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元是妙觀察智菩提妙淨明體。前五識之見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淨明體。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淨。寂而常照。故明。又既是菩提妙淨明體。亦即涅槃元清淨體。妙故即是性淨涅槃。淨故即是方便淨涅槃。明故即是圓淨涅槃也。
辰二、引例釋成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爲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此中文亦叁段。初以文殊爲例。二此見妙明下。以法合釋。叁如第二月下。更舉喻釋成也。初文可知。次文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者。亦如文殊實無是非二相也。蓋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圓成實性。妄爲色空之相分及聞見之見分耳。叁即舉喻釋雲。如捏目妄見二月。豈可謂一是一非乎。但了月體本真。則是非戲論自永息矣。
卯二、示迷悟得失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爲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繇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謂若不達依他無性。觀見是見觀塵是塵。饒他種種發明。總名妄想。決定不能超出是非兩關。此言迷之失也。繇此見與見緣即是真精妙覺明性。故達之者。即能令汝超出于有所指無所指之兩疑。此言悟之得也。故知妙理無二。所爭只迷悟之間耳。可不以開圓解爲急務乎。
癸八、約外道世谛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叁。初對外道簡自然。二對世谛簡因緣。叁結顯自性。
子初、中二。初疑請。二開示。醜、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此中文亦叁節。初一節。是疑濫同外計。世尊亦曾下。爲第二節。是疑違昔契經。與彼自然下。爲第叁節。正請開示真義也。須知佛之所說。深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妙理。與彼外道何啻天淵。外道冥谛神我。已被藏教破無不盡。何容以此而濫圓宗。但末世談圓。有言無旨。實去外道邪計不遠。亦須略示差別源流。蓋佛言淨圓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者。即是真如不變之性。舉全體而隨緣。如舉真月之全體。妄成兩月。而兩月之外。更無真月可得也。外道所計冥谛神我能生萬物。則冥谛神我爲能生。萬物爲所生。能生是常。所生無常。一不同也。又佛言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者。即是真如隨緣之相。仍全體而不變。如指二月之全體。總是真月。而真月之外。更無兩月別體也。外道所計。萬物各有體相。而並推冥谛神我以爲生因。則子不似父。因果皆非。二不同也。況佛言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則彼都無非色非空境界。及昭昭靈靈境界。亦是自心一種相分。彼方昧之以爲冥谛。以爲神我。不達惟心。尤爲大不同也。有此叁種不同。所以大小乘經。鹹說因緣深義以摧破之。今阿難強欲引同。其深知末世之流弊者乎。
醜二、開示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爲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見爲複以明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塞爲自。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爲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此正重明不變之見性。舉全體而隨緣。別無自體可得也。即明暗塞空。求見性之自體。了不可得。離明暗塞空。別求一見性之自體。又安可得哉。若外道所計冥谛。則以空暗而爲自體。所計神我。則以空明而爲自體。不倫甚矣。
子二、對世谛簡因緣二。初轉計。二破斥。醜、今初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雲何合因緣性。
⊙既非自然。必屬因緣。此通途情計之所不免。故今還擬是因緣教。但既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得與因緣之義相合耶。
醜二、破斥
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複次阿難。此見又複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塵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此正重明舉體隨緣之見性。仍自舉體不變。非藉明暗塞空爲因緣也。因者。親因。緣者。助緣。只是親疏之別耳。
子叁、結顯自性二。初正示離過真體。二結責滯著名相。醜、今初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此中非因非緣亦非自然二句。是雙遮雙破。非不自然一句。例應先有非不因緣一句。是雙照雙立。無非不非無是非是二句。乃是遮照同時。破立非別。離一切相句。牒上諸句。一總遮破情執。即一切法句。蹑上情執既破。當下照立法體也。此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二語。貫通一切圓融道理。罄無不盡。請更拈之。頭手動搖開合。見無動搖舒卷。離一切相也。非風旛動。仁者心動。即一切法也。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離一切相也。身後舍生趣生。即一切法也。空體無方。離一切相也。在方器中非無方空。即一切法也。指皆是物無是見者。離一切相也。微細發明無非見者。即一切法也。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離一切相也。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一切法也。及至下文非和合生。離一切相也。非不和合。即一切法也。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離一切相也。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即一切法也。清淨本然。離一切相也。循業發現。即一切法也。如來藏本妙圓心十界俱非。離一切相也。如來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即。即一切法也。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離一切相也。是即非即。即一切法也。以要言之。離一切相。即所謂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即一切法。即所謂終日不變終日隨緣。此是第五番徹底顯性之文。
醜二、結責滯著名相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妙性不可思議。言思路絕。唯直下觀心。庶幾有相應分。若欲措心思之。言說議之。不啻撮摩虛空矣。
癸九、約二妄合明顯見性非見叁。初引昔致疑。二對理征破。叁正示見性。子、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嘗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
⊙見性具四種緣者。謂眼識現行。須藉十緣方起。略但言四。此約虛妄見性。非今所明之真性也。妄見藉緣。自無實性。所以無我我所。不同外道邪妄因緣。若知無性之義。則知諸法本空。循業發現。若知循業發現。則知本如來藏。此因緣深義。所以遍爲通別圓教作根本也。而阿難執文昧旨。尚未達于因緣即空。又安能知即假中耶。四緣含十緣者。空緣明緣。含于境緣。心之一字。具含六緣。謂作意緣。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開導依也。眼即根緣。若以常途四緣收此十緣者。種子爲親因緣。自相分境爲所緣緣。開導依爲等無間緣。余七並本質境。皆爲增上緣也。
子二、對理征破二。初直明昔說隨情。二正顯見性非緣。醜、今初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依于世谛。名隨情說。依第一義。名隨智說。雙顯二谛。名隨情智說。今明向日所說。是以世谛破邪計耳。非謂第一義中。實有因緣也。
醜二、正顯見性非緣。
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矣。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因明有見者。虛妄眼識遍計執情也。明暗俱見者。識精見分依他起性也。見分如第二月。自與月影不同。
子叁、正示見性二。初直示真性。二騰疑細釋。醜、今初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既爲辨相分之非見分。因更點示見分之非自證也。明暗塞空等。總是相分。見聞覺知等。總是見分。于一自證體上。妄起見相二分。離卻自證本體。何處更有二分。而此二分。終非自證本體。如于一月。妄見二月。離卻月體。何處更有二月。而此二月。終非一月真體。故曰汝複應知。見性起于見分之時。見性非是見分。當知見性。猶離見分之妄。見分所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喻如真月起于二月之時。真月非是二月。當知真月。猶離二月之妄。二月所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又取下文喻意貼之。眼眚之時。眼非是眚。眼猶離眚。眚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也。蓋見精帶妄。已非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況此真見性耶。此真見性。即名清淨實相。以其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