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因:如來藏(卡塔仁波切)

  成佛之因:如來藏

  堪布卡塔仁波切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也有能成佛的本性的話,就會認爲自己和佛是完全不相同的,于是你根本不會想到要開悟成佛這件事,但是如果你能了解一切衆生都和佛一樣,具有佛性的話,你就會知道,只要經由努力的修行,人人都能成佛,衆生並非永遠是衆生。

  佛性是什麼呢?讓我們用花的種子來作比喻:若你將一顆花種埋在土裏,並給它澆水、施肥,漸漸地它就能長成一朵花,由于種子本身品種的特性,所以長成花後自然有著它的色澤和芳香,這都不需要另外附加進來。同樣的道理,佛之所以成爲佛,是由于佛性的種子而來,這顆種子我們也都有,唯一不同的是,佛的種子已經成長開花了,我們的卻還沒。

  有些人可能會有一種想法,認爲以前的衆生功德比較大,它們的佛性比較強;而現在末法時期,衆生福薄,故我們的佛性也比較鈍弱了。事實上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佛性都不會增減。在《佛密續論》裏曾提到:“將純金埋在地底下,縱使經過千百年的時間,純金也不會變質。同樣的,即使身處黑暗的末法時代,佛性仍是一樣不變的。”

  有哪些徵兆能顯示一切衆生皆具佛性呢?

  一、心能察覺各種外象,但是心的本身並沒有什麼顔色或形狀,這即是心的空性。

  二、無論多巨大或多微小,每一個衆生,對于自己的親人子女或眷屬都有慈悲心,就算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衆生,他也仍有很細微的慈愛心來愛他的親人,這即是佛性的表現。

  叁、無論多麼無明、愚癡,每一個衆生都會保護自己,設法使自己免于饑渴、恐懼等逆境,這亦是智慧的細微表現。

  你也許會問:“既然每一個衆生都有佛性,那爲什麼開悟成佛的那麼少呢?”

  這是因爲雖然每一個衆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這個事實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沒有實際地精進修持,光知道也沒有用,而且衆生都有極爲強烈的我執,雖然“我”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爲無明幻惑,衆生都誤以爲“我是真的”,因此産生了相對分別的念頭(如自他、好壞……),于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

  而雖然衆生也或多或少能發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總是更爲強大,所以這慈悲心常常被各種的五毒煩惱所遮蓋。有時衆生也具有一些聰明才智,但卻常只知道利用這聰明來爲自己謀利,甚至陷害別人,這也導致衆生無法認清自有的如來藏。

  如來藏是空性、慈悲和智慧的本質,你不可能同時發慈愛心又發嗔恨心,發悲憫心又發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時具智慧又具無明,同時觀空又觀有。

  在經典裏提到一切衆生即是佛,那爲什麼我們現在不是佛呢?這就是因爲我們的心仍受著刹那間生生滅滅的妄想念頭所蒙蔽,像烏雲將太陽遮蔽一樣,種種的妄念、業障蒙蔽了自心本性。

  要證悟佛性,並不需要從別處或別人身上才能得到這種覺悟,也不是要去創造出來一個什麼新的事物,只要能將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頭去除,就能證悟佛性。

  而爲什麼有些人能迅速開悟成佛,但有些人卻得經過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覺悟呢?這種差異是因爲衆生種性不同的關系。衆生可以根據無明煩惱的程度不同,而分爲五種種性:

  第一種是“斷滅種性”。斷滅種性的衆生缺乏開悟成佛的善緣和機會,當然他們也具有佛性,但距離開悟十分遙遠,所以他們幾乎是斷滅的。

  第二種是“不定種性”。不定種性的衆生業障淺,可塑性高,就像一塊白布一樣,可以染成各種顔色,因爲不定種性的業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師的影響,而成爲和上師一樣的種性。

  第叁種是“聲聞種性”。聲聞種性的衆生具有開悟解脫的願力,但因爲他們的心量不大,故他們修行爲自利,不爲衆生。

  第四種是“緣覺種性”。緣覺種性的衆生和聲聞種性很像,他們都缺乏大願要救度一切衆生,然而緣覺種性的智慧極高,他們不需要善知識的指導,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惡業,如何修行。此外,他們喜歡獨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類的地方,而且由于他們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們不會想去尋求善知識的教導。

  第五種是“大乘種性”。大乘種性的衆生心中自然的便充滿了慈悲和智慧,他們無法坐視衆生受苦受難,故他們有救度衆生的心願。

  無著大師曾指出斷滅種性衆生有五個特點:一、就算輪回再苦,他們也不感到難過或沮喪。二、就算他們知道諸佛菩薩的功德成就和殊勝特質,也不會生起信心,反而還會批評。叁、即使他們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也不願去幫助別人。四、無論做了什麼壞事,他們不會感到羞恥、慚愧。五、而就算他們看到衆生受苦,也不會生起悲憫之心。斷滅種性的衆生一生都在造作惡業,傷害別人,並且樂此不疲,他們甚至還鼓勵別人去造惡業、作壞事,故他們距離開悟成佛十分遙遠。

  不定種性的特質,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緣覺乘人作爲上師的話,他便成爲緣覺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種性的上師,即成爲大乘種性,他們是不定的,因其業障極淺,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種種性的人。但不定種性並不是善變的,他們並不是今天遇上聲聞乘的上師,就成爲聲聞弟子,而明天遇上緣覺乘的人,就成爲緣覺弟子,後天又遇到大乘人,又變成大乘弟子。不定種性的不定是指他們在起初不確定屬于那一種性,然而只要他們跟隨某種性的上師善知識,便會十分堅定地奉行其教法,成爲該種性弟子。

  聲聞種性的衆生有叁個特質:一、他們了解輪回的痛苦是極爲可怕、難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們急于解脫輪回。二、由于急著解脫輪回,因此他們十分精進。叁、他們非常畏懼輪回之苦,也非常執著涅槃之樂,所以他們並未想到要救度一切衆生,無法將涅槃之樂分享給其他衆生。

  緣覺種性有六個特質,除了聲聞種性的叁個特質以外,再加上:一、他們具有極高的智慧:譬如說他們到墓場觀死屍,當他們看到這些腐爛的屍體、骨頭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慧,思考爲何有死?死是從生而來,而生是由業力因果而來,再進一步他們思考爲什麼會有這業力因果,于是他們了解到這是由于無明幻惑而來,無明衆生迷惑造業,于是受生,因此他們發覺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業因,而這些都是緣覺行者靠自己的智慧所體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識的教導。二、即使他們有上師,也是秘密師承,不願和別人分享。叁、因爲他們具有大智慧,所以傲慢心很重。這些是緣覺種性的特點。

  和一切凡夫比起來,聲聞和緣覺是相當高超的,但若和菩薩比起來,他們就顯得平凡了,聲聞和緣覺之所以不如菩薩,是因爲修行道的不同,聲聞緣覺只求自利,故在開悟之後,不能廣行利生事業,他們會進入禅定一段很長久的時間,在此定境中,他們不起妄念,亦無痛苦,就像睡著了一樣。然而經過一段很長久的時間之後,他們從定中覺起,明了了這並不是究竟覺悟,于是發起無上菩提心,開始廣行菩薩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