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四戒具足

  略說四戒具足

  ◎遠塵

  佛所製定的各種戒律,大多收集于律宗典籍之中。還有一些戒條則散見于各種經典之中。在《佛說尼拘陀梵志經》中講述佛說四戒具足的因緣,經中說,尼拘陀梵志與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談論一些世俗戰爭、盜賊、衣食、男女等問題。佛陀到來後,見他們都談論世俗之事,感到他們的言行與修道相違背。爲了讓尼拘陀梵志迷途知返,佛陀向他們講說了四戒具足的爲持戒的標准,讓他們遵照修行,以便得到清淨之果。

  對于四戒具足的論述,經中是這樣說的:“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如汝尼拘陀法中所修行者,我今略說。汝謂能得四戒具足,謂能修行,能得最上增勝。于前修行出離,不減諸欲。尼拘陀,雲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謂不自殺生、不教他殺、不隨喜殺;不自偷盜、不教他盜、不隨喜盜;不自妄語、不教他妄語、不隨喜妄語;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隨喜邪染。汝尼拘陀,以如是等。謂我能得四戒具足。”

  佛陀在四戒具足中,分別全面細致地講述了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染的深刻內涵。

  一、不殺生戒

  在不殺生戒中,佛陀規定不殺生不僅包括不自殺生,也包括不教他人殺生,還包括見人殺生不生起歡喜心。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不殺生,是指我們本人不親手去殺害有情衆生的生命。佛教戒律還把犯殺生戒的條件規定爲叁個:即故意殺生、殺他有情、明知故殺。從這些要件來看,佛教指的殺生是明知是有情衆生,還故意殺害其生命。佛教是慈悲爲懷,嚴禁殺生的。佛教認爲,衆生都在六道之中輪回,曆劫以來,很多有情衆生就相互聯系,相互投生,眼前所接觸的一些衆生有可能是我們前世的六親眷屬。同時,殺害衆生,還會使衆生生起憎恨之心,導致冤冤相報,永無止期。

  佛陀在不殺生戒中,對殺生戒的表現形式進行了解說。佛陀認爲,不殺生不僅包括不自殺生,還包括不教他人殺生。佛陀認爲,教唆別人殺生,與殺生同罪。對于教唆他人殺生的人來說,雖然他沒有親自參與殺生,但由于他的教唆,造成他人殺生的事實。由此可見,教唆殺生者的罪過之大。

  佛陀在製定不殺生戒之時,還將不隨喜殺作爲不殺生的戒條來對待。所謂不隨喜殺生就是見到別人殺生或自殺的行爲和場面,不生歡喜心、不幸災樂禍,更不能懷有殺生的惡念。如果見其他衆生自殺或被他殺,自己生起歡喜之心,就與自己殺生同樣對待。

  佛教認爲,佛教信徒見到他人殺害衆生的生命,不僅不應當生起歡喜之心,而且應當生起無限悲憫之心,並盡自己的能力來救拔衆生逃離被宰殺的命運。

  二、不偷盜戒

  在不偷盜戒中,佛將不偷盜戒分爲:不自盜、不教他盜、不隨喜盜。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不偷盜戒,就是指自己不偷盜別人的財物。不偷盜戒規定,明知是別人的財物,在沒有征得主人同意的情況下,私自據爲己有,就屬于偷盜行爲。不僅外人的物品不能盜取,即便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的東西,在沒有爭得對方同意之時,不管數量多少,都不能隨便拿用,否則,也犯了偷盜戒。

  佛陀將偷盜的方式分爲叁種:一種是用暴力的方式取得他人的財物,即不告訴對方用強力索取之;一種是以隱蔽的方式取得財物,即隱藏在暗地借機盜取;一種是以欺騙的方式騙取財物,即以欺詐、瞞騙、偷竊等不正當的手段取得他人的財物。在現代商貿交易中的缺斤少兩、偷稅漏稅、假冒僞劣等行爲都屬于違犯偷盜戒的行爲。

  佛陀在四戒具足中,認爲不偷盜戒還包括不教他人偷盜。其實,在很多時候,教唆他人犯盜戒,其危害程度要比本人實施偷盜的罪過要大。因爲,本人偷盜自是自己一人,如果教唆他人,就會有很多人因爲受到教唆實施偷盜,其危害範圍會大大增加。因此,佛製教唆他人犯偷盜戒,教唆的人也與之同罪。

  不偷盜戒不僅包括不自偷盜、不教他偷盜,還包括不隨喜偷盜。不隨喜偷盜就是見到他人正在偷盜時,不僅不前去製止,反而生起歡喜之心,有的甚至還對其行爲大加贊賞。見人偷盜生起歡喜心,會助長他人偷盜的行爲和數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的危害。

  叁、不妄語戒

  佛教中的妄語是指見到說沒見到,沒見到說見到,把假的說成真的,把有說成沒有。凡是這類用來欺瞞哄騙別人的語言,都叫做妄語。妄語有很多危害,一個人如果對人說妄語,則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即使你以後再說真話,別人也不會再相信你。而且這樣的人,常常會遭到別人的非議,被人看不起。經典中還說,說妄語的人,身壞命終之後,會墮落地獄之中受到苦報。正因爲妄語有很多危害,佛陀在妄語戒中規定佛弟子首先不能自說妄語。

  佛陀不僅要求佛弟子不自說妄語,還要求弟子不教他人妄語。教唆他人妄語,不僅自己犯了不妄語戒,更有可能將那些本來說話誠實的人都教壞了。那些受教唆的人,不僅在平時生活中對人不講誠信,而且還常常說話華而不實。他們爲達到自己的目的,常會以各種形式的妄語欺騙別人,讓人上當受騙。

  對于遭受妄語欺騙的人來說,他們不僅痛恨說妄語的人,還會更加痛恨那些教唆之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幕後的指使常常會比前臺的跳梁小醜更令人憎惡。

  佛陀還規定佛弟子不隨喜妄語。所謂隨喜妄語,就是看到別人妄語,非但不去加以指責,反而生起歡喜之心。要知道以妄語欺人,不僅會使人遭受財物的損失,還會使人遭到精神的損害。見到他人妄語,我們不應隨喜,而應以善巧的方式糾正其錯誤,把他們改造成誠實守信之人。

  四、不邪染戒

  佛陀在四戒具足中第四戒中規定佛弟子要做到不邪染。不邪染的範圍包括身口意叁業。即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兩舌、惡口、绮語,心不生貪嗔癡。

  佛陀在不邪染戒條中,將不邪染戒條分爲叁個方面: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隨喜邪染。

  佛陀要求佛弟子首先要做到不自邪染。所謂邪染,就是妨礙修行者清淨心的思想和行爲。佛教要求修行者要豎立正信正行,所有與正信正行相違背的,都屬于邪染的內容,都是戒律所禁止的。要做到不邪染,必須要從自己做起,做到心不想邪染之事,口不說邪染之言,意不做邪染之想。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當遇到邪染之事的時候,做到不被邪染之事所轉。當自己有邪染念頭生起、邪染行爲萌芽之時,當時就要讓它消滅。時刻令自己保持一顆清淨心。

  不僅自己不自邪染,佛陀還規定不教他邪染。佛陀認爲,一個人有邪染之心和行爲,其影響的範圍並不大,但是,如果當他教別人染上邪染的思想和行爲,其影響範圍便會大大增加,對他人造成的危害便更爲嚴重。相對于有邪染行爲的人來說,教他邪染的人會罪加一等。這些教他邪染的人,雖然自己沒有去做邪染之事,但卻有邪染之心,又因教唆他人邪染,其邪染罪過無邊。所以,佛陀特別強調不教他邪染戒條的重要。

  雖然你自己沒有邪染之心,也沒有邪染的行爲。如果你見到別人有邪染的行爲,非但自己不去阻止,而且還對邪染行爲心生歡喜,你就犯了邪染戒。因爲,對邪染行爲生起隨喜心的人,已經染上了邪染的思想。對于遇到的邪染行爲,你沒有憎惡之心,相反還會稱贊他們的邪染行爲。其結果會使這些人認爲自己的邪染行爲是正確的,從而會使他們以此爲榮,更爲變本加厲地做邪染之事。隨喜邪染是一種犯戒的行爲,因而佛陀在製戒之時,還特別提出不隨喜邪染的戒條。

  佛陀製定的四戒具足戒條,不僅要求佛教徒自己不做殺、盜、妄語和邪染之行,而且要求不教唆也不隨喜這些行爲。如果能夠做到四戒具足,他不僅能成爲一個戒行清淨的人,而且還會成爲言而有信、品行正直的人。

  摘自《禅露》2010年夏之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