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月刀
◎宋元庚
偃月刀原稱“掩月刀”,最早見于《武經總要前集·器圖》。《武經總要》成書于北宋初期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軍事和兵器大百科全書。書中“刀八色”章節共繪製了當時軍隊中使用的八種刀形,除手刀爲短柄武器外,其余七色均爲長杆刀,包括“掩月刀”。根據圖式,“掩月刀”之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杆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鳳嘴刀”與“掩月刀”形式相仿,當時雖有細分,在後世則基本以“偃月刀”通稱這一類帶背刃的長柄大刀。
作爲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過笨重且製造成本昂貴,在格鬥戰場並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成爲宮殿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膂力的道具。
青龍偃月刀之所以被大衆熟知得益于羅貫中的章回體小說《叁國演義》。在小說中,青龍偃月刀成爲關羽的代表性武器,又名“冷豔鋸”、“關刀”或“關王刀”。但據史料研究,小說和傳說中提到青龍偃月刀,在當時並無此物,真實的青龍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現的兵器。
羅貫中在《叁國演義》中對青龍偃月刀的描繪則是登峰造極,譬如虎牢關“叁英戰呂布”一回,有詩說道:“酣戰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關雲長;青龍寶刀燦霜雪,鹦鹉戰袍飛蛱蝶。”青龍偃月刀與赤兔馬一起成爲關羽的辨識標記。在乘雪破羌兵時,還安排了一段“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铠,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情節是多麼的顯聖,讓關羽的威武形象深入人心。
不僅如此,《叁國演義》圍繞青龍偃月刀還設計了很多精彩的情節,例如:刀挑錦袍、單刀赴會、失刀奪刀等等,青龍偃月刀在小說中的出現爲關羽的形象增色不少。
青龍偃月刀也是迷蹤拳重器械之一,該刀法樸實無華,注重實戰,招招式式非打即防,防中寓攻,防攻並舉。走式行刀式急招險,招威式猛,硬攔猛進,勢不可擋。
青龍偃月刀之練習需有好的身法,刀身合一,方見神韻。其技法主要有:撩、劈、砍、抛、削、抹、剁、挑、斬等。
在佛教中,關羽被稱爲“伽藍菩薩”,“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而佛教的伽藍神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十八伽藍神”。而衆多伽藍神中,則以關公形象爲代表。
摘自《禅露》201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