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如來藏”思想與婆羅門教的“我”的觀念(姚衛群)

  佛教的“如來藏”思想與婆羅門教的“我”的觀念

  姚衛群

  [摘要]佛教和婆羅門教是印度曆史上的兩大主要宗教。而“如來藏”觀念和“我”的觀念則分別在兩教的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兩個觀念有某些共同之處,但它們的差別點更爲突出。考察二者的主要含義,分析其同異,對于認識印度宗教哲學的基本內容,明了東方文化的理論特點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印度佛教;婆羅門教;如來藏;“我”

  中圖分類號: B944. 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4—3926 (2007) 08—0044—06

  作者簡介:姚衛群(1954 -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與道教教研室主任。北京100871

  “如來藏”思想在佛教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的佛教研究中極爲引人矚目。這一思想與婆羅門教中的“我”的觀念有不少相關涉之處。學界對這二者常常聯系起來分析,提出種種見解。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筆者亦想就此進行考察,對二者之間的異同或關聯提一些看法。

  一、佛教中“如來藏”的主要含義

  “如來藏”一詞的原文是“tathqgatagarbha”。這一詞由“tathqgata”(如來)和“garbha”(胎)兩詞複合而成,字面意思是“如來之胎”,其基本含義爲“蘊含的如來之基礎或本性”。但後來對此又有多種解釋,發展出一些新的或更具體的含義。

  “如來藏”一詞在佛教許多文獻中都有提及。但關于它的說法在不同佛典中是有差別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以下根據一些重要佛典中的論述,歸納出這一概念在佛教中的主要含義。在佛教經典中較早提到“如來藏”一詞的是《增一阿含經》。該經卷第一中說:“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爲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 1 ]這裏說的“如來藏”主要是指如來所說的一切佛教經藏,與後來一般佛典中講的如來藏的含義不同。

  《如來藏經》是現存最早專門講述佛教如來藏思想的佛教經典。漢譯本現存東晉佛陀跋陀羅譯的《大方等如來藏經》和唐代不空譯的《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方等如來藏經》中說:“如佛所化無

  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譬如天眼之人,觀未敷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佛見衆生如來藏已, 欲令開敷爲說經法, 除滅煩惱, 顯現佛性。”[ 2 ] ( P. 457)此經所要強調的是,一切衆生雖處在輪回狀態中,但卻又都有如來藏。這如來藏本身是常住的,沒有染汙的。這就如同萎花中的佛一樣,除去萎花,即能見佛或顯示出佛性。該經中的這類比喻一共有9個。在後面又作了其余8個比喻,認爲如來藏在衆生之中,就如同岩樹中的蜂蜜、皮殼中的粳糧、不淨處的真金、貧家的珍寶、庵羅果中的果種、弊穢物中的金像、貧賤女所懷的貴子、鑄模中的金像一樣,自身是珍貴的。用這些比喻來說明如來藏自性清淨。此經中說的如來藏,實際就是指處于輪回煩惱中的衆生之佛性。

  《不增不減經》也是如來藏系列大乘經中的重要佛典。該經中說:“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2 ] ( P. 467)這就把佛教中常常提到的

  衆生界、法身等概念與如來藏概念緊密聯系起來,將如來藏概念視爲佛教中的甚深義或第一義谛。該經中還具體講述了法身與衆生、菩薩、如來的關系:“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于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願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名爲如來應正遍知。”[ 2 ] ( P. 467) 這樣,衆生、菩薩、如來也就通過法身聯系在了一起。法身既然是如來藏,那麼如來藏自然成爲它們共同的基礎或與它們都相通的東西。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論述如來藏思想較爲典型的是《勝鬘經》。該經(求那跋陀羅本)中說:“生死者, 依如來藏。有如來藏故說生死,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者,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滅,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3 ] ( P. 222)該經中還說:“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有二種如來藏空智。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3 ] ( P. 221)

  按照《勝鬘經》的這些說法,如來藏畢竟是“空智”,它離一切煩惱,離有爲相,即它在本質上不是事物,而是不可思議的佛法。佛法是佛教的真理(或真如) ,這真理可解釋事物,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基于這種真理,但又不能說這種真理就是事物的本體或主體。或者說,事物要依如來藏這空智來理解,人生的現象也要依這空智來解釋,但又不能把作爲空智的如來藏理解爲本體或主體。《勝鬘經》中還特別強調如來藏是自性清淨的。該經說:“如來藏者,非我,非衆生,非命,非人。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 3 ] ( P. 222)從《勝鬘經》中的這類論述來看,如來藏的主要含義,或指衆生成佛的可能性(自性清淨心) ,或指佛法的根本,或指事物及衆生生死的依持者等。但總的來說,這些含義實際上都可以歸結爲不可思議的佛法。

  《楞伽經》是《勝鬘經》之後出現的論及如來藏思想的重要大乘經。該經也明確認爲衆生身中有如來藏,認爲如來藏雖爲貪欲恚癡及不實妄想塵勞所染汙,但卻是自性清淨的。《楞伽經》將如來藏與唯識思想聯系起來,認爲如來藏由于可爲無明或虛僞惡習所薰,因而也可稱爲識藏。這識藏也就是人的諸種識中的主導者。如果沒有這識藏,則無法解釋衆生的生滅。但一般的衆生不能像佛和達到智慧境界的菩薩那樣認知此識的本來面目。要見到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或識藏,應努力修行。

  《楞伽經》對如來藏的解釋很能體現大乘佛教的性空思想,它在這方面的論述較爲明確。如該經(求那跋陀羅本)卷第二中說:“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 d 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2 ] ( P. 489)

  《楞伽經》此處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即“如來藏”的概念不同于“外道”講的“有我論”,因爲佛講的如來藏只是“善巧方便”。不能將這些方便說法執爲實有。此經的這方面的說法對我們分析和評價如來藏概念在佛教中所起的作用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因爲佛教經典中說如來藏常住不滅等的言詞,就認爲如來藏系列的大乘佛教中認爲有“不空”的東西,將大乘佛教的空觀打折扣。佛教中關于如來藏常住不滅的言論不能作爲說佛教主張有一不變實體的根據,因爲這些言論不過是佛爲了開引那些主張有我論的人而使用的方便說法。

  印度除了一些大乘經論及了如來藏思想之外,還有一些總結這些經思想的大乘論。這之中較突出的是《究竟一乘寶性論》和《佛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中明顯引用了先前的一些有關大乘經的思想,如該論中使用了《如來藏經》裏九喻中的鑄模中有金像的比喻等。此外,該論中還引用了《勝鬘經》的內容,論中明確說“聖者勝鬘經言”。

  《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論及了衆生都有如來藏的思想。該論卷第一中說:“一切衆生界,不離諸佛智,以彼淨無垢,性體不二故。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 4 ] ( P. 813) 論中的這類思想雖然是先前許多有關大乘經中都強調的,但由于該論保存了梵文本,而梵文本中引用了許多現在梵本不存的大乘經的原文,因而《究竟一乘寶性論》在研究如來藏系統的佛典中,具有重要的文本價值。

  《佛性論》卷第二中談到如來藏的叁種義,論中說:“如來藏義有叁種應知。何者爲叁

   一所攝藏,二隱覆藏,叁能攝藏。”[ 4 ] ( P. 795)這裏,所謂“所攝藏”指一切衆生都包攝在如來或佛的智慧之中。該論卷第二中對此解釋說:“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爲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衆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爲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 4 ] ( P. 796)所謂“隱覆藏”指如來之體沒有變異,但衆生爲煩惱隱覆,因而不見。該論卷第二中對此解釋說:“二隱覆爲藏者,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爲藏。言如來者,有二義:一者現如不顛倒義,由妄想故,名爲顛倒;不妄想故,名之爲如。二者現常住義,此如性從住自性性來至至得,如體不變異故是常義。如來性住道前時,爲煩惱隱覆,衆生不見,故名爲藏。”[ 4 ] ( P. 796)

  所謂“能攝藏”指如來之性是本有的,即本來就攝藏于衆生心中。…

《佛教的“如來藏”思想與婆羅門教的“我”的觀念(姚衛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