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27

  ..續本文上一頁不礙空、有的原則。《大般涅槃經》認爲,不能把涅槃妙有理解爲實體性的有。涅槃也是自性空無,非是實體性的有。菩薩見佛性得涅槃,也是以無所得爲涅槃。如《經》說:

  菩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

  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無所見。……色 亦空,眼亦空,識亦空,如來亦空,大般涅槃亦空。是故菩

  薩見一切法是空。

  複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诃薩安住

  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見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以無所得爲大涅槃,這與中觀般若學以見畢竟空爲涅槃的學說,在表達方式上簡直如出一轍。此外,《大般涅槃經》又解釋了爲何在說涅槃爲空的同時,又說涅槃常住妙有,認爲這是佛隨世俗說的方便法門,不是佛最後的真實了義說。如《經》說:

  二十五有名爲不淨,能永斷故得名爲淨,淨即涅槃。

  如是涅槃亦得名爲有,而是涅槃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

  俗故,說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

  而言父母。涅槃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槃。

  善男子,涅槃之性實非有也。諸佛世尊囚世間故,說

  言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實無有子說言有子,實無有道

  說言有道。涅槃亦爾,因世間故說言爲有。

  因此,《大般涅槃經》所說常住妙有之涅槃,並非離生死法-之外別有涅槃可得。實際上,菩薩由觀諸法性空,當體即見中道佛性,得常住涅槃。生死因緣法是相對的有差別相,涅槃則是絕待的無差別相。菩薩若能于世間見諸法性空,則能當體泯除世間的差別相,而一起超升人平等無二、沒有差別相的涅槃界。在此,生死世間法已與妙有涅槃相即不二。這亦如《中論》所說:“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槃。”

  這就是說,涅槃妙有並非抽象的自體存在,而是即著二十五有生死世間當體即是常、樂、我、淨之妙有涅槃。《大般涅槃經》說:“如來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以故,無有叁世,猶如虛空。”就是說,如來得菩提智,證大般涅槃,一切世間法皆當體翻轉成涅槃界的不思議功德法。在涅槃界中,一切世間的相待差別相皆已泯除,“唯有一切真實法在”。

  《大般涅槃經》說:“佛言善男子,色是無常,解脫色常,乃至識是無常,解脫識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觀色乃至識無常者,當知是人獲得常法。”這即是由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而當體翻轉爲不思議無爲佛法功德而說。色、受、想、行、識等無常有爲法,是雜染的世間法,而如來之色、受、想、行、識則是清淨的出世間佛法。前者是煩惱世間,後者是無煩惱涅槃。一爲雜染,一爲清淨,然其體性不二:“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不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聖者斷煩惱即可于色、受、想、行、識當體超升爲佛法界的清淨存在。這體現了《般若經》“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維摩經》“除病不除法”的不間斷的解脫思想。《大般涅槃經》常說:斷生死法而得常、樂、我、淨。所謂斷者,應當理解爲斷取著而不是斷盡一切法。如《大般涅槃經》說:

  又解脫者名斷一切有爲法,出生一切無漏善法。斷

  塞諸道,所謂若我,若無我,非我,非無我。唯斷取著,不

  斷我見。我見者名爲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 即是如來。

  所謂“唯斷取著,不斷我見”,就含有“去病不去法”的意思。由斷取著,所以心不生貪,心不貪著則得常、樂、我、淨大涅槃。如《大般涅槃經》所說:“見生死過,心不貪著,解脫涅槃,常、樂、我、淨不生不滅。”

  上述對《大般涅槃經》中世間即涅槃學說的分析,只是在揭示《大般涅槃經》中隱含的佛教圓融思想。實際上,《經》中多是從分解的角度說生死無常,涅槃是常,而很少用圓融的語言來表達生死與涅槃的不二。按後來中國佛教的判教思想來說,《大般涅槃經》屬于“扶律談常”教,爲破鈍根衆生執空成病,而多分解地、方便地言說涅槃妙有常住,然而其根本思想仍是堅持了生死與涅槃不二的大乘圓融說。在這一問題上,《大般涅槃經》與中觀般若學別無二致。

  第八章 《勝鬘經》的涅槃學說

  在印度大乘如來藏學中,除了《大般涅槃經》之外,還有一類經就是《勝鬘經》類。勝鬓是人名,經即以她爲因緣,把佛說的道理記下來的。經的部頭小,譯本僅一卷。漢文有兩譯,菩提流支譯本收入《大寶積經》內的第四十八會,經名也叫《師子吼》。其內容主要講佛性,特別是以如來藏爲主題。但是《勝鬘經》講如來藏,並不同于《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如來叁德秘密藏說,是指佛之體段、佛界,而《勝鬘經》則結合衆生本具自性清淨心來講如來藏,這實際上是以主體成佛的性能來講心性、佛性。《勝鬉經》認爲如來藏爲客塵煩惱所染,但本性清淨,並認爲如來藏即是一種空性智,能觀煩惱性空而斷無明住地,獲證涅槃。《勝鬓經》指出如來藏是一切染淨法所依,並在此基礎上強調生死與涅槃不二。

  一、自性解脫與離垢解脫

  《勝鬘經》的主題即在于論述“心性本淨,客塵煩惱”的思想。《經》說:“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意即,衆生心性本淨,煩惱只是外來的,並不能影響心性的本淨。煩惱只能說是心相,性淨則是心性。所謂解脫,不過是透過煩惱心相而得見清淨心性。

  《勝鬘經》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來藏是一切染淨法的根本所依的思想。《經》說:“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這是說,生死染法是依于如來藏而有,如來藏是無始無終的,本際不可知,所以生死法本際也不可知。此外,《經》還說:“如來藏離有爲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就是說,作爲一切法生成根本所依,如來藏必是常住不滅的無爲法,它不僅是一切有爲生死染法的所依(斷脫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者),而且也是一切清淨的佛法-之所依(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勝鬉經》強調說:“若無如來藏,不得厭苦求涅槃。”

  《勝鬉經》將生死染法與清淨佛法系于一心,實際上是將生死世間與涅槃境界維系于衆生本有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煩惱的生死世間是依存于如來藏清淨心,清淨的涅槃境界也依存于如來藏清淨心。因此,轉生死爲涅槃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對待衆生本有的如來藏清淨心。普通的衆生之所以沈淪于生死雜染的世間,是因爲有無明住地及四住煩惱,但這些都是心相,衆生煩惱心性則是如來藏清淨心。如果能破煩惱見心性本淨,則雜染的生死世間就能轉成清淨的涅槃佛國。

  《勝鬉經》認爲,成佛證涅槃要靠自力,不得靠他力,如經說:“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這個自力就是指衆生本有的如來藏,如來藏就是一種空性智:“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這種空智有二種:“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前者,是從心的本性是清淨的角度來說的,因如來藏本性清淨,不與煩惱相應,所以說它“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故稱作“空如來藏”。對後者則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把二恒沙不離不脫不異”理解成不離不脫不異煩惱,所謂“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這是從心相是雜染的角度來講的,也就是指“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故稱“不空如來藏”;另一種說法,則是把“恒沙不離不脫不異”理解成如來藏本來就具有不思議佛法功德,只是由于煩惱的遮障而處于潛伏狀態,故稱作“不空如來藏”。筆者傾向于認同前一種說法。因爲,其一,《勝鬉經》所說如來藏的本性是即煩惱而清淨,“空如來藏”是從心性本淨上來說的,“不空如來藏”是從心相上來說,如來藏不離煩惱藏,並不是要斷壞煩惱法(非壞法),故說不空;其二,經中說有二種如來藏空智,第一種空智講心性本淨,不與煩惱相應,這裏講的空是指心性本空(與煩惱不相應),第二種空智,則直指煩惱,但這種空智不是說要斷滅煩惱法,而是指由空性智認識到煩惱本性是空,即是說,煩惱是不空而空的,這恰能體現出如來藏作爲空智不同于小乘佛教斷滅空的特點。經說:“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這是說“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其隱含的意思是指,大乘佛教說即煩惱而清淨,不斷生死而得涅槃,這是凡夫二乘所不能理解、不能思議的事情,只有佛才能了知。這樣看來,那種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理解成不離不脫不異無量佛法功德的說法是有不妥之處,不能體現出空性智所追求的即煩惱而清淨,不離生死而得涅槃的思想旨趣,而且一味地把不空理解成實有無量佛法功德,也沒有體現出如來藏第二種空智之作爲空的特點出來。但是如果以第一種理解爲基礎,也可以說“不空如來藏”是指如來藏潛在地具有無量無邊清淨佛法功德。因爲,如來藏空性智能于煩惱當體見其性空而翻轉成清淨的佛法功德。此清淨的佛法功德並不是脫離煩惱法-之外的某種存在,而就是煩惱世間法在清淨心的映現下當體超升成涅槃界的佛法功德。只有這樣理解,才能體現出大乘佛教不斷煩惱而得涅槃的思想旨趣。

  如來藏不離煩惱而自性清淨,從解脫論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滅谛。經曰:“非壞法故,名爲苦滅。所言苦滅者,名尤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這是說,衆生本有如來藏清淨心,無始煩惱心相叢生,但心性本淨,離一切煩惱,這就是苦滅,並不是要斷滅煩惱才叫苦…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