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6

  ..續本文上一頁是涅槃,此即“梵涅槃”。耆那教主張靈魂(“命”)實有,是宇宙唯一的實在,靈魂受業力(漏)的影響而墮落于輪回世界(“非命”),若修苦行,積善德,則可消除業力止滅漏的作用,使靈魂擺脫生命輪回而達到獨存的狀態即是涅槃,此即“離非命涅槃”。順世論否定精神實體的永恒存在,認爲地、火、水、風“四大”是構成萬有的基本元素,人的意識只是“四大”結成人體後所産生的功能,隨著人肉體的死亡,意識也隨著消失,因此並不存在永恒的自我、靈魂等。此派反對業報輪回說,認爲沒有來世,人的行爲也不會産生善惡報應。順世論肯定現實生活的幸福,認爲涅槃並不是現實生命的消失,而是指在現實生活中享受五欲的快樂,這可稱作“最上現法涅槃”。

  佛陀把上述叁種外道涅槃觀,分爲常見論與斷見論兩類。其中,婆羅門與耆那教屬于常見論者,順世論屬于斷見論者。順世論承認由地火水風組成具有人格統一性的我,而否認生死輪回之說,認爲人死後什麼都不存在,故佛陀稱之爲斷見;婆羅門與耆那教主張自我、靈魂永存,解脫不過是自我、靈魂擺脫業力的束縛向絕對實在界的超升,故佛陀稱之爲常見論。佛陀指出,斷、常二見具體的理論主張雖然不同,但都持有我論,在涅槃的問題上,都主張存在一個解脫的主體。順世論是執持“現在世真實有我”,婆羅門與耆那教則執持“今世後世真實有我”。佛陀認爲,解脫的主體(實有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如果執著于靈魂、梵我不滅的話,就不能真正導向涅槃,而只有破除靈魂、梵我實有的觀念,也就是說,只有無我才能導致真正的涅槃。他說:“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佛陀強調:“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得涅槃。”可見,佛陀涅槃觀與其無我論密切相關,以無我論爲其理論基礎。這是原始佛教涅槃觀念區別于其他學派涅槃觀念的實質所在。

  那麼,何謂無我

  無我論的內涵是什麼

  爲什麼有我論不能導向涅槃

  無我論是佛陀的叁法印之一,叁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佛陀對無我論的論述,是結合五蘊說與緣起論而展開的。佛陀認爲,人生現象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色蘊相當于肉體及其他物質存在,由“四大”(即地、火、水、風)原素組成。受蘊是眼、耳、鼻、舌、身接觸外界而産生的感受。想蘊是概念活動。行蘊是意志活動。識蘊是知覺活動。五蘊根據緣起的原則(“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而組成衆生,“諸陰因緣合,假名爲衆生”。按佛陀的說法,五蘊刹那無常,依因緣條件而形成刹那生滅的相續之流,沒有什麼固定的成分,所以也沒有所謂的實在我。佛陀認爲,五蘊聚合的原因,是衆生所造的身口意叁種業力。在業力的執持下,衆生要經曆十二因緣的叁世輪回,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人,六人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包含叁世兩重因果,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這十二因緣的曆程,可發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衆生根據自己的善惡業行,來決定自身的輪回去向,善者生天,惡者下地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業報而無作者”,並沒有一個輪回的主體。按照佛陀的說法,五蘊處在刹那生滅中,輪回轉生只不過是五蘊刹那生滅的一種表現形式。佛陀不承認五蘊中有哪種蘊是獨立常存的。如果有哪種蘊是獨立常存的話,即成固定不變的我,這就違背了佛陀無我的宗旨。《中阿含經》說有一比丘認爲識蘊是生命輪回的主體,“謂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作善惡業而受報。”此說即遭佛陀的呵斥,佛陀告訴他:“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並沒有一個常存不變的主體。佛陀說無我,主要就是要破這個輪回主體。不僅如此,佛陀還要破解脫主體。在佛陀看來,存在的只是五蘊在業力作用下的刹那聚合與離散,並沒有離開五蘊之外的靈魂自我。佛陀認爲,人們若能正確地知見五蘊緣起無我的法則,就可斷除苦惱而與真實法則相應,證得涅槃(如實觀)。如《雜阿含經》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是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于色得解脫,于受、行、想、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在佛陀看來,無論是順世論還是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執持五蘊刹那相續爲實在我。順世論執現在世有真實的人格統一性的我,我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消亡,自然是執五蘊和合爲實有我。即便是婆羅門、耆那教所執之自我、靈魂,在佛陀看來,也是執五蘊,或五蘊之一爲我。他說:“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陰計有我。”

  佛陀認爲,根本不存在超出五蘊刹那相續之外的自我、靈魂的所以,佛陀要求人們認識到五蘊無我的道理後,還要進一步觀察思維五蘊的刹那生滅的本質,進而産生一種觀見五蘊寂滅本性的直觀智慧,即獲得“真實正觀”,如此方能“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與佛教真理相應,獲得涅槃。《雜阿含經》說:

  然我于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

  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

  譬類得解。譬如乳母,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

  猶有余氣,要以種種雜香,熏令消滅。如是多聞弟子,離

  于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陰我慢、我欲、我

  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于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

  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這種斷盡無明我執習氣,獲得涅槃的“真實正觀”的智慧實際上來自于瑜伽禅定。佛陀說:“成就諸禅定,滿具常棄樂。已得無食樂,猶如水浴淨;不動心解脫,一切有結盡。無病爲涅槃,謂之無上燈。”又說:“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禅思不放逸,疾得盡諸漏”。

  瑜伽禅定早在佛教産生之前就已出現,但是佛教以前的瑜伽只是一種玄想的技術,藉此獲得不思議的神通,並沒有多少哲學的內涵。佛教則將瑜伽禅定吸收進來,並且賦予了哲學的見解,把它視作消滅煩惱業力,獲得正觀正智,證見佛教真理的主要手段。英國學者渥德爾在其名著《印度佛教中》中就指出:“(佛教)修習綱領最重要部分並不是道德行爲,而是禅定功夫,道德行爲雖然切要,不過只是初階,在禅定中才可以透徹了悟宇宙本性和個人存在的真谛。”

  佛陀主張,由瑜伽禅定斷盡煩惱,産生直觀諸法本性(滅)的“真實正觀”,就意味著達到了涅槃,此所謂“見法般涅槃”。這種涅槃的本質是一種通過智慧與真實相應而獲得的解脫之境,也就是“心解脫、慧解脫”之境。

  佛陀就一再強調,“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這說明,佛陀追求的是智慧的解脫,其特點是不離五蘊世間而得解脫(以正觀正智破無明我執,見五蘊緣起本性就可得涅槃)。佛陀區分五受蘊和五蘊的不同。他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爲陰”,“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于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陰”者,即是蘊義,即色、受、想、行、識。五陰組成一切物質的、精神的現象。而“受陰”者,就是于五陰上有欲貪,有取執,即成五“受陰”。五受陰,形成由無明業力執持的刹那的五蘊相續之流的輪回世間。修習佛法的弟子若能于五陰上斷盡貪愛、執取,即成無漏的(清淨的)五蘊世界。前者是佛教所說的有漏的世界,後者則是無漏的世界。佛陀說,“有漏是生死,無漏是涅槃”。無漏五陰是宇宙、人生存在的真相。人去除我執,斷盡煩惱,不再承受輪回之苦,成就梵行,獲心解脫、慧解脫,就成就了涅槃。(“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後有”)。

  佛陀以心解脫、慧解脫爲涅槃的學說顯然與外道涅槃學說有著本質的不同。絕大多數印度外道哲學是向現實世間之外求得解脫的根據,並通常把這個根據視作宇宙的本源、或本體,並以舍棄現實世界回到宇宙的本源、或本體爲涅槃。如,婆羅門教就是以自我脫離此世而與梵神同在爲得涅槃。再如,某些唯物主義學派以宇宙的物質本源爲涅槃因,認爲現實生命消散回到宇宙本源的狀態爲得涅槃。這些外道涅槃說都是走外在的解脫路線。而佛陀創立現世得心解脫、慧解脫的涅槃說,則將這外在的解脫傾向轉回到自我的內在之中,認爲聖者由禅定産生神秘的直觀智慧,見緣起法的寂滅本性(如實觀見真實法則),爲得涅槃。這體現了佛陀對印度哲學涅槃觀念的革新與發展。

  佛陀所說涅槃,從本質上說是指衆生去除生命的迷執,斷滅了自身執持輪回果報的無明業力後(“不受後有”),而呈現出來的自由自在、解脫的生命境界。《中阿含經》描述這種涅槃說:

  猶如無事人民處,彼有野鹿,自在行、自在坐、自在

  臥。所以者何

  彼野鹿不在獵師境界,是故自在行、自在

  坐、自在臥。如是比丘!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

  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

  受有,知如真,彼于爾時自在行、自在坐、自在臥。五比

  丘!是說無佘解脫,是說無上安隱涅槃,是說無老、無死、

  無愁憂戚、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

  這就是說,涅槃乃是智者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的開顯,獲得解脫的聖人,就如同是在廣鳌無垠的原野上,遠離人類幹擾,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野鹿。與此相對的是受無明業力的驅使,生存在輪回世界中不得解脫的衆生,他們猶如生活在獵師的狩獵場,不得自由。而獲得心解脫,證得涅槃的聖者,之所以能“自在行、自在坐、自在臥”,就是…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