸法。森然頓起。擾亂性真。兩兩相待。安得不生勞慮。勞慮既久。安得不發妄塵。既有妄塵。安得不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豈非業果相續之張本乎。是知叁相續因。總不離于一念無明也。此文舊以叁細六粗釋之。義亦可然。但令文勢斷續。經旨難明。今故不用。設欲配之。亦無不可。妄爲明覺。即無明業相。立所。即境界相。妄能。即能見相。境界是相分。能見是見分。此之二分。起必同時。故起信論先能後所。此中先所後能。各從語便。實不相違。已上是叁細也。次相待生勞。即六粗中智相。勞久。即相續相。發塵。即執取相。自相渾濁。即計名字相。塵勞煩惱。即業相及業系苦相也。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不依本覺。安有無明。不依無明。安有境界。不緣境界。安有六粗。攝六粗。只歸見相。攝見相。只屬無明。攝無明。不離本覺。可謂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初牒上略明二相。二廣顯叁種相續。癸、今初

  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爲法。

  ⊙承上一念無明。既具叁細六粗諸相。由是起爲世界。靜成虛空。當知十方虛空。只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種種世界。只是妄心中之異相所成。則無情空界。不離妄心明矣。又彼同異發明所立無同無異。即是有情衆生。謂之曰同。則身命各異。謂之曰異。則四大是均。心識亦均。故名無同無異。然此無同異法。乃是因于同異發明而立。的是有爲之法。與上文本無同異之覺性。實不侔矣。此可見有情衆生。亦只是妄心中之無同異相而已。

  癸二、廣顯叁種相續叁。初明世界相續。二明衆生相續。叁明業果相續。子、今初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正明世界相續。不離一念無明心也。由妄爲明覺。因明立所。因所彰能。能爲妄覺。所爲頑空。妄覺是明。頑空是昧。二法相待。法爾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可見一切風輪。只是一念中之動相耳。空既生搖。對動成靜。故曰堅明立礙。謂于妄明之中。堅立一種礙相以與動相對也。彼世界之金寶。即汝妄明覺體所立堅相。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可見一切金輪。只是一念中之堅相耳。于妄心中。堅覺之寶既成。搖明…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