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觀
湯自平
當一個人走過了一段生活曆程,尤其是在思想成熟之後,他(她)會對自己的人生經曆發出感慨。曹操《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詩句,發出了“生命短促,苦多樂少”的慨歎。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麥琪的禮物》中還這樣寫道:“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絕大部分。”抽噎即是有聲的哭泣。這句話,更是揭示了人生的痛苦現實。我是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人,回首自己的生活道路,我可以用我曾經給我朋友的一封信中的那段話來概括:“人生的道路,有時是在走,有時則是在爬,有時甚至是在滾。”其實,更多的是爬和滾。人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除老、死兩苦還未嘗外,其余的我都親嘗,並且“老苦”也離我不遠了。面對人生的痛苦,不少脆弱者精神崩潰、失常,甚至輕生。生活中的苦痛,也曾使我有過整天煩悶、食欲不振、失眠,甚至厭惡人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到底在哪裏?我有時對天發出長歎。也正是因爲我體會到了人世間的痛苦現實,我才會受到佛陀的接引,使我在1995年8月加入了佛門叁寶弟子的行列。
人生爲何有如此多的苦惱,我通過學佛找到了答案。原來我們所遭受的一切痛苦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因爲我們心中的“貪、嗔、癡”叁毒,通過身、口、意造出種種惡業,再依業受報。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意念、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無不是在造業。由于無明(唯物地說就是無知),造下惡業還爲自己開脫,甚至振振有詞。諸如工作上貪圖名利,還講自己該得;處理人際關系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甚至“以一還十”,還說這是應該。殊不知這些都是惡業,並且是未來的苦因。當隨業受報時,又不願意承當惡果,所以有的人終日煩悶,甚至還有的生出輕生的念頭。既然知道人的煩惱是自己的業力所致,人生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我們不應怨天尤人。不管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有多大的挫折,我都會面對現實,敢于承擔一切後果。
學佛,不僅使我正視人生,而且使我珍惜人生。佛經雲:“人生難得”,我明白了“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塵。”在六道中,人道雖次于天道、修羅道,但卻遠遠優于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我不僅有幸來到人世,而且有緣聞到佛法,我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人生的追求——在于學佛修行,解脫自己。那種一味地只認爲人生苦,而對人生采取消極的態度,是一種墮落的表現,如此下去,在生死苦海中將永無出頭之日。人類最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還在他的孩提時代,看見動物間的互相吞食,就體會到了衆生的苦難。待他成年之後,看見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便感悟到了人生是痛苦的。當他明白這一切之後,不但沒有消沈,而是發誓要爲苦難的衆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五載參訪、六年苦行,留下了“雀巢築頂、蘆茅穿膝”的動人曆史故事。通過十一年的艱苦修煉,最後在雪山睹明星悟道,獲大解脫。他成佛以後,在十方世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教導世人朝著這條解脫之道——依教修行。佛祖釋迦牟尼的人生態度和慈悲濟世的精神,永遠是世人的楷模。我們作爲釋迦弟子,“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是自己的責任,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荷擔如來的家業,爲普度衆生無有疲憊。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這也是能使自己獲得解脫的唯一之路。
是佛法,使我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佛法,使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飲水思源,我已在佛祖像前莊嚴發誓:生生世世作人,護持佛法,以報佛恩,和衆生一道,共渡苦海,同登彼岸。
摘自《正法眼》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