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之研究(釋性儀)

  涅槃之研究

  本文榮獲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李炳南、詹煜齋居士獎學金●釋性儀

  摘要

  “涅槃”一詞在四部《阿含經》中經常出現,佛陀說法的本懷就是開示鼓勵弟子觀察世間及五蘊的無常相而修證解脫,以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地。涅槃一詞最早出現在《聖婆伽梵歌》,經過《奧義書》至佛陀時代已成爲修證得不生不滅解脫的代名詞,佛滅後部派佛教的紛爭,一直到後起的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都仍舊討論何謂涅槃,且開展出不同角度的诠釋。從阿含部中,可明確找到佛陀的種種開示,描述涅槃解脫的境界是無上安穩、寂滅、清涼、真實;也就是斷除生死,證得涅槃境界。修證得解脫的方法,則是觀察緣起,修持八正道,舍離五蓋,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

  關鍵詞:涅槃 解脫 五蘊 八苦 中道 叁十七道品 安般念 五下分結 五上分結 漏盡

  一、前言

  涅槃解脫寂滅的境界乃是原始聲聞乘修行者的解脫極果,非常殊勝且安樂。在原始佛教中,世尊說法的本懷是解除衆生的苦惱,因此所有的開示都集中在教導弟子如何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世尊本人也修證得涅槃而解脫叁界的生死煩惱苦痛,永不退轉地證入諸法的本寂處,是平靜、安穩、清涼、無苦、無熱惱的狀態。明確地爲身心常處于熱惱八苦的衆生,指示一條清楚正確的信仰及修行道路,那就是信仰及修行不只爲求得世間之種種順利、福樂、成就或過人的五種神通,而是開啓覺性,徹底證悟諸法因緣生、因緣滅的中道而實踐八種正道以趣向無苦的不生不滅境地。掃蕩從古印度思想《奧義書》以來認爲有一不滅的梵我永恒存在的錯誤見解。佛陀說涅槃法乃是相對于生死煩惱而說,因爲有苦痛,所以教導離苦痛之法,其結果是出離雜染煩惱,名之爲涅槃。所以,涅槃的重要性應在于如何去達到,而非只強調涅槃之境界及解脫快樂,若能依佛陀之教導而行,就可體證之。在阿含經中有句話,有八正道就有阿羅漢——涅槃。然而,涅槃離言說相,離文字相,只是相對于生死苦而說有一不生不滅的境地,證悟後的聖者連這個境地也是不存在的。張曼濤先生的《涅槃思想研究》一書可說已徹底的研究了涅槃,包括思想的起源與開展,非常詳盡。

  本文將以四部《阿含經》及《大般涅槃經》爲主,著重在探討何謂涅槃?修證涅槃的重要及如何修證涅槃?研究方法則是以诠釋經文再加以發揮。

  二、何謂涅槃

  “涅槃”乃梵文Nirva-n.a 之音譯。就字義解釋,Nir是否定辭,va-n.a是吹,有吹散或消滅之義,此詞在佛教中被借爲熄火之意,以表示熄滅貪嗔癡叁毒之火,故解脫的聖者稱爲證入涅槃。哻其所代表的含義有許多,如清淨、止息、無爲、無漏、無死、無上等等。哷佛教的許多用詞承襲古印度思想《奧義書》及六十二派外道哸,但佛陀透過徹底覺悟後修正其概念和用法,如“中道”、“修苦行”都是。哠從四部《阿含經》中佛陀的許多開示,可發現涅槃的意義爲寂滅、清涼、清淨、真實。如《雜阿含經》卷二,佛陀告諸比丘:

  解脫已,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唎

  解脫就是于諸世間都無取,無所著,則自覺涅槃。涅槃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的。勉強可說爲不生、無熱惱、無雜染、非虛幻、不變化而穩固的狀態。就是要弟子們體察生命的無常及苦痛而透視世間的真實相,對于世間一切不實在且變動的人事物,盡量持守不取著的態度,才容易出離煩惱。從舍利弗的回答也可了解雲何涅槃: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雲何爲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唃

  一切諸煩惱在《阿含經》中可分爲叁十種,如貪、悭、诳、谄、怒、惱、嫉、悔、無明等。唋

  雖然佛滅後興起的部派佛教诤論涅槃的境界及狀態問題,但主要的有余和無余涅槃的觀念則和原始佛教的涅槃觀相同。圁有余涅槃指現世證得解脫涅槃,五蘊依身仍在;無余涅槃指聖者入滅,舍離五蘊身。此爲一般承認且較通行的概念,之後,中觀學派提倡一切法自性空寂,因此說言:“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圂其涅槃觀和原始佛教的教導仍同。佛陀說涅槃本性是寂滅,只因衆生的煩惱貪執而産生生生滅滅的幻象世間及苦惱,因此教導正確的透過修持而體證寂滅。佛陀少用“本性空寂”來說明,因爲印度古來的傳統宗教及《奧義書》思想,存有梵我合一及神我常住的觀念埌,若用“本性”將容易導致誤解有一永恒常住不變的真性,用空寂則被誤解爲虛無,因此佛陀多就緣起生滅面來闡釋真理,導引生存于現實苦痛中的衆生有一清楚明確的修行目標,那就是以觀察苦集滅道四聖谛而解脫煩惱苦痛及滅除貪嗔癡叁毒,結果就是證得涅槃解脫。堲這是世尊徹底覺悟修證真理後所清楚洞見的真象,也是佛教最吸引理性者的教導,更是引導修行者真正趣向徹底解脫的正道。唯識學派則提到四種涅槃,其中的有余和無余涅槃也和原始的思想一樣。埕

  解脫有兩個層次:一是證入初果,斷除邪見、戒禁取、疑,絕不會再墮落叁惡道。另一是證入阿羅漢果,得漏盡解脫,五上分結斷色貪、無色嗔、掉舉、慢、無明,永出叁界生死輪回的種種苦惱。寂滅涅槃是佛陀演說佛法的目的所在,因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世尊鼓勵修行者要欲法、念法、樂法,因爲雖無法馬上究竟解脫,但保證可以在不久的未來解脫,或是享受梵天清淨的天樂。其他的未究竟解脫的涅槃,如“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或上流般涅槃。”但都已確定不再退轉爲凡夫,經過一生或七生或在不還天將取證涅槃。埒

  叁、涅槃在佛法中修證的重要

  《佛遺教經》及《大般涅槃經》載,佛陀囑咐弟子:“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堅牢者。”垺“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複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爲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埆

  佛陀以覺悟者的經驗,認爲修證解脫是當務之急,說偈強調:“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垽

  在四部《阿含經》中,佛陀的說法主要就是勸勉比丘,以修證涅槃解脫爲最終目標,因爲那是無苦無惱無病、究竟安穩之處。如《雜阿含經》垼中,世尊勉勵諸比丘修持最上、最殊勝的目標就是涅槃寂滅:

  汝當舍離有身顧念。樂于涅槃寂滅之樂爲上、爲勝。彼聖弟子已能舍離有身顧念,樂涅槃者,歎善隨喜。垸

  要修證涅槃解脫,須體會到世間的無常變動劇烈苦,所謂叁苦——行苦、苦苦、變易苦垶,以及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其中以“五蘊熾盛苦”最爲逼迫,因爲五蘊習慣性的欲望及貪著取著,沒有外境的逼迫,仍不斷煎熬著身心,這就是佛陀特別強調要修禅定以對治受想熾盛的原因。也才可能體會到其他衆生也有相同的苦迫,而發起精進心,培養解除他人苦的能力。這和菩薩道並不沖突,重要的是不忘失菩提心。佛陀又贊歎涅槃法爲最上,如《增壹阿含經》中記載:

  雲何名爲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于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垿

  世尊就是爲涅槃而爲弟子說法的,如《雜阿含經》言:“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

  世尊爲涅槃故,爲弟子說法。火種居士,我諸弟子于此法中,得盡諸漏,得心解脫,得慧解脫,于現法中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埇

  如果從第一義谛而言,涅槃解脫和生死苦痛只是相對的,因爲有我愛所以要修行解脫,如果無有我則也就無有所謂解脫。如《圓覺經》提到的觀念:

  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爲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爲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埐

  雖然此經較晚出,但也完全同于《阿含經》及般若空宗中觀學派垹的說法。

  《中阿含經》就提到涅槃是相對的:

  不多聞者,以多聞爲般涅槃。不觀諸善法者,以觀諸善法爲般涅槃。行非法惡行者,以行是法妙行爲般涅槃。妄言、兩舌、粗言、绮語、惡戒者,以善戒爲般涅槃。不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者,以善慧爲般涅槃。埁

  所以,生死輪回者,以不生死輪回爲涅槃了。

  四、如何修證涅槃

  修學佛法——覺悟之法,最重要的就是修持實踐。確立正確的修持方法和目標再正精進不放逸夎,就容易成就解脫果。知有生老病死之苦才會發起求涅槃之心,也就是如四聖谛所言要知苦才能斷集,要慕滅(寂滅涅槃)才會修道。

  求無上安穩的涅槃是名爲聖求。《阿含經》中佛陀指出很多的修行項目和法門,依之精勤而修則能解脫生死大苦聚,達到涅槃解脫的清涼境。在《長阿含經》中佛陀演說一切趣向涅槃之法:

  雲何一法趣于涅槃?謂能精勤,修身念處。雲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爲止,二謂爲觀。雲何叁法趣向涅槃?謂叁叁昧: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雲何四法趣向涅槃?謂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雲何五法趣向涅槃?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奊

  能精勤修身念處娙,修止修觀,修叁叁昧,是般若經中最常提倡的修法,修四念處,修五根,其實這些方法都是增上定學的部分,包含于叁十七道品中,也就是有系統…

《涅槃之研究(釋性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