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廟教育的內容(宋立道)

  寺廟教育的內容 

  宋立道 

  中國佛教曆久不衰,不斷煥發生機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有著悠久而能夠契理契機的寺廟教育傳統。作爲一個2000年中間逐步形成的教育體系,它有豐富的教育理念,有靈活的教育方法,有從佛祖以來就始終貫徹實行的“隨緣說法,應機施教”的教育路線。佛教入華,除了少數外來僧人在創宗初始階段強調避世修行,絕大多數時期和總的傾向一直是同社會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中國佛教所以高僧輩出,龍象疊現,能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就在于諸大宗師其實身在山林,而“心懷魏阙”,從來沒有中斷與帝王重臣的往來關系。近代以來中國佛教所以能夠擺脫明清以來的衰相,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能夠抓住契機,密切關注城市生活的社會精英。金陵刻經處,支那內學院的佛教複興運動只能以城市社會生活的現代發展作爲基礎。傳統宗教正是吸取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養分,服務于現代社會的人群,才有了新的依托,獲得新的生命。現代佛教教育已經借鑒和吸收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文化養分。例如,近代基督教會傳教士在中國沿海興辦的現代教育體系的經驗與教訓,都直接或間接地刺激和鼓勵了佛教界的有識之士,若楊仁山、歐陽競無、太虛法師等。今天臺灣的佛教教育大師星雲長老,除長期艱苦創辦佛教事業的個人經驗總結,也從他多方考察現代歐美的宗教教育事業並善于學習總結而得益。

  傳統佛教寺廟教育的重點與優勢都是對僧伽成員的道德熏陶與文化培養,源于西方的現代教育,其優長之處在于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方式,以及受教育者的規模性培養。只要中國佛教始終保持對人格與僧格養成的重視,將傳統的師徒授受的教育方式結合于課堂教學,既不廢傳統,又接納現代,有擇別地采取現代教育的理念模式、內容方法;在全球化的現代背景下將傳統融合于現代,保持佛教根本宗旨精神,利用現代社會與現代教育的方便,就能推陳出新,培養出德才兼備且適應現代社會政治與文化的僧才。這方面,我們從今天的韓國、日本的寺廟教育經驗中,從臺灣的諸多佛教叢林的成功經驗裏可得到啓發與助力。

  現代教育的目的之一在培養和提高整個社會的人文素質。中國佛教教育本來具有衆多資源,傳統佛教教育當中,重視的主要是出世之學—除經律論講習研究,重點仍然放在修持禅定的實踐方面。現代佛教寺廟已不是自成體系的山林佛教,而是同社會生活尤其同城邑居民有著密切的關系。都市佛教不過是很有代表性的表現形態而已。現代社會的人文資源一定要同浸潤著悠久中國文化傳統的宗教資源結合起來。佛教的宗教精神應該是現代中華文化的骨幹和精髓,現代文化的品位只有放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提高品位。中國佛教的發展必須置身于中華民族文化複興進程當中,才有可能性與合理性。同時,中國的佛教教育不能置身于現代世界的文化潮流之外,不能不酌情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甚至人類普遍接受的價值觀。這就對我們的佛教教育發展提出了深層次的挑戰。傳統的佛教精髓要走出去,要讓世界知道她欣賞她;與此同時,要引進來—也就是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文化價值觀。這就形成了中國佛教與世界其他文化其他宗教的相互交流。交流必須借助一定的渠道與工具。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傳統的佛教寺廟中通常不存在語言教學這樣的課程內容。但它是今天的佛教教育決不可以省略的。當代中國佛教寺廟不可能離得開外語人才。中華佛教文化若要走向世界,向世界傳播中國和平崛起的信息,傳播中國佛教的優秀文化成果離不開直接的語言交流和間接的文字交流。中國佛教已經注意到了寺廟教育中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就我們知道的上海玉佛寺近年來就—直在致力于對學僧的外語培訓。他們同上海各家大學合作辦學,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迅速提高寺廟僧人的語言能力,提高弘傳佛法,傳播文化的效率。這些都是佛教寺廟教育同世界潮流相接,同現代化相適應的例證。

  摘自《洛陽佛教》2011年第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