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事業流傳教法增廣
事業流傳者,尊者之高足遍彌于印度、隖僅、跋薄、哦日、前後藏地,各具殊勝功德,宏揚尊者聖教;然最要者,則爲種敦一人。住聶塘時,尊者將一百五十七師所傳之經論教授,應誦傳者誦傳,應講授者講授,應密傳者密傳。首題梵名者,總有六千四百七十五種,前後所學者尚衆。種敦亦以叁業至誠,事師如佛,尊者亦教法遇主,瓶瀉無遺。一一經論,皆具不斷之傳承,教理之依止,有加持、有成就,非憶造、非分別,故此派之教授,可謂清淨吉詳之極矣。
又種敦前住耶拔時,自念末世有情,濁情深厚,今師長在世,必須請一永利有情之教授也。遂日日中,請問法義,結以總頌之,漸次集蘊成論,曰問答摩尼曼(全論以問答爲體,純是教授之精華,內分二十叁品,譯可十卷以上)總攝頌文譯供有緣雲爾。
菩提薩埵摩泥鬟,
敬禮大悲尊,敬禮諸尊長,
敬禮所信天(天指佛菩薩等,非世間天神)。
應斷一切疑,應殷重修行。
斷惛睡懈怠,應常勵精進。
念知不放逸,常護諸根門,
晝夜叁時中(各叁時也),應數觀心體。
應揚己過惡,莫求他誤犯,
應密己功德,余人德應顯。
斷利養恭敬,高舉稱常斷,
應少欲知足,酬報諸恩德。
應修慈悲心,菩提心應固,
應斷十不善,信應常堅固。
應摧伏忿慢,應具低下心,
應斷諸邪命,應法命存活。
應斷諸財物,以聖財莊嚴。
應斷諸猥雜,應住阿蘭若,
應斷諸绮語,應常防語言。
見尊長親教,應恭敬承事,
于具法眼人,及諸初業者,
應起大師想,見諸有情時,
起父母子想。應斷罪惡友,
應依善知識,斷瞋不樂心,
應趣安樂處。悉斷諸貪著,
應住無貪處,貪不得樂趣,
斬斷解脫命。若見安樂法,
應常勵力辦,何者應先作,
即應先成辦,如是悉完善,
不爾俱無成。常離罪歡喜,
若生高心時,爾時慢應摧,
憶尊長教授,若生沈心時,
應慶慰歡心,二應修空性。
貪瞋境生時,應觀如幻化,
聞諸惡名時,應觀如谷響,
身生損惱時,應觀爲昔業。
住邊際閑靜,如死鹿屍體,
應自隱其身,應無貪而住。
應常住志願,懈惰心生時,
爾時應自呵,念戒禁心要。
若見余人時,應靜和正言,
斷怒顔攝容,常應含笑住。
恒見余人時,應無悭樂施,
斷一切嫉妒,爲護他心故。
應斷一切诤,常應住忍辱,
無面喜新交(當面歡喜,背後毀訾,初見便交,日久返疏),
常應自安住。斷輕毀余人,
應以敬重住,教授他人時,
應具悲饒益。莫謗于正法,
隨勝解樂欲,十法行門中,
勵力無晝夜。叁世所集善,
回無上菩提,福施諸有情,
應常時發起,七支廣大願。
如是當圓滿,福智二資糧,
二障當永盡,不空得人身,
證無上菩提。信財與戒財,
舍財及聞財,有愧知慚才,
慧財共爲七,此諸最勝利,
是七無盡財,莫爲非人說(非法器之人)。
衆中觀語言,獨居觀心念。
印度隖波馱耶,勝然燈賢智藏所造,菩提薩埵摩尼鬟圓滿。
種敦請問法時,善慧譯師,住桑樸寺,爲五百弟子演說法義。一夜獨居桑樸靜林,文殊菩薩現身教曰:汝雖善巧一切所知,然未獲得至極扼要,可將徒衆,安于聞思,自往耶跋聽聞深義;現今法王及種敦,觀照無邊生死大海,晝夜時中造問答摩尼曼論,猶如金鬘無價珍寶。遂將全論俱述告知刹那不見。譯師見是希有,複聞法音(聞已不忘一字),深生歡喜,如登初地,身雖無力,心欲起飛。
遂入衆中,教授教誡。告雲:汝等可自精進聞思,我今欲往耶跋,二叁月中請問法義,如有要事,今日抉擇。此後乃至未回,不可造次多事,往喚求見,增加散亂。我今年老,希求後世,如有信敬當依我教。今當唯攜慧幢獨往,一切所須,由彼運送。如我未還,倘以欺诳,妄言有事求見等等,此是魔業,必當製罰(原爲頌,恐繁不錄)。時五百賢俊,悉生疑念,往日心性慈和,曾不降責,昨日獨居靜林,今日忽示猛教,言既決斷,勢難勸留,唯當依教而已。
次日日照西山,一牛載物,自乘一牛,唯有慧幢事隨。行出山口,村人見之,悉生疑曰:往日出行騎駿馬,五百隨行,不減一人,此爲何事,以至如此﹖急入桑樸,傳告余衆。譯師漸至耶跋,啓白文殊教誡,來此之因緣。依摩尼鬟頌,請問種敦往昔本生、如何斷除無疑、如何殷重修行等。“應觀爲昔業句”得二十生因緣。次問“住邊際閑靜”等四句因緣時,有迦瓦釋迦自在,戒勝譯師,並種敦之施主,霞滾等在會。爾時上至尊者,異口稱贊種敦功德,歎責枯敦,于殊勝境,作非理罪。
種敦返贊枯敦功德,止諸人語。時戒勝譯師謂迦瓦曰:汝可勸彼悔罪,彼受汝語。迦瓦自辭不堪其任,返請戒勝譯師往勸。譯師亦辭不堪,仍當種敦自己慈悲方便教誨雲雲(廣述種敦化身等事)。
爾時霞滾,作商人狀,赴塘摩佉,傳述種敦之勝德,毀訾枯敦之非理。時枯敦聞知,喚入寺內,詳問種敦現住耶跋,善慧譯師等恭敬請法之實情。時霞滾亦揚不識,廣述一切,善巧方便,折伏枯敦之高慢。枯敦深生敬信,追悔前失欲往耶跋,悔罪聞法。次日入衆,假曰閉關專修,不許谒見,倘有違者,重罪不恕。並廣述教授。徒衆聞之,亦唯有依教而已。次早未曉,攜一隨從,一驢載物,徒步而行。
悔謝前愆,並善慧譯師請問之余,請問往昔,與種同生,廣作非理因緣等事(如是等希有傳記譯可數卷)。茲不繁錄。
次尊者圓寂經一載已,種敦欲他行時,善慧譯師欲請尊者靈骨少分。種敦告曰,尊者靈骨,我二人可各建一銀塔供養,汝塔成時,可遣淨戒苾刍,來請靈骨,我當分與,今當暫存我處。次種敦引尊者之叁犬(尊者前在跋薄途中,見叁小犬,無人養育,悲心攜持至藏。尊者圓寂後,種敦養之)持黑白二牛毛帳,赴桀摩壟。瑜伽者送金返,依種共住。次受場喀比穹所請,赴□(左“口”+“惹”)真阿蘭若,建立寺院,請印度善巧□鍜師,立尊者之銀塔,外爲塔形,內爲曼陀羅。
善慧譯師,依種敦銀塔爲範,立一銀塔,遣一淨戒苾刍,請尊者舍利供內。枯敦聞之,亦建槚銀鍍金,供金銀二像(余人建塔等事尚繁不錄)。後時余多損壞,唯□(“口”+“惹”)真者獨存,爲藏地有情之總供養處也。
種敦住持□(“口”+“惹”)真共九載(七整年),利益無邊有情。高足五十余人,其中最主要者,謂樸穹瓦童幢、博朵瓦寶明、謹哦瓦戒然稱叁兄弟。宏揚聖法,遍于全藏。至今藏地教授,唯以迦當爲盛,故曰“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耳。
謹依廣傳略錄少分,若有樂廣之士,自當參閱迦當雷邦(譯可六七十卷)、迦當宗派源流等,阿底峽尊者共不共之勝德,藏地佛法中興之事迹,或可全窺矣。阿底峽尊者傳卷五完
法海深淵非我境,文義誤失當悔除,
福施無邊諸有情,速證無上微妙智。
附錄:阿底峽的佛學思想及其對西藏佛教的影響 胡繼歐
阿底峽尊者于公元九八二年出生于劄戶羅國(今孟加拉國達卡地區),是迦爾耶那師利國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出生十八個月就能讀誦“贊佛”文句。十五歲時,能以所學正理滴論的道理降伏外道。年滿二十一歲及通達一切明處,尊者幼年不貪王位,專事遊曆,遍經諸國,訪師學法,所依止的名師中得成就者有十二人。他依止黑山寺羅睺羅笈多受大灌頂並學一切修行教授。
又依止已得成就之阿哇都底大師七年,修明禁行,得叁摩地。後來由于師長的勸勉及在夢中得到釋迦如來的策勵,遂于二十九歲時依金剛寺大衆部上座戒護律師出家,法名吉祥然燈智。阿底峽意爲“殊勝”,是他到西藏以後,阿裏藏王對他的尊稱。出家以後遍學叁藏教典,依止法護論師十二年,學習大毗婆沙論,成爲十八部共同崇敬的上座律師。以後又到金洲(今蘇門答臘)地區參訪金洲大師,修學空有兩派所傳修菩提心教授。回國以後,住持毗劄瑪屍羅寺,兼任十八個廟的住持。
阿底峽的佛學思想
阿底峽尊者的佛學思想可分叁個方面:
一、中觀正見。尊者是宗于中觀系統月稱一派的見解的。印度佛護、清辨、月稱、靜命等諸大論師都是繼承龍樹、提婆的中觀學說,但關于名言中許不許有自性或有外境,觀點不同,因而産生不同派別。清辨論師破唯識論,于名言中建立許有外境之宗,此派名“經部行中觀師”。靜命論師于名言中說無外境,此派名“瑜伽行中觀師”。月稱論師則認爲中觀論諸解釋中,唯佛護論師解釋聖父子(龍樹、提婆)意趣最爲殊勝,所以月稱宗佛護論師的中觀見。
以後中觀師多隨順佛護、月稱之說,後來西藏佛教的薩嘉派、迦舉派、格魯派也都宗月稱論師的中觀見,同時安立了中觀應成派和自續派的名稱。月稱論師的中觀見爲應成派。此派隨其所應,破論敵所許,而…
《阿底峽尊者傳 第叁章 事業流傳教法增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