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專修與雜修(龔覺人)

  略談專修與雜修

  龔覺人

  佛法圓融無礙。判斷一位行者是專修還是雜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經或多部經作爲尺度的。因爲一部與多部是數量的概念,而專與雜是質量的概念。研讀經典多少要根據各人的具體條件以及文化的深淺、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論。有的人看書讀經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開卷展閱即能了然通達,有的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有的人一讀再讀,還是不甚解義。你主張少而精,可以專念一部經;你主張廣學多聞,可以念多部經。但無論念一部經也好,念多部經也好,必須專心持誦,了悟佛法解得經義,又能依法修行,才能稱爲專修。反之,即使專念一部也不能算是專修。

  中國佛教宗派雖多,但法法平等,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無殊。佛門子弟不應該贊歎某一門而輕視其它法門。如果認爲只修一門是專修,兼修其它法門是雜修,這是偏見。行者如能徹悟禅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者,可謂禅淨雙修。以此類推,淨密合修,禅密合修均可根據各人的條件而自由選修之。

  佛法平等,應該沒有上下之分。且看《六祖壇經》“執緣品第七”中一段經文: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叁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爲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六祖解釋得非常清楚,佛法並沒有四乘之分,上下之別。但人心卻自有各等的差別,能在耳聞目睹下轉誦經典的不過是小乘人,了悟佛法解得經義的但不去實踐的是中乘人,既悟法解義又能依法修行的是大乘人。萬法全然通達,並且具足完備,一切有爲法、無爲法都不染,而修到無修,證到無證的是最上乘人。乘是運載而行的意思,貴在實行,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我認爲這段經文判斷一位行者是否專修,是很好的解答。

  佛教經論浩繁,漢譯叁藏有6241卷,還有中國學者宗師的撰述收藏在內有1000多卷。此外還有續藏數千卷。人生百年,從生下來就開始研讀,要弄懂他,讀到老死也讀不完的,所謂精通經律論者只能是其中主要部分。曆代祖師大德高僧、諸大善知識深入經藏,至誠感通,可以觸類旁通,抓住主要部分就可以弄通全面。吾輩鈍根則不能解也。

  法師講經說法是把佛在經中所講的道理向廣大信衆明明白白、原原本本地講說清楚。如來真實義應該只有一個。但我們看到的或聽到的有些說法,並不一致。這也不奇怪,講經說法者有時發揮起來、擴展開來,往往談古道今、天南地北。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不能離開佛法的根本思想。佛法原理萬古常新,不受時空的限製。絕對的標准是不變的,但相對的標准可以應機說法,以適應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各時代的需要。在中國必須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佛在世時,他知道後世的修行者契入佛法可能遇到困難。所以說出四依法。其中之一是依法不依人,佛經是法,講經是人。依法就對,依人有時可能有偏差。因此,我們要用智慧去辨別正誤,是符合如來真實義的就依,反之可以不依,以上淺陋之見,以期抛磚引玉。

  摘自《臺州佛教》1999年第6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