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24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經》不是一時所出,前後兩分主題雖同,解釋卻有些微出入。前分注重講如來法身常住,後分則講一闡提皆有佛性,並著重講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的融合。這前後兩分,共同構成了《大般涅槃經》中完整的涅槃學理論,代表了印度大乘如來藏學的涅槃學說。

  一、如來叁德秘密藏

  《大般涅槃經》的主題即是在討論不可思議的涅槃問題。《壽命品》就記述道:世尊臨欲涅槃,衆弟子們哀歎痛苦,以爲佛將人滅,世間空虛。衆弟子勸請佛久住于世,勿般涅槃。而佛卻說:“不應請佛久住于世,汝今當觀諸佛境界,悉皆無常,諸行性相亦複如是。”並說偈言:“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有爲之法,其性無常,生已不住,寂滅爲樂。”佛陀必須人滅。但佛陀人滅,是否從此人于永恒的沈寂

  這對凡夫衆生來說,一直是不可思議、懸而未決的問題。佛說《大般涅槃經》之因緣,即是由此而引起。

  《大般涅槃經》認爲,人世間的佛陀人滅並非實滅,而只是方便示現。如來佛有二身,即生身與法身。佛陀入滅,只是生身佛(化佛)滅,而非法身滅。如來法身不生不滅、無有變易。如《如來性品》說:“如來實性,譬如彼月,即是法身,是無生身,方便之身隨順于世,示現無量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有生。”《聖行品》說:“佛告文殊師利,汝今雲何于如來生涅槃想,善男子,如來實是常住不變,不般涅槃。”

  《大般涅槃經》認爲,如來法身是不可思議的,它如如常住但又不爲人們所知,所以可稱之爲如來秘密藏。《大般涅槃經》指出,佛說此經的目的,即在于引導衆生認識到如來秘密藏,而安住于此人于大般涅槃。《壽命品》說:

  我今當今一切衆生及以我子四部之衆悉皆安住秘密

  藏中,我亦複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爲秘密之

  藏

  猶如.·.字,叁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

  首羅面上叁目,乃得成伊。叁點若別,亦不得得。我亦如

  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

  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叁法,爲衆

  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秘密藏即如來法身藏,由解脫、法身與般若叁法構成。此叁法橫亦不可,縱亦不可,非縱非橫,乃成圓伊。圓伊者即秘密藏,即無窮之深奧,不可思議。得大乘涅槃必具此法身、般若、解脫叁德,若只具其中一德,則不能證得大涅槃。所謂“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可般若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只有叁法圓具,才能得大涅槃。然經中有單說如來即是涅槃,解脫即是涅槃者,這與圓具叁德方爲涅槃的說法其實並不矛盾。這是因爲,在《大般涅槃經》中,叁德是圓具的,任舉一德,即含有其他二德。此叁德之成,非可分離。法身、般若、般脫原本一體,以其所顯之相而有叁德,究其實質則仍爲一。

  如來叁德之間並非平行並列的關系(非“並”),而是以法身爲體,般若、解脫爲其用。當其未顯之時,叁德處在潛伏狀態(故稱“秘密藏”),此時雖只稱如來法身,但含具般若、解脫之用,只是未顯而已(非“橫”)。當其顯現之時,則叁德一同顯現,並不是先有法身,後起般若、解脫之用(非“縱”)。《大般涅槃經》認爲,衆生只要斷除煩惱,見如來叁德秘密藏,就能安住于此人于大涅槃。

  以圓具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爲得涅槃,是《大般涅槃經》的獨特之處。小乘佛教以灰身滅智爲涅槃,是無體之解脫;而《大般涅槃經》所說具叁德之涅槃,則是有體之解脫。《大般涅槃經》舉出小乘觀如來涅槃說:“如燈滅已,無有方所,如來亦爾,既滅度已,亦無方所。”而圓具叁德之大涅槃觀,則肯定佛陀法身永存,絕非油盡燈滅而虛無。《壽命品》中記載有佛弟子懷疑世尊亦是無常,並舉出暗中有樹無影以作質疑。如來答暗中亦有樹影,只是沒有智慧眼者,不能得見,指出“凡夫之人,于佛滅後,說言如來是無常法,亦複如是”。總之,如來法身常住,只是衆生未具慧眼不能見之而已。

  在佛教史上,關于佛人涅槃是淪人虛無還是獲得永恒不朽的生命,是一個很難給出明確答案的問題。各個佛教派別都依佛陀的說法,把它看作無記的問題,認爲這無助于解脫,然而它們實際上也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小乘一切有部就認爲,佛灰身滅智後人于唯有法性的無余涅槃,顯然就是指舍棄了一切現實生命爲涅槃。即使是龍樹的中觀學,雖然認爲證人性空的境界爲涅槃,但在佛是否人滅的問題上仍是主張佛化緣已盡,終取人滅。到了《大般涅槃經》,則明確肯定了衆生解脫的目標在于獲得常住不變的法身,證得大般涅槃。而如來法身(佛身)是實有自體的(法身),有其作用(般若、解脫),顯然是一種永恒常住的生命存在。牟宗叁先生在《佛性與般若》一書中就根據如來叁德秘密藏說,認爲《大般涅槃經》的如來法身“是一個永恒無限遍滿的生命”。這個無限遍滿的生命存在,也可稱作“大我”:“如是自在名爲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義故名大涅槃。”“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爲大我。”這樣一來,如來法身就具有“常”、“我”的特性,與之相關,法身又有“樂”與“淨”(脫苦離染)的屬性。很顯然,《大般涅槃經》所說法身大我,是一個超越時空限製的精神性的本體,他不僅具有無礙的智慧,而且還具有解脫自在的色心根身、無量的壽命。《大般涅槃經》就說他具有金剛不壞之身,已獲得“根自在”、“說自在”、“身自在”等,能隨衆生根機而變身無數,示現涅槃。又說如來法身具有“業清淨”、“身清淨”、“心清淨”的特點,故能成爲無限遍滿的生命存在。這個如來法身,實際上就是指宇宙的精神性本體、宇宙絕對真實的本性。

  《大般涅槃經》認爲,衆生解脫的目標就在于證得常住不滅的法身而人大般涅槃(安住秘密藏中,人于涅槃)。然則,衆生何以能證得常住的佛法身呢

  《大般涅槃經》認爲,衆生之所以證得常住的佛身,是由于見到佛性,佛性原本就是常,但爲煩惱障蔽,處于隱伏狀態,經過必要的修習,它即可以逐步顯現,等待完全顯現就成爲佛法身。何謂佛性

  一般來說,佛性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佛之性能(能力),一是指佛之體性、體段。據霍韬晦先生的考證,“佛性”的原語主要是“buddfadga^tu”,直譯是“佛界”,“界”的原意是領域,佛界就是佛所覺悟的世界,或佛所成就的世界,所以,佛界與真實世界、法性、真如爲同義詞。而《大般涅槃經》中的佛性義,主要是指佛之體性、體段,實質上就是指如來法身,它是無限遍滿的精神性本體,衆生本來具有,只是隱而不顯,故稱之爲佛性。衆生煩惱斷除,佛性顯現即成如來法身。可見,佛性與如來法身,一是指因位,一是指果位,二者體性是一。佛性由于是如來法身于衆生中的隱伏狀態,所以也稱如來藏。《大般涅槃經》認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如來藏,都在佛界之中,有成佛的可能。只是由于無明煩惱的影響而不知而已。這就好像貧女人不知自家有寶藏而向外乞討。一旦衆生知道本有佛性,就不會向外求佛,而轉向自身之內,斷煩惱見佛性,成就常住佛身,證得無上大般涅槃。這裏有必要指出,《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並不明顯地具有成佛之性能的意思。成佛性能意義上佛性概念,是指衆生成佛的主動性、能動,陸,中國佛教中《大乘起信論》說真如具有本覺性,能熏無明而成就佛果,這才是性能意義上的佛性義。而《大般涅槃經》的佛性概念,並不具有主動性、能動性的意義,而只是強調如來法身遍在于衆生,由五陰構成的衆生身,是無常有爲法終歸斷滅,不是真實,而唯有作爲無所不在的宇宙真性、如來法身,才是衆生乃至整個現象界的真實性,(此方是佛性最原本的意義)。衆生若能在後天的修習實踐中,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方能明見佛性(宇宙真性)而成就佛果。

  《大般涅槃經》還把能否證得如來法身、宇宙真性看作證得大涅槃的標志,認爲衆生斷煩惱並不就是涅槃,而是斷煩惱見佛性方是證得涅槃,如《經》說:“有名涅槃非大涅槃,雲何涅槃非大涅槃

  不見佛性而斷煩惱,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見佛性故,無常,無我,唯有樂、淨。以是義故,雖斷煩惱不得名爲大涅槃也。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爲大涅槃也。以見佛性故得名爲常、樂、我、淨。以是義故,斷除煩惱亦得稱爲大般涅槃。”

  二、佛性真我解脫論

  《大般涅槃經》的見佛性得涅槃之說,顯然是一種有我論的解脫觀。如《大般涅槃經》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得見。”“今日如來所說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淨刀。”而所謂解脫,就是斷煩惱見佛性我,證得不生不滅的大般涅槃。然而,這種有我論的本質內涵指的是什麼

  它與外道有我論有何種關系呢

  在佛教乃至在整個印度哲學中,解脫論往往與有我、無我的觀念相聯系。一般來講,外道哲學主張有我論的解脫,如婆羅門教即以超脫生死輪回,與梵合一爲得解脫證涅槃。而佛教一般來說都主張無我論的解脫觀。佛陀創教之初,即把“諸行無我”看作叁法印之一,並認爲無我論直接關系到在佛法修證實踐中能否獲得解脫。佛陀提出無我說,其直接目的在于批評外道有我說,建立無我論的佛教涅槃觀。以後小乘佛教也將其涅槃觀念建立在人無我的基礎之上,大乘中觀學更是認爲見一切法無我(性空),才能證人畢竟空的寂滅涅槃。但是到了《大般涅槃經》,則一改無我論的面貌,轉而提倡有我論的涅槃說。這與外道婆羅門教的解脫論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印順法師就認爲,《大般涅槃經》中的如來真我的思想顯然受到當時盛行的婆羅門教文學作品的影響,體現了印度傳統文化有神論思想對佛教教…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