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識”看《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
廖紅宇
摘要:《楞伽經》是一部融攝唯識阿賴耶識法義,成立真常唯心的如來藏思想,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如來藏系的經典。本經的宗旨在于通過辨析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指出一個心物實際的如來藏識,由此來闡釋人生的身心性命和宇宙萬象的根本體性。宣說一切萬有皆由心造,吾人認識作用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這不僅融合了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識思想,而且肯定了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不淨的方面:生起分別妄幻的現象界;淨的方面:確立了法身、涅槃、真如的平等實體界)。
關鍵詞:《楞伽經》 五法 叁自性 八識 二無我 如來藏
作者簡介:廖紅宇,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2008級宗教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漢傳佛教。
《楞伽經》主要透過大慧菩薩一百零八句的問法,佛陀揭示了第一義谛真實之理。所說佛法圍繞“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中心,在佛陀宣說離言自性的法門中,認爲一切諸法皆系“自心所見”,“自心所現”,是“叁界唯心”的“自內證”。並且闡釋若能參透“同歸一心”的法門,即能達到自證聖智的境界。
《楞伽經》前後有四種漢譯本,現存叁種。分別爲:(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多羅譯;(2)《入楞伽經》,十卷,北魏菩提流支譯;(3)《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實叉難陀譯。叁種譯本內容有繁簡,但意思大體無別。一般認爲,四卷本譯出較早,且文句較少加工潤飾,較可靠些,學界亦多據四卷本說明《楞伽經》內涵。本文亦主要據四卷本,從“八識”的角度來分析如來藏思想(所引《楞伽經》,特指四卷本且只標注卷數)。
一、名相等法的內義——“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的內涵
1、“五法”
五法是指名(事物的名稱);相(由名而浮起的想像);分別(對名與相的判斷);正智(是看破名相爲非實的智慧);如如(作爲智慧對象的平等真如)。從對名相分析的角度來看,名、相、妄想爲世間法、爲染,正智、如如爲出世間法、爲淨。此五法是舉迷界的主觀(分別)客觀(名、相),及悟界的主觀(正智)客觀(如如),來打破迷界以進入悟界的經過,實際上是展現了由現象世界的認識,到主體世界的修證,到究竟自證成佛的境界,即舍染歸淨、舍妄歸真的五個階段。
2、“叁自性”、“八識”、“二無我”與“五法”的關系
“叁自性”是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二無我”是指人無我、法無我。那麼它們與“五法”之間是什麼關系呢
在《楞伽經》卷四中指出:“叁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這就是說,叁自性、八識和二無我,都歸于五法之中。這是因爲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叁自性”與“五法”存在著對應關系:“妄想自性從相生。”由相而立名,此均屬妄想自性;而妄想分別乃因緣而起、緣盡而滅,故對應于緣起自性;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八識”中前五識相應于相、名,意識對應于妄想,轉七識末那識爲平等性智則爲正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爲圓成實智即爲如如。“二無我”既體現了對主體世界的否定(人無我);又體現了對客體世界的否定(法無我)。所以所說的名和相,都是妄想的自性。
二、如來藏與“八識”的關系
在傳統佛教理論中,“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叁個不同的概念,叁者沒有直接的關聯,其意義也盡有不同。通常我們理解的“真如”乃指諸法之本體;“如來藏”是標志衆生本來藏有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阿賴耶識”則是唯識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
但在《楞伽經》裏,不僅常常提到“如來藏名藏識”(“藏識”即“阿賴耶識”),強調“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爲不淨”,如來藏“爲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藏識”,而且還主張八識是阿賴耶識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賴耶識是“原因”和“根本識”,它是無始以來的本體,即是“如來藏”。此說不僅揉合了“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思想,也明確了“如來藏藏識”具有染淨二重性的特點,這種認識對後來的中國佛教思想影響甚爲深遠。
1、“如來藏”的含義
“如來藏”的藏,是胎藏的意思。如來藏,意謂如來在胎藏中。如《楞伽經》卷二中提到:“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這一比喻說明如來藏在衆生中的狀態,以大價寶喻如來藏,以垢衣喻陰 界 入 。其中:(1)大價寶在垢衣中,喻如來藏在衆生身(陰界入)中,這表明如來藏是本來具有的。(2)大價寶雖爲垢衣所纏而不改變,喻如來藏雖在衆生身中而常住不變,此表明如來藏在衆生身中保持其清淨自性。
另外,《楞伽經》也指出“如來藏”沒有定相與實體:即人我身心的一切現象乃至整個人生、物理世界,都是由五陰等相續流注不斷、因緣和合、互爲因果而形成的,宇宙中的一切境相都變動不居。認識“如來藏”要避免“有見”和“無見”兩個誤區,在《楞伽經》卷叁中對有邊與無邊亦有所論述,如偈言雲:“有無是二邊乃至心境界淨除彼境界平等心寂滅 無取境界性滅非無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賢聖境界”,其中“無取境界性”,破有見,意爲勿執取虛妄之境;“滅非無所有”,破無見,意爲寂滅之境非空無;“有事悉如如”,說無執著的本真之境。
2、“八識”之間的關系
《楞伽經》卷二中提到:“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即“所謂意識是由五識——眼、耳、鼻、舌、身——分別對境,因依他而起遍計所執的關系,才産生意識的作用。意識既已形成了,再受種種境界的熏習,增長如來藏識的種子,便名爲第八阿賴耶。藏識又同時受意識的增長熏習,和意識所生我和我所執的思維因緣等等,分別妄想也就同時執著以此身相爲我。所謂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因爲攀緣自心顯現的各種境界,總彙妄心執著的現狀所生。意識連帶其他七種識,都是互相輾轉,互爲因果的。譬如海浪,所有的波是水,所有的水是波。如來藏識和意識妄想等,也是如此。因自心現量領受境界之風的吹蕩,心波藏海就疊相生滅,便互爲因果。”
3、如來藏與“八識”
《楞伽經》卷四中明確提到:“爲無始虛僞惡習所薰,名爲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于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其諸余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這說明藏識是如來藏受無明之影響而衍生(“生無明住地”),並執持前七識之種子,所以前七識運作起種種法時,不能離開藏識(“與七識俱”)。其相互之關系以比喻來說明:即藏識如大海,含藏一切法之種子,受種種緣之影響,而與前七識相互作用,生起種種法,如大海起種種波浪,相續不斷(“如海浪身,常生不斷”)。
以上是如來藏表層的含義,具有染的一面:衆生有執著的狀態即如來藏有無明之狀態,亦是衆生八識運作之狀態,對種種名相執著實有,乃是八識運作之結果。于名相不生執著則是如來藏之本然狀態,“不執著”是指覺知諸法之相如幻夢,並非說觀一切相空無。說諸法之相如幻夢,是因世間種種相其實都是心相,由心所現。若有無明,則不明此唯心所現之理,有身心、世界的劃分,並將之執爲實有。執著之相是虛妄相,無執之相是真相。
就如來藏深層的含義來說,具有淨的一面:如來藏是真實不變的,是其他識的所依之處。《楞伽經》卷一的偈語也形象地形容了清淨的“如來藏”轉爲“藏識”的過程:“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就是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忽然吹來陣陣的烈風,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波浪,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如來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爲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 正因爲“如來藏”受到“無始”以來的“虛僞惡習”熏染,又被“客塵”煩惱所障蔽,從而變成了“識藏”,變成了能夠直接派生出世上一切的總基因阿賴耶識。殊不知一切諸根,和能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都是自心所顯的現識,由于妄想執著,便顯示出種種妄相,尋其根本,都是在刹那不停地生滅滅生,輾轉遷變。可見,虛妄之相是如本真之相的影像,依識種子而有,非由本心所生。
如上所述, 如來藏是“自性無垢畢竟清淨”之無爲法,雖恒常不變,不生不滅,卻因無始無明及由此而起之種種執著的影響轉生藏識,並衍生虛妄之識種子,複因種種因緣而有衆生之虛妄相。即是說如來藏之畢竟清淨是藏識之“體”,言其“體”常住不變, 實際是本有之清淨種子遇緣而形成種種相,緣滅則回複本有清淨種子之狀態。但因其而起之八種識是有生滅的(不僅前七識有生滅,而且藏識在有無明之狀態破除時,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時,藏識亦滅。)
結語:
《楞伽經》是結合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識思想的經典。它以離名絕相的第一義心爲宗,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囊括一切佛法,通過對“如來藏”與“八識”的關系的闡述,反複強調無始以來的習氣造成了人們的沈迷,使人們不能了知諸法實際上是自心的顯現。如果能夠徹悟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舍離能取、所取的對立,就可達到無所分別的解脫境界。
參考文獻::
[1]劉宋求那跋多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4卷,《大正藏》16冊
[2]南懷瑾:《楞伽大義今釋》,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3]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2002年版
[4]釋滿耕:楞伽經要義及其曆史地位,《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2期
[5][明]楊卓編撰:《佛學基礎(佛學次第統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
出自: 《青年文學家 》 2009年19期
《從“八識”看《楞伽經》的如來藏思想(廖紅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