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愚癡的害處(鄒相)

  愚癡的害處

  ◎鄒相

  

   《法華經·譬喻品》曰:“愚癡暗蔽,叁毒之火。”這裏的“叁毒”指的是佛教講的“貪嗔癡”這“叁毒”,愚癡則是“叁毒之火”,可見其危害性不小。《瑜伽師地論》卷八六雲:“癡異名者……亦名愚癡,亦名無明,亦名黑闇。”愚癡就是不明理,愚昧癡迷,固守我執、執迷不悟,顛倒、邪見、惡行,不但影響自己、影響一時,而且影響他人、影響後世。即便是如此害人害己的陋習,大多數人依然沈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淪陷于無盡的苦海之中。

  

   愚癡使人不信因果,橫行無忌。《壽康寶鑒》雲:“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楞嚴經》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刻未到。”愚癡的人不知道因果的厲害,隨便錯因果,甚至不相信因果,因而肆無忌憚,敢于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江洋大盜因一時泯滅良知,打家劫舍,故而身陷囹圄;賣國賊、漢奸因一時不明利害,貪圖名利,故而遺臭萬年,這就是愚癡。《涅木經》講:“業有叁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叁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如果我們都能明白“業有叁報”的意義,就能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

  

   愚癡使人顛倒迷誤,固執己見。人的煩惱是非從口出,當人被好的音聲所轉時,就已顛倒迷誤,好話當成壞話聽,壞話當成好話解。特別是愚癡的人,固執己見,聽不進他人的言語與規勸,動辄惡語相向,把別人的好心當成“驢肝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人:喜歡與人爭執、擡杠,經常弄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不喜歡別人的意見與建議,睚眦必報,我行我素;常常誤解別人的好意,把誇贊他的言語當作損毀他的惡語……這就是愚癡的直接體現。這樣的人,往往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與認可,不能與人交心,很難擁有知己與好友。

  

   《百喻經》記載著“渴見水喻”的故事: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爲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君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衆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那愚癡之人口渴至極,見到滿滿的河水卻不去喝,更以“你喝得完這麼多的水嗎?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爲由,徒增笑柄。這樣的人強詞奪理地堅持著怪僻的見解,且不近情理,聽不得別人的規勸,甯願將正知正見抛于腦後,既可憐,也可笑。

  

   愚癡使人心生癡戀,飽受人生“八苦”之痛。佛教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維摩經》雲:從癡有愛,是我病生。愚癡是造成痛苦的根本與來源。愚癡的人因爲貪戀人世的榮華富貴與功名利祿,勢必對“生、老、病、死、求不得”之苦産生無盡的恐懼,倍受熬煎;因爲過于執著于人間歡愛與情感而不敢正面“愛別離苦”;因爲過于崇信“我執”而遭受“怨憎會苦”;因爲過于維護自己的利益、捍衛自己的臉面而難以逾越“五陰熾盛苦”。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但正常之人完全可以調整心態、放寬心胸,勇敢地接受人生之“八苦”,而愚癡的人則很難越過這條鴻溝,只能沈陷在這苦海之中。

  

   愚癡使人情感起伏波動頻繁,難以理解無常的道理。《百喻經》“伎兒作樂喻”中記載:一位富翁在聽完伎兒的樂曲後,非常高興,但卻並不接受伎兒向他提出索要一頭牛的條件。富翁說:“你若是能夠照今天的曲目繼續演奏下去,晝夜不停,時滿一年,我就把牛送給你。”在伎兒演奏到第叁天時,富翁再也受不了,只得乖乖給人家一頭牛。剛開始的時候,富翁被美妙的樂曲所吸引,但最後卻忍受不了那些樂曲。這就是無常之故。“無常敗滅,不得久住,如彼空樂。”世間一切事物均不能久住,都處于生滅變異之中。愚癡之人就如同那富翁,難以接受無常的變故,情緒容易波動。像我們身邊有很多人,自己或家裏出了一些問題,就痛徹心扉、寢食難安,看到別人升遷或加薪就妒忌不已,等等。這就是愚癡的表現,愚癡讓人難以固守一份本真,難以保持一顆平常心,難以擁有一份平和自如的心態。

  

   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愚癡的人常常會因自己的愚癡而生無限的嗔心,一旦嗔心生起,則很容易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無論是平面媒體、電視媒體還是網絡媒體上,經常會報道一些殺人犯的心路曆程,他們往往是激憤殺人或是過失殺人,很多並不是窮凶極惡之徒,卻幹出犯罪的勾當,大多是因爲愚癡的緣故。因爲別人的一句話而惱怒不已,因爲別人的一點錯誤而大發雷霆,這豈不是愚癡的行爲呢?“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狂任他狂,明月照大江”,切莫讓他人的不當言行成爲你愚癡的理由。

  

   既然愚癡有如此多的壞處,我們應當如何克服它呢?學佛是最明智的選擇之一。學佛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明辨是非、了生脫死,可以透徹人生、超然物外、寵辱不驚、得大自在,也就不會爲愚癡所遮蔽。當然,我們也可通過與人交流、學習科學知識、參加實踐活動等方式來克服愚癡的弊病。《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若我們能保持一顆平常心,自在清淨地活在當下,也就不會爲愚癡所擾了。

  摘自《禅露》2010年秋之卷

✿ 继续阅读 ▪ 手心朝上(組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