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元是妙观察智菩提妙净明体。前五识之见相二分。元是成所作智菩提妙净明体。寂照不二。故妙。照而常寂。故净。寂而常照。故明。又既是菩提妙净明体。亦即涅槃元清净体。妙故即是性净涅槃。净故即是方便净涅槃。明故即是圆净涅槃也。
辰二、引例释成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此中文亦三段。初以文殊为例。二此见妙明下。以法合释。三如第二月下。更举喻释成也。初文可知。次文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者。亦如文殊实无是非二相也。盖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圆成实性。妄为色空之相分及闻见之见分耳。三即举喻释云。如捏目妄见二月。岂可谓一是一非乎。但了月体本真。则是非戏论自永息矣。
卯二、示迷悟得失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繇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谓若不达依他无性。观见是见观尘是尘。饶他种种发明。总名妄想。决定不能超出是非两关。此言迷之失也。繇此见与见缘即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达之者。即能令汝超出于有所指无所指之两疑。此言悟之得也。故知妙理无二。所争只迷悟之间耳。可不以开圆解为急务乎。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三。初对外道简自然。二对世谛简因缘。三结显自性。
子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丑、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此中文亦三节。初一节。是疑滥同外计。世尊亦曾下。为第二节。是疑违昔契经。与彼自然下。为第三节。正请开示真义也。须知佛之所说。深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妙理。与彼外道何啻天渊。外道冥谛神我。已被藏教破无不尽。何容以此而滥圆宗。但末世谈圆。有言无旨。实去外道邪计不远。亦须略示差别源流。盖佛言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者。即是真如不变之性。举全体而随缘。如举真月之全体。妄成两月。而两月之外。更无真月可得也。外道所计冥谛神我能生万物。则冥谛神我为能生。万物为所生。能生是常。所生无常。一不同也。又佛言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者。即是真如随缘之相。仍全体而不变。如指二月之全体。总是真月。而真月之外。更无两月别体也。外道所计。万物各有体相。而并推冥谛神我以为生因。则子不似父。因果皆非。二不同也。况佛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则彼都无非色非空境界。及昭昭灵灵境界。亦是自心一种相分。彼方昧之以为冥谛。以为神我。不达惟心。尤为大不同也。有此三种不同。所以大小乘经。咸说因缘深义以摧破之。今阿难强欲引同。其深知末世之流弊者乎。
丑二、开示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此正重明不变之见性。举全体而随缘。别无自体可得也。即明暗塞空。求见性之自体。了不可得。离明暗塞空。别求一见性之自体。又安可得哉。若外道所计冥谛。则以空暗而为自体。所计神我。则以空明而为自体。不伦甚矣。
子二、对世谛简因缘二。初转计。二破斥。丑、今初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既非自然。必属因缘。此通途情计之所不免。故今还拟是因缘教。但既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得与因缘之义相合耶。
丑二、破斥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尘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此正重明举体随缘之见性。仍自举体不变。非藉明暗塞空为因缘也。因者。亲因。缘者。助缘。只是亲疏之别耳。
子三、结显自性二。初正示离过真体。二结责滞著名相。丑、今初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此中非因非缘亦非自然二句。是双遮双破。非不自然一句。例应先有非不因缘一句。是双照双立。无非不非无是非是二句。乃是遮照同时。破立非别。离一切相句。牒上诸句。一总遮破情执。即一切法句。蹑上情执既破。当下照立法体也。此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二语。贯通一切圆融道理。罄无不尽。请更拈之。头手动摇开合。见无动摇舒卷。离一切相也。非风旛动。仁者心动。即一切法也。彼不变者元无生灭。离一切相也。身后舍生趣生。即一切法也。空体无方。离一切相也。在方器中非无方空。即一切法也。指皆是物无是见者。离一切相也。微细发明无非见者。即一切法也。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离一切相也。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一切法也。及至下文非和合生。离一切相也。非不和合。即一切法也。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离一切相也。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即一切法也。清净本然。离一切相也。循业发现。即一切法也。如来藏本妙圆心十界俱非。离一切相也。如来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即。即一切法也。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离一切相也。是即非即。即一切法也。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即所谓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即一切法。即所谓终日不变终日随缘。此是第五番彻底显性之文。
丑二、结责滞著名相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妙性不可思议。言思路绝。唯直下观心。庶几有相应分。若欲措心思之。言说议之。不啻撮摩虚空矣。
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三。初引昔致疑。二对理征破。三正示见性。子、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尝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见性具四种缘者。谓眼识现行。须藉十缘方起。略但言四。此约虚妄见性。非今所明之真性也。妄见藉缘。自无实性。所以无我我所。不同外道邪妄因缘。若知无性之义。则知诸法本空。循业发现。若知循业发现。则知本如来藏。此因缘深义。所以遍为通别圆教作根本也。而阿难执文昧旨。尚未达于因缘即空。又安能知即假中耶。四缘含十缘者。空缘明缘。含于境缘。心之一字。具含六缘。谓作意缘。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开导依也。眼即根缘。若以常途四缘收此十缘者。种子为亲因缘。自相分境为所缘缘。开导依为等无间缘。余七并本质境。皆为增上缘也。
子二、对理征破二。初直明昔说随情。二正显见性非缘。丑、今初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依于世谛。名随情说。依第一义。名随智说。双显二谛。名随情智说。今明向日所说。是以世谛破邪计耳。非谓第一义中。实有因缘也。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矣。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因明有见者。虚妄眼识遍计执情也。明暗俱见者。识精见分依他起性也。见分如第二月。自与月影不同。
子三、正示见性二。初直示真性。二腾疑细释。丑、今初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既为辨相分之非见分。因更点示见分之非自证也。明暗塞空等。总是相分。见闻觉知等。总是见分。于一自证体上。妄起见相二分。离却自证本体。何处更有二分。而此二分。终非自证本体。如于一月。妄见二月。离却月体。何处更有二月。而此二月。终非一月真体。故曰汝复应知。见性起于见分之时。见性非是见分。当知见性。犹离见分之妄。见分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喻如真月起于二月之时。真月非是二月。当知真月。犹离二月之妄。二月所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又取下文喻意贴之。眼眚之时。眼非是眚。眼犹离眚。眚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也。盖见精带妄。已非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况此真见性耶。此真见性。即名清净实相。以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