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如来藏”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的观念
姚卫群
[摘要]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印度历史上的两大主要宗教。而“如来藏”观念和“我”的观念则分别在两教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个观念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它们的差别点更为突出。考察二者的主要含义,分析其同异,对于认识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内容,明了东方文化的理论特点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印度佛教;婆罗门教;如来藏;“我”
中图分类号: B944.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3926 (2007) 08—0044—06
作者简介:姚卫群(1954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北京100871
“如来藏”思想在佛教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的佛教研究中极为引人瞩目。这一思想与婆罗门教中的“我”的观念有不少相关涉之处。学界对这二者常常联系起来分析,提出种种见解。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亦想就此进行考察,对二者之间的异同或关联提一些看法。
一、佛教中“如来藏”的主要含义
“如来藏”一词的原文是“tathqgatagarbha”。这一词由“tathqgata”(如来)和“garbha”(胎)两词复合而成,字面意思是“如来之胎”,其基本含义为“蕴含的如来之基础或本性”。但后来对此又有多种解释,发展出一些新的或更具体的含义。
“如来藏”一词在佛教许多文献中都有提及。但关于它的说法在不同佛典中是有差别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以下根据一些重要佛典中的论述,归纳出这一概念在佛教中的主要含义。在佛教经典中较早提到“如来藏”一词的是《增一阿含经》。该经卷第一中说:“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1 ]这里说的“如来藏”主要是指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教经藏,与后来一般佛典中讲的如来藏的含义不同。
《如来藏经》是现存最早专门讲述佛教如来藏思想的佛教经典。汉译本现存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大方等如来藏经》和唐代不空译的《大方广如来藏经》。《大方等如来藏经》中说:“如佛所化无
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萎花便得显现。佛见众生如来藏已, 欲令开敷为说经法, 除灭烦恼, 显现佛性。”[ 2 ] ( P. 457)此经所要强调的是,一切众生虽处在轮回状态中,但却又都有如来藏。这如来藏本身是常住的,没有染污的。这就如同萎花中的佛一样,除去萎花,即能见佛或显示出佛性。该经中的这类比喻一共有9个。在后面又作了其余8个比喻,认为如来藏在众生之中,就如同岩树中的蜂蜜、皮壳中的粳粮、不净处的真金、贫家的珍宝、庵罗果中的果种、弊秽物中的金像、贫贱女所怀的贵子、铸模中的金像一样,自身是珍贵的。用这些比喻来说明如来藏自性清净。此经中说的如来藏,实际就是指处于轮回烦恼中的众生之佛性。
《不增不减经》也是如来藏系列大乘经中的重要佛典。该经中说:“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2 ] ( P. 467)这就把佛教中常常提到的
众生界、法身等概念与如来藏概念紧密联系起来,将如来藏概念视为佛教中的甚深义或第一义谛。该经中还具体讲述了法身与众生、菩萨、如来的关系:“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名为如来应正遍知。”[ 2 ] ( P. 467) 这样,众生、菩萨、如来也就通过法身联系在了一起。法身既然是如来藏,那么如来藏自然成为它们共同的基础或与它们都相通的东西。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论述如来藏思想较为典型的是《胜鬘经》。该经(求那跋陀罗本)中说:“生死者, 依如来藏。有如来藏故说生死,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灭,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3 ] ( P. 222)该经中还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有二种如来藏空智。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3 ] ( P. 221)
按照《胜鬘经》的这些说法,如来藏毕竟是“空智”,它离一切烦恼,离有为相,即它在本质上不是事物,而是不可思议的佛法。佛法是佛教的真理(或真如) ,这真理可解释事物,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基于这种真理,但又不能说这种真理就是事物的本体或主体。或者说,事物要依如来藏这空智来理解,人生的现象也要依这空智来解释,但又不能把作为空智的如来藏理解为本体或主体。《胜鬘经》中还特别强调如来藏是自性清净的。该经说:“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 3 ] ( P. 222)从《胜鬘经》中的这类论述来看,如来藏的主要含义,或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自性清净心) ,或指佛法的根本,或指事物及众生生死的依持者等。但总的来说,这些含义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不可思议的佛法。
《楞伽经》是《胜鬘经》之后出现的论及如来藏思想的重要大乘经。该经也明确认为众生身中有如来藏,认为如来藏虽为贪欲恚痴及不实妄想尘劳所染污,但却是自性清净的。《楞伽经》将如来藏与唯识思想联系起来,认为如来藏由于可为无明或虚伪恶习所薰,因而也可称为识藏。这识藏也就是人的诸种识中的主导者。如果没有这识藏,则无法解释众生的生灭。但一般的众生不能像佛和达到智慧境界的菩萨那样认知此识的本来面目。要见到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或识藏,应努力修行。
《楞伽经》对如来藏的解释很能体现大乘佛教的性空思想,它在这方面的论述较为明确。如该经(求那跋陀罗本)卷第二中说:“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 d 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2 ] ( P. 489)
《楞伽经》此处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如来藏”的概念不同于“外道”讲的“有我论”,因为佛讲的如来藏只是“善巧方便”。不能将这些方便说法执为实有。此经的这方面的说法对我们分析和评价如来藏概念在佛教中所起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因为佛教经典中说如来藏常住不灭等的言词,就认为如来藏系列的大乘佛教中认为有“不空”的东西,将大乘佛教的空观打折扣。佛教中关于如来藏常住不灭的言论不能作为说佛教主张有一不变实体的根据,因为这些言论不过是佛为了开引那些主张有我论的人而使用的方便说法。
印度除了一些大乘经论及了如来藏思想之外,还有一些总结这些经思想的大乘论。这之中较突出的是《究竟一乘宝性论》和《佛性论》。《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明显引用了先前的一些有关大乘经的思想,如该论中使用了《如来藏经》里九喻中的铸模中有金像的比喻等。此外,该论中还引用了《胜鬘经》的内容,论中明确说“圣者胜鬘经言”。
《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论及了众生都有如来藏的思想。该论卷第一中说:“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4 ] ( P. 813) 论中的这类思想虽然是先前许多有关大乘经中都强调的,但由于该论保存了梵文本,而梵文本中引用了许多现在梵本不存的大乘经的原文,因而《究竟一乘宝性论》在研究如来藏系统的佛典中,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
《佛性论》卷第二中谈到如来藏的三种义,论中说:“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者为三
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 4 ] ( P. 795)这里,所谓“所摄藏”指一切众生都包摄在如来或佛的智慧之中。该论卷第二中对此解释说:“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 4 ] ( P. 796)所谓“隐覆藏”指如来之体没有变异,但众生为烦恼隐覆,因而不见。该论卷第二中对此解释说:“二隐覆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义。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 4 ] ( P. 796)
所谓“能摄藏”指如来之性是本有的,即本来就摄藏于众生心中。…
《佛教的“如来藏”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的观念(姚卫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