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棄是一種睿智(本悟)

  放棄是一種睿智

  ◎本悟

  

  在我們慣有的思維中總以爲生活的繼續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收獲,所以對于放棄我們根本不加考慮,卻對永不放棄情有獨鍾,把不輕易放棄作爲人生的固定的哲學。因此,有很多人在面臨抉擇的時候總是舍不得放棄,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位非常相信佛陀的人走到了懸崖時不小心腳下一滑,從高處跌入深谷,幸好抓住了一根樹枝。他非常緊張地求佛陀救自己,結果佛陀真的出現了。佛陀讓這個人放下手中的樹枝,可是那個人卻不肯放下,繼續把樹枝抓得緊緊的。佛陀搖了搖頭說:“你自己不放手,誰也救不了你!”

  

  面對複雜的人生我們不能僅僅靠掌握一套哲學,以爲只要懂得了一個道理便可以暢通無阻。其實收獲往往只要心理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想要駕馭好生命之舟,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那就是學會放棄。一個拾貝殼的小女孩剛到沙灘便撿了兩手貝殼,媽媽就對女兒說:“先放下手中的,等會你才能拾到更美的貝殼。”小女孩的母親想以此來告訴她:隨著成長的腳步她要舍棄更多,不管她願不願意。

  

  如果只懂得抓住不放,甚至貪得無厭,那麼,面對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那麼多的誘惑如何去抵擋?當一個比你心中更完美的人出現時,當令你更爲癡迷的物品出現時,如果不加考慮地接受,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和難以擺脫的痛苦,甚至毀滅自己。有些人不就是因爲貪得無厭,家裏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最終落得妻離子散、人財兩空嗎?

  

  智者說:“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如果不分清是非,只認爲人就應該永不放棄,那麼,到頭來承擔後果的只能是自己。人類就是因爲一種不願舍棄的心理才導致了生命更沈重的負荷。人總是邊走邊喊:“累啊,累啊!”卻舍不得放下肩頭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的重擔,以爲這樣走到盡頭會是收獲,卻不知中途有人因爲承載不了負荷而被壓倒,再也起不來了。

  

  在印度洋大海嘯中發生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爲了救叁歲的小兒子,一位年輕的媽媽忍痛放棄了五歲的大兒子。若當時不這樣選擇,母子叁人無生還的可能。後來,沒想到奇迹發生了,大兒子竟然也得以生還。在人生的抉擇中很多時候是由不得人的,放棄的藝術是我們的必修課。我以前總是喜歡保留一些廢品舍不得扔掉,到後來才發現那些物品不但一文不值,放在新的物品旁邊還起了腐化作用,使有價值的東西也浪費了。人的情感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爲擁有越多就會越快樂,迫使我們沿著追尋收獲的路走下去。當我們受了很多苦時才發現:我們的無聊和困惑、痛苦和失落、壓抑和無奈,無不和我們太渴望擁有更多相關。因爲不懂放棄或過分地執著,使我們迷失了方向。

  

  人的生命是薄如蟬翼的,有人說過“命若懸絲”,非常脆弱,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的命會撞在哪一條軌道上,爲何不學會放下沈重的十字架呢?在沙漠上馱著金子走不動的旅人爲何不肯卸下金子,輕松尋找維持生命的水源呢?如果爲了金子渴死在沙漠裏,再多的金子又怎能和寶貴的生命比較?所以,放棄何嘗不是一種明智之舉?何嘗不是一種收獲呢?

  

  把握時機,保持清醒的頭腦就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古人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放棄是一種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是顧全大局的果敢和膽識。面對生活,我們是自己唯一的導演,只有學會選擇和懂得放棄才能徹悟人生,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摘自《禅露》2012年第二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