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廬山慧遠的涅槃觀(香川孝雄)

  廬山慧遠的涅槃觀

  

  香川孝雄

  序

  “涅槃”作爲佛教徒最終的目標,從原始佛教以來一直被熱心地追求著。在中國,各宗派對涅槃的研究都非常盛行,各自有著獨特的涅槃觀。例如叁論宗的吉藏在《中觀論疏》卷十本的“涅槃品”中介紹印度佛教的傳統時說道:“成實者,明本始有二種涅槃。十地師明性淨方便淨。……攝大乘論四種涅槃。一本性寂滅,二有余,叁無余,四無住處。”(大正藏四二、一五五a)天臺智顗在《金光明經玄義》上卷中論述道:“雲何涅槃。性淨圓淨方便是爲叁。①不生不滅名涅槃。……不生不滅即是常。常故名樂,樂故名我,我故名淨。涅槃既即常樂我淨。”(大正藏叁九,叁b)智顗的這一學說,是在地論師的學說上加上圓淨涅槃,而且還受到了由昙無谶傳譯的《大般涅槃經》中的涅槃四德學說的影響。與以上的學說相比,淨土教又是怎樣對“涅槃”進行論述的呢

  就淨土教而言,由于將往生極樂世界放在比涅槃更重要的地位,所以對涅槃沒有很多的論述。但是,只要是佛教就不能不論及涅槃。本文的目的在于對被認爲是中國淨土教第一祖的廬山慧遠進行探討。

  一、廬山慧遠的淨土思想

  佛教傳入中國,《般舟叁昧經》、《大阿彌陀經》等有關淨土的經典被翻譯成了漢文,但無法認爲這些經典所論述的阿彌陀佛信仰馬上便被中國人所接受。從文獻上來看,《法苑珠林》卷四②的晉·阙公則(265-290年之間卒)、《梁高僧傳》卷十一③的竺僧顯(221年頃)、同書卷五④的竺法曠(327-402年)的傳記中可見到關于信仰阿彌陀佛,希望往生極樂世界的記載。此外,有關阿彌陀佛像的確切資料,當數支遁(314-366年)的《阿彌陀佛像贊並序》。⑤但是實際上,具有教團組織,而一心歸依阿彌陀佛,從事念佛實踐的最初的人當數廬山的慧遠(334-416年)。慧遠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老莊思想在中國思想界占據主流。慧遠的傳記載于《出叁藏記集》卷十五⑥,及《梁高僧傳》卷六⑦,其中記載:“年十叁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昌)洛(陽)。博綜六經。尤善莊老。”由此可以看出慧遠曾欲走仕途之路。慧遠二十一歲時爲避戰亂,欲赴江南,向苑宣子求學。但因往路被阻,未達目的。在偶然的機會聽到了道安的名聲,便前往太行山中的恒山拜訪道安。聆聽了道安對《般若經》的講說,豁然開悟,遂醉心于道安的般若經教學之中。並通過般若經教學,最終歸依了淨土教。慧遠何時歸依淨土教並沒有定說,但在晉·元興元年(402年)慧遠與一百二十叁位同志一起在無量壽佛前立下往生西方的誓願,此文由同志的代表劉遺民撰寫,即有名的《白蓮社念佛記》,文中說:

  “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慧遠,貞感幽冥,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清信之士百有二十叁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奉以香華敬薦而誓焉。”

  ⑧文中的“攝提”是寅年的別稱,由此可知此年相當于元興元年,正值慧遠六十九歲,處于人生的圓滿成熟期。在佛教界則是鸠摩羅什進入長安的第二年,這一年鸠摩羅什翻譯了《阿彌陀經》。如果《無量壽佛經》是由佛陀跋陀羅與寶雲共譯的話,則還未翻譯出來,但它的不同譯本《大阿彌陀經》、《平等覺經》則已經翻譯完成。然而,從慧遠的遺文來看,引導他信仰阿彌陀佛的則顯然是支婁迦谶翻譯的《般舟叁昧經》。慧遠的《念佛叁昧詩集序》這樣寫道:

  “夫稱叁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⑨

  文中提倡了念佛叁昧。此外,慧遠在與鸠摩羅什來往的書簡中,對《般舟叁昧經》用夢來比喻見佛表示懷疑,而提出了疑問。10

  以上可以看到,慧遠在《般舟叁昧經》的引導下信仰了阿彌陀佛。但是如此醉心于般若教學的慧遠爲何歸入淨土教呢

  關于這一點,可以很容易地通過《般舟叁昧經》而得到理解。因爲《般舟叁昧經》中是以般若、空的思想爲依據來論述見佛叁昧的。比如叁卷本的“行品”中,將淨水、磨鏡等所映照出的自身的影子做譬喻,影子亦不從內出,亦不從外入,與此相同,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大正藏十叁,九五c)。這裏所說的,與《道行般若經》卷十的“薩陀波倫菩薩品”中昙無竭菩薩的回答是一致的。薩陀波倫菩薩問道:“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昙無竭菩薩回答:“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大正藏八,四七叁c)又《般舟叁昧經》“行品”中說:“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之後,見阿彌陀佛。于覺不見。于夢中見之。”並用夢中同淫女共棲宿之譬喻來加以說明(大正藏十叁,九五a-b)。《道行般若經》的“昙無竭菩薩品”中將般若波羅蜜之本無以“夢中與女人通,視之本無”的譬喻來加以說明(大正藏八,四七五a)。很明顯這是參照《般舟叁昧經》而做的論述。其他還如《道行般若經》的“薩陀波倫菩薩品”中,薩陀波倫菩薩聽了般若波羅蜜的教誨,得見十方諸佛叁昧之文;又如彼菩薩聞佛深法,得六萬叁昧之文,皆可以看到“悉見諸佛叁昧”(同上四七四a)之名。“昙無竭菩薩品”中也出現了“悉念佛叁昧”(同上四七六a)之叁昧。《般舟叁昧經》“行品”中也說:“用念佛故得空叁昧”,“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無生法忍)。即逮得阿惟越致。”(大正藏十叁,九五b)它論述了般舟叁昧即爲在逮得空之時所展開的境界。如上所述《般舟叁昧經》和《般若經》有著密切的關連,所以,學習了般若教學的慧遠,其信仰因《般舟叁昧經》而歸向淨土教,可以說是很自然的事。

  二、慧遠對涅槃的理解

  本文的主題爲涅槃,那麼慧遠對涅槃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慧遠本人並沒有單獨論述涅槃的文章,但在他與羅什的來往信件就法身所提出的問題中,可以略窺一斑。他問道:“經雲:法身無來無去,無有起滅,泥洹同像,雲何可見,而複講說乎。”11這裏所說的“經”,正如前人的研究12所指出的,指的是羅什所譯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七中的“諸佛法身無來無去”(大正藏八,四二一c)之文。針對慧遠的提問,羅什回答道:

  (一)佛法身與變化相同,無四大五根,如水中月、鏡中像。

  (二)佛法身由法性所生,故久住如同泥洹。

  (叁)法身之所以“無來無去”,是因爲法身的實相如泥洹,無爲無作。

  對羅什的回答,慧遠論述了對以上叁點所領會的要旨,但在回信中,慧遠卻將第(叁)之法身“無來無去”故與泥洹相同,提到了第一位。這可以說是因爲慧遠對其自身所最爲依憑的《般若經》和《般舟叁昧經》所共同論述的“無來無去”最爲關心吧。慧遠就是這樣理解佛法身與泥洹皆爲無爲無作的。

  在慧遠值得注目的著作中還有《沙門不敬王者論》。13此著作是慧遠針對桓玄關于沙門是否應該禮敬王者的提問,明確出家法與世間法的不同,並論述沙門無禮敬王者的必要。在第叁“求索不順化”中慧遠論述道:

  “有情于化,感物而動。動必以情,故其生不絕。……是故經稱,泥洹不變,以化盡爲宅。叁界流動,以罪苦爲場。”“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14

  也就是說有情之物招報應,報應生輪回,此生存充滿痛苦,無有斷絕。與此相反,泥洹是不變的境地,是超越了苦的世界,所以應使自己的心與超越的世界——泥洹相冥和。

  叁、《般舟叁昧經》中的涅槃

  僅就以上慧遠的遺文來看,慧遠的涅槃觀,與其說是淨土教學者式的理解,不如說是般若學者式的理解。那麼指引慧遠信仰的《般舟叁昧經》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其“行品”中這樣寫道:

  “陀和。菩薩于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大正藏十叁·九五b)

  這裏論述了見佛與往生,並說都能由念佛而得成就。關于念佛,這樣論述道:

  “欲見佛,即念佛,不當念有亦無。我所立如想空。”

  這時明確了超越有無的空的念佛。又進一步論述道:

  “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如來)。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泥洹。”(同九五b-c)

  論述了通過空的念佛而見佛,無想的境界是泥洹。

  慧遠從般若、空的立場來理解泥洹,不但與《般舟叁昧經》的教說不矛盾,反而可以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理解。

  注釋:

  ①在《法華玄義》第五下(大正藏叁叁,七四五b-c)中,智顗在介紹地論師的二種涅槃的同時,論述了叁種涅槃。

  ②大正藏五叁,六一六b。

  ③大正藏五,叁九五b-c。

  ④大正藏五,叁五六c。

  ⑤《廣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五二,一九六b-c。

  ⑥大正藏五五,一九b-一一c。

  ⑦大正藏五,叁五七c-叁六一b。

  ⑧《出叁藏記集》卷十五,慧遠法師傳,大正藏五五,一九c。

  《高僧傳》卷六·釋慧遠傳,大正藏五,叁五八c-叁五九a。

  ⑨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叁四七頁。

  《廣弘明集》卷叁,大正藏五二,叁五一b。

  10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一六五-一六九頁。

  《大乘大義章》(鸠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次問念佛叁昧並答”,

  大正藏四五,一叁四b-一叁五a。

  11《大乘大義章》卷上,大正藏四五,一二二c。

  12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二一四頁。

  13同前八六頁,叁七九-叁八頁。

  《弘明集》卷五,大正藏五二,叁c。

  14大正藏五,四七a-c。

  

《廬山慧遠的涅槃觀(香川孝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