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26

  ..續本文上一頁

  小乘一切有部的“有相涅槃”說,從表面上看,與《大般涅槃經》的有相涅槃說有著相似之處。這是因爲一切有部也說涅槃體性常住不變,有“滅靜妙離”四相。張曼濤先生就認爲:“《大般涅槃經》的思想,受婆沙部的影響是很深的,尤其關于涅槃的常義,似乎是承接著婆沙而再深邃的發揮”。但這畢竟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從思想的實質來看,二者還是有著根本差別的。我們知道,一切有部主張多元的法體實有,所謂涅槃不過是這實有法體的顯相而已。而《大般涅槃經》的涅槃,則是指聖者證顯唯一的佛性真我、宇宙真性而獲得的解脫相。也就是說,二者雖都主張涅槃常住實有,但是涅槃境界的核心和根據是不同的。另外,就涅槃所顯相來看,二者也有區別。按《大般涅槃經》的說法,一切有部常住涅槃只是“常、淨”而無“樂、我”二德,而《大般涅槃經》的常住涅槃則具備“常、樂、我、淨”四德。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說:“涅槃之性(指小乘有部涅槃)無我無樂,唯有常、淨,……如來畢竟人于涅槃。聲聞、緣覺、諸佛如來所得涅槃,等無差別,以是義故,二乘所得非大涅槃。”

  然而,大涅槃所具之常、樂、我、淨四德,不同于普通人所理解有常、樂、我、淨。普通人所理解的常、樂、我、淨,是執世間五蘊法爲常、樂、我、淨、相,這是佛法所要破斥的對象。而大涅槃常、樂、我、淨四德,描述的則是如來出世間相狀,它具有不生不滅、非因非果的特性。它是一個我們在排除了所有虛妄表象,懸置了那與絕對實在相對的偶然現象之後的存在。涅槃四德中的“常”與“我”,是在描述衆生排除了世間的虛妄相狀後所見的如來法身的真實相狀。這是出世間真我相狀,不同于衆生執世間五蘊法爲常我的執著相。而涅槃四德中的“樂”與“淨”,則是在描述衆生證如來法身“常”、“我”相後,所獲得的脫苦離染的生命體驗。從大涅槃是出世間相而不是世間相來看,它也是無相的。如《大般涅槃經》說:“無相定者名爲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爲無相。以何因緣名爲無相

  善男子,無相故。何等爲十

  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

  當然,常、樂、我、淨是聖者出世間的解脫妙相,唯聖者自內所證,本是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的。如果人們用任何言說來描述它,都可能造成誤導。這是因爲生命體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說出的東西是總普遍的東西,會有損于個人體驗的真切性。;《大般涅槃經》就說:“不生者名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何以故

  以修道得故。”其實,我們說涅槃具有常、樂、我、淨的妙相,只不過是一種方便的言诠,用以引導衆生趨向于涅槃。我們用言詞概念來表達涅槃,只是一種強爲之名而已。如《經》說:“是大涅槃亦複如是,無有因緣,強爲之名。”

  然而早期的佛教經典是講“無常,苦、空、無我”的,這被看作佛陀所說的“四法印”。如《增一阿含經》中就記載著佛陀對衆弟子的教說:“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證于四部之衆、天上人中。雲何爲四

  一者一切行皆悉無常……,二者一切諸受苦,一切諸法無我,涅槃休息。”而《大般涅槃經》說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德,是否違背了佛陀根本教旨

  《大般涅槃經》認爲,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之說並不違背佛法真義。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所說的“無常、苦、不淨、無我”說,目的在于破除執世間五蘊爲實有的常、樂、我、淨之說,是佛不了義教,只是對治衆生邪執的方便法門。如果衆生繼續偏執于無常無相,就會導致否定一切的斷滅空見。所以《大般涅槃經》又說常、樂、我、淨四德及涅槃八味,以對治上述執空重病。六卷本《大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早期譯本)對此就有明確的說明:“如是衆生,先于佛密教有惑亂之病,漸以大乘契經而教化之,然後爲說大般泥洹八味藥。八種味者,常住法寂滅法,不老,不死,清涼,虛受,不動,快樂,是八種味名大般泥洹。”這是直接以涅槃四德(是對涅槃八味的展開的描述)的有相觀點來對治衆生執空成病。《大般涅槃經》認爲,只有涅槃常樂我淨之有相說才是佛說的真正了義教。

  四、般若與涅槃的融合

  中觀般若學講緣起性空,《大般涅槃經》則講常住妙有,二者看似矛盾而實際上並不必然構成矛盾。中觀般若學講空,重在蕩相遣執以顯現宇宙寂滅實相,所以空只是一種觀法,並不是存在論意義上的虛無說。中觀般若學由觀空而人法性實相,法性實相本質上也是妙有。中觀般若學雖講空,但暗含講妙有的可能性,中觀學的空是真空,不是斷滅空,真空與妙有本來無礙。而《大般涅槃經》正是發揮了妙有方面而講涅槃常住,同時它也吸納了中觀般若學諸法性空的思想。《大般涅槃經》中有多處論及諸法性空的理論,並且也對般若十八空作了專門的論述。如《經》說:“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何以故

  一切法性不可得故。……善男子,若有沙門及婆羅門,見一切法性不空者,當知是人非沙門非婆羅門,不得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人于大般涅槃。”實際上,《大般涅槃經》反對的並不是般若空論,而是小乘堅持諸法無常而導致的斷滅空論,而這也正呼應了龍樹中觀學對小乘只知無常不知性空說的批判。

  《大般涅槃經》說:“善男子,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薩習空故見諸法空。善男子,如一切法性無常,故滅能滅之;若非無常,滅不能滅。有爲之法有生相,故生能生之;有滅相,故滅能滅之。一切諸法有苦相故苦能令苦。……菩薩修空,亦複如是,以修空故,見一切法空寂。”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小乘只知諸法無常,故有生相、滅相、苦相,但不知道一切諸法本自性空,這極有可能導致否定世間一切的斷滅空(因執著于事物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而追求否定一切、斷滅一切、灰身滅智式的涅槃解脫)。而大乘菩薩則知道一切諸法本性自空,所以不執著于世間無常、生、滅、苦相,並積極地以空觀指導修行,並能最終證見一切法的空寂。《大般涅槃經》繼而提出,若能見諸法本性空,就能見佛性得妙相涅槃。如《經》說:“一切菩薩住九地者見法有性,以是見故不見佛性。若見佛性則不複見一切法性。以修如是空叁昧故,不見法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人于大般涅槃。”這裏所說的“一切法性”是指一切事實各自的實有性。《大般涅槃經》指出,如果執著于一切事物都實有自性(個體事物的實有自性),則不能見到佛性;如果修習般若波羅蜜,于一切法不見個體事物實有自性(或者說,見一切事物本性自空、空寂),則能證見佛性,得常、樂、我、淨之妙相大涅槃。

  , 由此可見,佛教由中觀般若學向涅槃妙有說的發展,符合佛教理論自身發展的邏輯。不過《大般涅槃經》更注重涅槃佛性妙有的闡述,在《大般涅槃經》看來,中觀般若學諸法性空的理論是破執觀空證涅槃的修證方法。牟宗叁就稱般若觀空爲共般若,是一切大乘佛教共同修證的方法,他說:“般若經中已知有常樂我淨之說,惟它重在以般若融通之,重在表示其“畢竟不可得,。此義仍不礙于仍可言常樂我淨之說。”《大般涅槃經》即吸收了般若觀空的方法,它一方面講真空,另一方面也講妙有。它堅持了般若的蕩相遣執的方法,由此而見一切現象法假名幻有,同時又于般若觀空的一面加法身涅槃之遍滿常一面。由觀生死因緣法空而見如來法身,即可得常住妙有之涅槃。

  《大般涅槃經》說:“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切有爲行,如瓶無酪,則名爲空。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是故解脫喻如彼瓶,彼瓶遇緣則有破壞,解脫不爾,不可破壞。不可破壞即真解脫。”

  這裏所講的“空”與“不空”,是分解的說,謂生死世間二十五有爲空,而大涅槃常住妙有則不空。所謂解脫,即是以般若智觀生死法空而得法身,證常、樂、我、淨之大涅槃(此即涅槃叁德之真實含義)。《大般涅槃經》稱觀空得不空,爲“見空及與不空”的中道觀法,以區別于外道尼乾子等一味觀空的片面空。《經》說: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所言空者

  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

  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

  者即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

  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爲<, BR>  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之,令諸生

  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

  我,不見于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

  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這裏所說佛性,即是佛之體段、佛界,如來法身。(《經》卷25曰:“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涅槃。”)。佛性潛藏于衆生界,衆生見佛性則得涅槃。佛性並不就等于涅槃,涅槃是佛性的顯相。衆生去除煩惱即可見佛性,而起常、樂、我、淨之妙相涅槃。衆生本有之佛性,並不是一實體,而只是第一義中道空性。這說明,佛性是遍在的,無論凡聖、染淨皆平等共有佛性,猶如虛空遍在于一切諸法。而所謂見佛性者,即以般若中道智(第一義空智),雙觀生死空與涅槃不空。若只見空則不得涅槃妙有,只有見生死真空而又見涅槃妙有,才可謂真見佛性,得妙相涅槃。

  然則,《大般涅槃經》以第一義空智見空及;見不空,尚是分解的說法。容易讓人理解爲涅槃妙有是實體性的有,而以爲在生死法-之外別有自體的存在。若是如此,也是一種自性實有之妄執,違背了中道第一義空…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