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蔡宏)

  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

  蔡宏

  the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m from prajna to tathagata-garbha and Buddha-dhatu

  摘要:本文以新舊叁論作爲引論,探索般若與如來藏思想的不同,並從般若性空到如來藏思想的發展,般若與佛性,人的主體性與如來藏的關系等方面,探索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對如來藏思想是否背離佛教本義進行反思,文章認爲從佛教的般若論中可以自然推出佛性思想,認爲如來藏、佛性思想更多的是從認識論上講的,因而如來藏佛性思想是合于佛教教義,是發展了般若緣起思想。

  關鍵詞:新舊叁論之別 般若與佛性 般若學認識論思想 人的主體性與如來藏佛性

  佛教緣起論說諸法無我,大乘般若學認爲萬事萬物是因緣而起的,是無自性的,是空的,帶有反本體論色彩,那麼佛教所說的生死輪回的主體是什麼呢?部派佛教中曾講到補特伽羅,這類似靈魂,後來瑜珈行派講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後來佛教又講如來藏、佛性。佛教從原始佛教、大乘般若學反對印度的梵本體,但後來佛教發展出的如來藏思想,與梵本體思想有著難以分清的關系,對于佛教的如來藏思想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它是否背離了佛教主旨,已漸漸成爲探索何爲佛教真理,什麼是佛教本原思想的一個重要議題,本文就以新舊叁論的區別爲引論,探索般若與如來藏思想的不同,並從般若性空到如來藏思想的發展,般若與佛性,人的主體性與如來藏的關系等方面,探索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主要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對此作一探索。

  一 引論:從新舊叁論之別看般若與如來藏思想

  吉藏的叁論學是主張性空、無所得的,但他的學說中又有著如來藏思想,吉藏叁論[示有如來藏思想就使得他的叁論學與羅什所傳的龍樹中觀叁論思想有區別,羅什所傳龍樹中觀學是不承認有實體事物存在的,而佛性、如來藏則被認爲是有其實體的自性清淨心,因此人們把南藏的叁論宗稱爲新叁論,把他與羅什的叁論思想區分開來。當然新舊叁論還有其它區別,具體請參考《新叁論宗與舊叁論宗比較》(對于新舊叁論的區別 ,請看拙文《新叁論宗與舊叁論宗比較》〈當代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中論頌》中講佛教的最高目的,涅槃解脫時,也沒有肯定涅槃是一個實體,而是認爲它和世間法一樣,是緣起無自性的。《中論頌》中說:“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龍樹《中論頌》金陵刻經處 第29頁)

  佛教般若破人們的執著,但也不壞假名有,因而就說二谛,開方便門,使衆生能借假修真,就路還家。佛教在講智慧的同時,又講方便,這是它的一大特色。

  佛法認爲衆生的根性有利鈍,所以佛契機說法,因此佛法就有大小、權實之分,不能執實廢權,使衆生失去度脫的機會。佛教經典中說如來藏只是引導相信有不變實體的外道們的一個方便法門,《入楞伽經》中說:“大慧,我說如來藏者,爲諸外道執著于我,攝取彼故,令彼外道,舍于神我妄想見心執著之處,入叁解脫門,得成菩提,故說如來藏。”(《大正藏》卷16第529頁)

  吉藏在《勝鬘寶窟·如來藏章》中說:“破二乘執,自謂究竟,故說如來藏,唯如來藏無有余乘;又是爲破外道,故說如來藏。”(《大正藏》卷37第67頁)叁論宗在中道緣起,無所得之外,講如來藏,認爲這只是引導衆生的善巧方便。

  吉藏也在《勝鬘寶窟經》中說:“如來藏義故,一切顛倒及不顛倒,其義得成。言由如來藏顛倒成者,衆生失佛性,故淪回苦海”(《大正藏》卷37 第67頁上)。叁論宗講如來藏是針對衆生說的,只是爲了引導一類衆生發心學佛,于無名相中假立名相。因爲衆生 雖沒有佛的功德智慧,但衆生如果發心學佛,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也就是佛經中說的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一切衆生都有一個如來藏,但衆生顛倒,隱覆了如來藏性,如果斷盡煩惱,則如來藏就顯現,這也就是法身。

  《大乘起信論》中說:“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悉爲如來藏故。”(《大正藏》卷32 第579頁上)

  如來藏的藏是胎藏的意思,有如礦中有金一樣,具有真實的含藏,認爲衆生從本以來就具有無量功德,具有如來清淨法身。因此如來藏實際上也就是佛性,是衆生成佛的根據。在《涅般經》中,如來藏也被稱爲如來秘藏,秘密是就其隱覆而說的,隱則名爲如來藏,同于佛性,顯則轉爲法峰,同于佛果。(《佛性與般若》牟宗叁 學生書局 1993年修訂本第190頁)

  自南北朝以來,在羅什弘傳中觀般若學後,其它佛教經論中的思想也紛紛傳入,爲人們重視,如涅槃佛性思想。由于如來藏、佛性理論的發展,般若學也就不斷地與它們相融。

  吉藏叁論學是以真如實相講如來藏的,真如實相就是性空,這樣講如來藏就符合叁論宗的宗旨了。叁論宗講如來藏不是認爲有自性的實體存在,它

  這樣看來,叁論宗在講中道緣起,講無所得之外,講如來藏,它認爲這只是引導衆生的善巧方便,因爲衆生的根性有利鈍,所以佛契機說法,因此佛法就有大小、權實之分,不能執實廢權,使衆生失去度脫的機會。事實上中觀學中是不講有一個自性實體存在的,

  因此叁論宗的如來藏義,也是從這個角度講的。吉藏的叁論學本來是主張性空、無所得的,但他的學說中依然有著如來藏的思想。有人認爲龍樹空宗是不承認有實體的事物存在的,而佛性和如來藏則被認爲是實有其體的自性清淨心,應屬于真常唯心系,它不合于龍樹中觀思想,認爲叁論學不應該談如來藏。

  吉藏在社會動亂中,把當時的許多經籍都收集起來,共有叁間屋子,他的學問很廣,他又能以中觀般若學爲核心,善巧地把各家思想吸收進自己的體系 ,這樣他也就要自梁代以來就流傳的如來藏思想加以解釋、吸收和利用。在《勝鬘寶窟經》中吉藏貫通了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的思想。吉藏還曾引用真谛所譯《中論釋》,以常樂我淨釋八不。使叁論的八不中道,與如來藏說,常樂我淨的涅 般說相貫通了,把如來藏佛性這一本體論思想納入到叁論宗體系中來。

  中觀般若學把不二中道理解爲對各種確定名相的否定,或者把中道理解爲實相,但把中道解釋爲佛性,則是中觀派幾乎沒有提到的(正統的般若學是反本體論的,認爲不可能有一個本體存在,一切名相都要破除,甚至對涅槃實相的執著也要破。《中論頌》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差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差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這裏涅槃與世間法就都是空的,無有實際相狀的存在,這樣在般若學裏就沒有一個本體,因而羅什的實相就闡述了這一思想,而僧肇的般若無相更是把這一觀點說得很清楚,他說實相無相、無體,因而般若無知、無識)。所以人們把吉藏帶有如來藏思想的叁論學稱爲新叁論,而把以弘傳龍樹中觀學爲主的羅什叁論學稱爲古叁論,古人自覺地把吉藏和羅什的叁論學分開,而有新古叁論之別,這一區別是對中國叁論學與龍樹中觀的區別,也是古代人們早就對如來藏與佛教緣起思想不同的一個認識,一般認爲犯度文化重于對現實的否定,而中國文化對現實則實爲重視(日本文化則對現實肯定),所以如來藏思想傳入後,吉藏的叁論宗也對此展開論述,把這一在印度未能展開的思想引入到中國佛教中來。人們對吉藏思想與羅什思想的區別還是很清楚的,因此 就把他們區別爲新舊叁論,這也是古代人們早就對如來藏與佛教緣起思想不同的一個認識,是對佛教如來藏思想的反思。這一反思在近現代佛教中也有體現,在中國有呂澄提出佛教的本覺與本寂區別,而現代日本佛教界則有松本史朗先生明確提出“如來藏不是佛教”的思想,並形成了現代日本佛教的一種思潮,我曾在博士論文《般若與老莊》中對中觀般若與佛性做過分析和探索,並從認識論的角度闡述了從般若學的角度也可以發展出佛性思想,並認爲佛教 性思想是佛教用般若智慧向內認識自我,探索認識主體時,對人的主體性地位重視而産生出來的,因此本文就以新舊叁論的區別爲引論,來進一步探索這一問題,也是順便對松本先生“如來藏不是佛教”思想進行反思,本文作者站在般若學的立場,認爲從佛教的般若論中也可自然推出佛性思想,認爲佛性如來藏是從認識論上講的,而不是從本體論上講的,因而認爲如來藏佛性思想是合于佛教教義,是發展了的般若緣起論思想。本文以新舊叁論的區別作引論,正是有區分中觀與如來藏的意思,但分一菩薩不等于否定其中一個,因此對松本先生這樣對緣起理論的絕對化堅持則有所疑問,于是就整理資料,開成此文,以便進一步研究。

  二 從般若性空到如來藏思想的發展

  佛教思想從般若性空發展到如來藏、佛性思想是有一個過程的。原始佛教的主要是緣起思想,叁法印思想,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是說世間一切都是緣起的,是變化不息的,沒有究竟的性質,因而人如果執著于這世間的流轉法有自性,那就有無窮的苦惱了。而諸法無我則是指出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能認識到這一點也就能達到涅槃寂靜的解脫境界了。叁法印多是從修行境界、修行方法上講的,但如果從名相上推論,則也容易走上形而上的推論。人們對叁法印的側重發揮,就形成了後來佛教學派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發展有中觀、唯識、真常叁個階段。

  般若中觀則認爲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也一樣,在般…

《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蔡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